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转型研究进展与启示
作者: 刘洋 李锋摘要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社区生计发展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转型研究的概况。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生计转型的概念、社区生计转型意愿、生计困境、生计风险、社区替代生计、生计转型的影响效应等。基于现有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社区生计转型综合性研究、生计转型阶段性规律及驱动力、文化的影响机制等主题。
关键词 国家公园;生计转型;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 X 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7-0001-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01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of Community Livelihood Transition in Chinese National Parks
LIU Yang1,LI Fe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2. School of Tour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mmunity livelihood development in our national parks,based on the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national parks.Existing studies mainly discuss the concept of livelihood transition, community livelihood transition willingness, livelihood dilemma, livelihood risk, community alternative livelihood, and the impact and effect of livelihood transition.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it is proposed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ommunity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the phased rule and driving force of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ulture.
Key words National park;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Sustainable livelihood
基金项目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720RC611,722RC676)。
作者简介 刘洋(1997—),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公园与旅游管理。
收稿日期 2022-09-01
我国自2013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一直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国家公园不仅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要关注社区居民在国家公园建立后的生计变化[1]。全球有50%~70%的保护地内有原住居民,他们祖祖辈辈居住于此,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2],但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空间与保护空间交错重叠[3],国家公园的建立使得原住居民传统生计方式受到限制,古老有序的社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原住居民缺乏替代生计,居民生计脆弱性明显上升,社区经济发展受阻,如何使原住居民生计可持续成为国家公园建设核心问题。
可持续生计是个人或家庭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目标,通过获得谋生的资产、能力和活动,维持和改善生活状况[4],而国家公园社区居民从事采摘、伐木、开荒种植等是维持和改善生计方式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国家公园的建立使周边社区居民生计面临更多约束,例如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限制、土地占用、土地利用方式限制等,造成社区居民收入降低、就业机会减少、居民利益受到损害[5-6],生计转型是社区居民应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最佳选择。大量研究表明,生计转型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当地居民生存发展,实现国家公园和社区互利共生。基于此,该研究对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转型研究成果展开系统分析,并提出其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文献概况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保护区”加“生计”“国家公园”加“生计”为题名、主题、关键词分别进行搜索,并对获取的文献逐篇识别。最后,识别出符合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转型主题的文献215篇(截至2022年6月30日)。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期刊、论文集、会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以及著作专题章节。
基于时间维度,我国自2006年开始关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计问题,2015年以后,该领域文献数量逐渐增加,“可持续生计”是该领域研究的最主要内容,近年研究主题也逐渐扩充到生计风险、生计转型、生计困境等多个领域。
基于空间维度,该研究所使用的文献中有198篇是针对具体保护区的研究,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9篇、祁连山国家公园7篇、武夷山国家公园12篇、钱江源国家公园4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4篇、大熊猫国家公园12篇。
基于研究方法维度,该研究所使用的文献中理论研究有17篇,其余均为应用性研究。其中案例研究较多,主要是针对单个或几个目的地的研究。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半结构式访谈法、观察法等;定量研究法多用于当地居民可持续生计分析,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及SPSS计量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
2 社区生计转型的相关理论
2.1 生计脆弱性理论
生计脆弱性是生计和脆弱性合并的系统概念,世界银行提出脆弱性是指个人或家庭面临某些风险的可能,并且在应对风险时而导致财富受损或生活质量下降到较低水平的可能,并认为脆弱性包含受到的风险威胁和抵御冲击的能力两方面,该定义被学者广泛接受[7]。结合居民生计研究,可将生计脆弱性定义为当生计系统面临外部冲击、发展趋势变化、周期性变动等内外部风险时,由于自身对扰动敏感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使生计系统易于遭受损失的性质和状态[8]。基于此理论,社区生计转型研究中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生计风险抵御力、风险应对策略等。
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可持续生计理论认为一种生计,在不过度损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能够应对较大的风险和冲击并得到恢复,且能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本,这样的生计才是可持续的。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作为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定性和定量描述模型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运用,该框架由脆弱性环境、生计资本、转化结构与过程、生计策略、生计结果5个部分组成,该框架较为合理的阐述了个人或家庭生计活动的变化以及影响个人或家庭生计活动可持续的因素[9]。可持续生计理论提倡以人为中心,运用到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转型研究,就是将保护区社区居民作为核心进行讨论。基于此理论,社区生计转型应努力实现减少居民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提高居民生计能力以及生计多样化的目标。
2.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0],在此类复合系统中,人是核心因素,所属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内容,两属性间的基本冲突是复合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构成了一类特殊的复合生态系统,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了解这类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演化轨迹与耦合机制,对整合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决策和周边社区发展需求具有前瞻性战略意义[11]。
2.4 内生发展理论
内生发展即内源式发展,又称“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1975年联合国报告总会“世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内生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要旨是地方发展模式从“输血式”帮扶式发展向“造血式”内生式发展转变,主要包含3项核心内容,即地方认同、地方参与以及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12]。随着研究的深入,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逐渐融合,形成新内生发展理论,该理论主张在坚持原内生发展的立场上,接纳市场、政府等超地方因素,强调内外互动的混合动力模式。基于此理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社区生计转型不仅需要政府建立并完善补偿制度,更要注重社区自身能力的培育、本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于与主动性的激发,同时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经济要素、智力资源、科学技术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国家公园周边居民的资源禀赋、生活水平、地方参与程度等。
2.5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Ulrich提出,他认为现代社会中风险是常态化现象,将风险社会定义为“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13];之后乌尔里希·贝克等[14-15]对风险的概念、影响、分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风险始终存在,是现代社会特征之一。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背景下,社区居民作为弱势群体,在生计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可持续生计遭遇挑战,将风险社会理论与居民生计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剖析居民在此背景下面临风险冲击时的生计状态。
2.6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源于管理学,1984年Freeman[16]正式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他指出在某一活动中,能够对活动过程或者目标产生一定影响或者被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就是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企业员工、股东、消费者、厂商等,也包括政府部门、银行、媒体以及其他会阻碍组织发展的机构或组织。从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经验来看,其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居民、地方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商业集团等,其中,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高,是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如何保障社区生存权与发展权、满足居民利益需求是国家公园可持续的重要方面。
2.7 农户行为理论
关于农户行为理论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说,他认为,农户的投资行为和经营行为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是寻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17]。另一个是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自给小农学说,他认为,小农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是小农的目标,农户在生产生活中考虑的基本问题还是生存问题[18]。在现实生活中,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农户的经济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对于国家公园周边的居民来说,自然资源是他们生存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对当地居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也会进一步延续这种生活状态。因此,社区生计转型需要考虑在外生政策的冲击下,当地居民采取何种行为维持生计,以及这些活动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