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角下“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构建与路径探索
作者: 李红姣 刘炳响 黄秋娴 马长明 牟洪香 许中旗 卢振启
摘要 伴随着经济林产业的蓬勃飞速发展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经济林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将成为炙手可热的急需人才,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展现出超强竞争力。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并结合专业和领域特色,全方位培养人才,是当前经济林产业育人的一大热点和难点。着力“四个聚焦”,基于“专创融合”视角,创建经济林领域课程思政育人新机制,加强“专创融合”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构建“创学结合、理论实践、思政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和构建育人新模式,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经济林相关能力的提升、思想和创新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助力培养“科技型”“应用型”“高素质”经济林技术人才。
关键词 经济林;专创融合;课程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7-0278-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66
Construction of a New Education Mode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Integration—Taking the Course of Non-wood Forest Resources of China as an Example
LI Hong-jiao,LIU Bing-xiang,HUANG Qiu-xian 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on-wood forest industry and the urgent need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f the non-wood forest industry will become the hot talents in urgent need and show their supe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rim employment situation.How to combin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ty and field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education of non-wood forest indust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ur focu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integration”,establishes a new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non-wood forestry,strengthens the reform of “creative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 of “creative integration,theoretical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ducation model,students can b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in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forest related ability,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y and innovation literacy,and help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applied”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forest technical talents.
Key words Non-wood forest;Creative integration;Course ideology;Education
基金项目 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1C-27)(2021A-1-01);河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森林培育学);河北农业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中国经济林资源)河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优质课程建设(中国经济林资源);河北农业大学专创融合优质课程建设(中国经济林资源);河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YKCSZ2021056)。
作者简介 李红姣(1987—),女,河北唐县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林木栽培理论与技术和经济林资源高值化开发与利用研究。通信作者,硕士,高级政工师,从事行政管理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收稿日期 2022-05-25
随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历年来首次将发展经济林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经济林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第一大产业,经济林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将成为炙手可热的急需人才,结合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科技型”“应用型”“高素质”经济林技术人才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及就业前景[1]。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双创活动自此开始迅速蓬勃发展,而大学生是推进创新创业的主力军[2]。“课程思政”的探索始于2014年,上海部分高校的实践为其推广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3]。之后,“十大”育人体系的提出,也大力推动了“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全国大范围的普及[4],使各种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协同效应显著。而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并结合专业和领域特色,全方位培养人才,是当前经济林产业育人的一大热点和难点。依托李保国山区特色经济林产业创新团队和森林食品研究所,立足经济林产业,聚焦经济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前沿、充分发挥经济林的经济效益、解决经济林产业中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瓶颈,以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贴合现代人的健康和发展需求为目标,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于2020年成功申报了经济林本科专业,更应该通过经济林产业渗透,基于“专创融合”视角,创建经济林领域课程思政育人新机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社会培养“科技型”“应用型”“高素质”经济林技术人才。
1 经济林产业背景
近年来,经济林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第一大产业,特别是在山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成为首选产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作用。随着“回归自然、呼唤绿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森林食品开发也成为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5],是森林资源开发的主流方向,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具备丰富的营养价值、出色的保健功效[6],经济林产品,尤其是具备有机属性的森林食品的开发利用成为重要的科技前沿和研究热点。由于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快速推进与经济林学科的快速发展,经济林专业技术和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山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急需大批经济林专业技术人才。
2 课程特点与课程教学现状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经济林方向)根据河北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满足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建设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经济林资源》是研究我国经济林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经济林资源的科学栽培化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科学,对学生学习我国经济林资源的相关知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为后续《森林食品概论》《经济林栽培学》各论、《经济林产业规划与案例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林资源的高效栽培、经济林产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等内容,是学生真正认识了解经济林的先导课程。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以下特点:
2.1 理论内容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课程为全程理论和课堂教学,没有实习和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解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即便采取了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改革方式,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和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也只能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来展示,不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导致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和感知教学案例传达的理论和思政信息无法有机衔接。
2.2 专业以及学生特点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经济林方向)施行对口招生,加之农林类专业的特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对《中国经济林资源》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的同学更是只为了应付考试、修得学分。
2.3 “专创融合”不深入
经济林“专创融合”,就是将经济林专业知识与双创教育深度、有机融合,按照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环节,将创办企业、商业计划与产业应用实践等引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专任教师的要求更全面、更具体,如应紧密结合科学前沿和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注意双创思维、双创态度、双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注意创新等[7]。然而,目前学校专业教师和双创教师分离,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使《中国经济林资源》课程“专创融合”建设比较滞后。
2.4 有一定的“课程思政”基础,但仍需加强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推广和提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一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合理化路径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思政改革的必然趋势。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课程思政,也是当前林学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中国经济林资源》课程的负责教师已经做了部分工作,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中国经济林资源》课程的教学难点进行总结分析,制定出完整的教学设计内容,并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思考和感悟纳入平时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核;针对各章的具体教学内容,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案例库,将理论讲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林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无形中促使学生热爱林业、从事林业、献身林业,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目的,且《中国经济林资源》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也可作为林学院其他课程的德育辅助资料,有助于提升林学院相关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课程组教师注意及时总结思考,由于,施行“课程思政”时间较短、案例库不够完善等原因,教学效果仍需进一步改善、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