科技创新视角下农业科研院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探讨

作者: 田迎芳 路燕 许保疆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肩负着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任。立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在深入分析总结“三农”工作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加快种业基础研究、学科方向任务调整、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供给侧研究、示范推广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5个方面的思路和建议,为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6-025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6.059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of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aking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IAN Ying-fang, LU Yan, XU Bao-jiang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key to our effort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As the leade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the practice of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about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five aspects,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basic research of seed industry, adjusting the subject direction, strengthening the search on green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innovating the model of demonstration and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必由之路[1]。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任重道远。《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

1 乡村振兴与农业科技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重构和优化升级的系统工程,这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必须是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和深层次的[3]。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 字总方针和要求,到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乡村振兴,再到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五个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在不断升华和具体化,既各自成篇,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深植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每个环节和内容,既是基础,也是先导。乡村振兴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展开,最终也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研院所作为主导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战略性科技力量,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农业科研院所的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4]。省级农科院是面向全省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在科研人员数量与质量、科研成果积累量、农业学科的完整设置、区域全覆盖性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将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迅速传播、扩散到广大农村,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是新时代农业科研院所的重要社会功能[5]。

2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省开展农业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主导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实施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在抓好粮食生产方面,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强化科技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在人才队伍方面,多措并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育、注重实用人才培养,构建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2.1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提供乡村振兴高效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对河南来说,产业发展第一位就是要围绕总书记“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指示要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聚焦提高粮食产能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重点在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种植技术等方面开展创新,形成了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疫病快速检测等一批优势研究领域。21世纪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顺应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主要农作物品质改良、化肥农药减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作为主攻目标,先后培育了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远杂9102、豫花37等优质品种,实现了优质小麦、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7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519个。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推进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

2.2 重塑学科方向任务,强化乡村振兴顶层设计

围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乡村振兴农业科技需求为导向,根据“三农”工作实际,编制完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2019—2022年)》,合理配置科技、成果、人才等各类资源。同时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需求,深化学科方向任务调整,强化公益性、基础性、原创性及拓展农业功能类研究,持续巩固提升农作物遗传育种、动物免疫等优势领域,针对乡村振兴学科短板,不断加强食用菌、药用植物、牧草等乡村特色学科的深入研究。

2.3 打造重大科研平台,构建乡村振兴生命基底

生物育种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粮食安全起着根本性保障作用。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现有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淮海主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70余个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基础上,联合多方力量,牵头组建了我国首批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实验室之一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两大重大科研平台。平台坚持聚焦世界种业科技前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人民多样化生活需求,强化生物育种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研究、种质资源研究,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致力于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2.4 创新成果转化方式,凝练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模式

在成果推广方式上,通过采取建设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等方式,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构建省市县纵向和多学科横向合作的立体项目实施体系,拓展小麦、花生等传统特色优质产业范围,同时发展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延津强筋小麦、信阳优质弱筋小麦、正阳优质花生、兰考蜜瓜等一批科技元素凸显、技术集成度密集、经济效益良好的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示范样板。目前已在河南省72个县(市、区)创建科技示范基地200个、示范新品种80多个,主推新技术170余项、新产品60多个,示范推广和集成应用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成果500多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为河南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蔬菜种植面积以及食用菌产值等位居全国第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指数效应,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依托地方资源,强化科技主导,成立了地方分院,以通过县域经济发展来辐射和带动乡村振兴。此外,示范村镇打造,科技定点和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员制度等立体化网格化形式,共同构筑了多样化乡村振兴推进模式,成效显著扎实。

2.5 夯实团队建设,奠定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农业科研院所既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又是集中科技人才资源的基本单位[6]。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育渠道、完善培养机制等措施,先后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原学者7人、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00余人次,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省级人才40余人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21人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人才管理方式上,坚持注重实绩、能力和贡献的人才评价激励导向,将创新团队分为卓越团队、优秀团队、骨干团队3种类型,实行差别式稳定支持,通过增加创新创意项目经费,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力与活力。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短板

3.1 适应乡村振兴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布局未完全优化

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展,对农业科技的需要更加多样化[7]。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布局和学科建设重点多偏重于粮食作物等传统学科和产业。新形势下,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国内外科技竞争日益加剧,部分传统优势学科竞争力有所下降,新兴学科研究成效尚未显现,整体学科研究方向、布局还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科技需求;在针对性学科比如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投入品减量、面源污染控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机农艺融合、智慧农业等与对乡村振兴联系紧密的研究领域供给相对不足,存在缺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