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生成逻辑·现实约束及深化路径
作者: 饶喆 李秋生 刘小春
摘要 随着技术受众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需求越来越高,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成为顺应时代变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模式。目前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运行总体呈现受众满意度高、任务完成度较好的态势,但由于资金短缺和体制不顺,仍然存在诸多现实约束。以江西省为例,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分工共赢与纵横拓展”的逻辑视角分析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生成的必然性和优化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协同推广;生成逻辑;协同治理;农业重大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08-023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8.05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Generating Logic, Realistic Constraints, and Deepening Paths for Collabo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RAO Zhe LI Qiu-sheng LIU Xiao-chun(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2. 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With the technical audience’s demand for the technical factor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maj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has a high audience satisfaction and a good degree of task comple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constraints due to the shortage of funds and the system is not smooth. This paper takes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overnance, from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win-win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expan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major technologies and the deepening path of optimizing the cooperative extens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major technologies.
Key wordsCo-extension;Generating logic;Co-governance;Importa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时代赋予农业科技适应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新使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不论是推进农业大规模化和高机械化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旧农业领域,还是推进高增值高产值的以经济作物和种养混合为主的新农业领域,都产生对农业生产技术高标准、高质量的内在刚需[1-2],尤其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等方面。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尤为重要。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适应的理论,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协同学应用到农业推广。德国的赫尔曼·哈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中具体阐释协同学理论,通过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系统和元素的合作效益理论,将无序和有序相统一。为了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适应力,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发出《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农科办〔2018〕16号),确定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四川8省(区)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其中重点指出,“围绕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绿色发展”的项目,以重大技术产业优势为主线,构建需求关联和利益结合的现代化“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体系机制。
在我国,长期以来延续着层级化分明的农技推广系统,这种经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直是农技推广资源使用的主体,但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从整体来说,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各自作战[3],导致一系列问题:农业科研封闭运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业教学和推广的各自为政,农户学习和培训成本增加,农业技术推广壁垒增加。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创新队伍和创新资源难以集成,科层化的农技推广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之间缺乏有效的合理分工、跨部门的协同推广机制,导致农业重大技术从成熟化、集成示范到应用的体系表现为分割化和低效率[4]。
江西作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重点生产基地,是农业农村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工作的省份之一。以中央《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农科办〔2018〕16号)的精神,2018—2020年江西省选择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草地畜牧业和水产,2021年增加家禽产业,6个优势特色产业进行试点。聚集“接天连地”的农技推广队伍、推广农技高质量高效率技术,促进江西省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一主多元”和“一性三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即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力量参与的“一主多元”体系和公益性、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一性三化”体系,进而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
以江西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为例,笔者及其团队以江西31个县为样本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普通农户进行访问,对个别典型案例研究并加以分析,分析整个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服务的状况,以及解释这种机制的生成逻辑和具体实践路径,正面证明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
1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实践现状
1.1项目完成度高,实现增量增质按照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统一部署,江西围绕产业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选择了26个推广科研单位、45个县市区(其中有9个县市区是同时安排2大产业)作为协同实施单位。课题组2019年1月赴江西省31县调研,受访农户1 379户,规模主体525个,5个产业重大技术协同项目实施县达42个,协同推广的五大产业农业重大技术共16项,在计划执行期内各协同推广主体“横纵联贯”,增强科技在支撑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五大产业的推广重大技术项数、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等目标任务完成度较高,实现完成率100%(表1),其中,在四大协同推广面取得显著成效。
1.1.1实现示范品种增量增产。五大产业坚持高产量、高品质、综合性标准要求,实现优良品种增量、增产。以稻米产业为例,江西省在10个试点县共建设26个优质稻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明确了甬优系列、野香优系列等优质稻品种,在“7+2”稻米区域稻米品牌均选择了1~5个优质稻新品种,实现高质量多元化种子品种作为品牌支撑品种。果蔬产业也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下,同样实现示范品种增加。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发挥自身科研技术优势,培育赣椒16号、赣茄1号和赣苦瓜4号等新品种,在“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的模式下,在农技推广机构推广的芦笋航天6号、航天7号2个品种基础上增加蔬菜大户和企业的品种选择范围,提高品种整体质量。果业团队也新增了新余蜜橘、“红美人”“由良”“睛姬”“沃柑”“鸡尾葡萄柚”等优良品种,这使得形成早、中、晚不同熟期等果树品种的新格局。总体来看,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使得技术要素在上游研发端实现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也使得优质技术示范效益明显提升,发挥了技术要素增效率、降成本的优势作用[5]。蔬菜产业多个品种实现了增产增收,例如示范点叶菜类蔬菜单位面积增产9.6%,平均增效18 090元/hm2。通过推动良种良法落地,草地畜牧产业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例如示范推广的肉牛发酵床养殖模式,实现“两增两减”(养牛增效、牛粪增值、牛病减少、成本降低),农产品效益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1.1.2实现示范优质技术增加。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给予五大产业技术集成的资源优势,推进孵化科学化、实用性和可行性高的优质技术标准和科学技术规程,整体提升农业重大技术辐射力和影响力。例如,稻米产业已累计建立百亩核心示范区26个,通过制定了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壮秆保优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标准化种植技术、水稻“三控”栽培技术等多14项地方标准,以组织培训、观摩等多种方式实现辐射周边地区4.153万hm2以上,在实现示范技术增加的基础上扩展辐射示范区域。果业产业的6个协同单位和10个实施市县(区)在17个经营主体开展示范推广,对各关键节点技术集成,突出生态建园和冬季清园等品质提升实用技术,草拟9项标准,实现辐射示范推广0.157万hm2。为了确保项目示范推广稳步推进,切实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在完善技术标准的操作方式和技术内容的基础上使得技术受体从经验转向科学, 从“一炮轰”转向依据类型、种类和时间阶段操作,进而实现品种增产增收。
1.2技术受体满意度高,实现效度提升从整体来说,在技术指导便利性、技术指导及时性、技术获取和技术增效等4项满意度方面,推广对象的满意度较高[6]。其中,五大产业的4项满意度均超过60%,这表明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工作满意度较高(表2)。
1.2.1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过程中重视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要求统一标牌、统一标准,同时新增示范基地均要求按照生态建园、机械作业和绿色防控等高标准规范建设。例如,新干县腊月红生态果业基地,按照全程轻简化栽培模式,推广起垄栽培、宽行密株、防草地布等高标准化建设,使得栽培效率大大提升。另外,安远县橙皇果业示范基地以绿色环保为原则,推行生态建园,实施大苗定植、智能化管理等标准管理园区果业,相比于周边果园区,整个示范生态园的建设品貌和管理质量呈现更良好的态势,进而促进增加技术辐射群体的满意度。
1.2.2示范经营主体技术水平提高。由于地方疫情推迟线下推广工作,各产业先后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培训。例如,优质水稻产业实施县开展各类培训及指导192期(次),组织现场观摩31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及种植大户2627人次。同时,果业产业的全省17个协同单位和实施县协同组织开展线上培训共计30余期,保障疫情期间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累计培训人员6 500余人次,另外线下培训共计50余期,培训人员3 200余人次,形成多渠道、广资源、多覆盖的培训模式。水产业通过培训外包的项目制方式,团队邀请组织高校教授专家或高级技术人才30余人次,举办培训班23期,发放技术资料5 600余份,受益相关技术人员、养殖户和管理人员超过2 000余人次,使示范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得到充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