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唐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0

摘要 基于1 451个调查样本,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决策是综合考量自身、家庭特征与偏好的理性抉择,男性、涉农专业、期望月薪较低和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更强,而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概率较低。子女的就业意愿表现出对父母态度的高度敏感。农村实践机会、农村工作条件和扶持政策均对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此,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家长应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学校应加强农村就业问题的引导,国家也要加大对农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0-027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61

Abstract Based on 1 451 survey samples,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ir decision of 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 was a rational choice considering individual,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preferences.Male rural students in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with low expected monthly salary were more willing to work in rural areas.Students whose fathers had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 were less likely to work in rural areas.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to their parents’ attitude.The practice opportunities in rural area, rural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upportive policie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ural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ar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employment concepts,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support of rur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tudents;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由于城乡二元分割,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长期向城市流动且回流乏力[1],农村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483万人,虽然其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但是受经济增长放缓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容小觑,“慢就业”与“灵活就业”态势加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因此,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不仅能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短缺困境,而且能有效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严峻的问题。

1 研究评述

高职院校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发生在农村就业行为之前。它是农村就业行为的起点与原动力[2]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分析

周骏宇等[3]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就业的比例分别为75.5%、23.7%和0.8%。宋国恺等[4]研究表明526位本科应届毕业生中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的比例占29.7%。司明舒等[5]对我国东、中、西部10所高校的2 000名本科和硕士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仅15.32%的医学毕业生愿意或很愿意到农村就业。任晓玲等[6]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省重点院校、省属一般院校的学生中愿意到农村任教的比例分别为10.04%、20.80%和24.72%。郑兴明等[7]以农科类本科生为调研对象,调研发现毕业后愿意扎根农村的学生占比为35.1%。林奇清等[8]调查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70.48%的学生愿意前往农村就业,但是能长期留在农村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面对城乡间发展水平的鸿沟,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将广大农村作为就业首选区域,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失[9]。不同级别院校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般院校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就业。

1.2 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徐亚东等[1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意愿的因素,结果发现个体基本特征与偏好、家庭基本特征与偏好、专业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就业考虑因素和政策认知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意愿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个人基本特征与偏好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意愿选择的影响最大。钟云华等[11]基于推拉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政治面貌、城乡文化差异、农村生活成本和农村就业宣传等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李洁等[12]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农村就业影响因素层次模型,用Matlab软件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性别、社会保障体系及家庭观念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范明等[13]、张艳等[14]、楼栋等[15]和赵翠萍[16]分别从社会资本、家庭资本、人力资本与个体禀赋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学者们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相对较少。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布点总数达到1 176个,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和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基于高职院校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就业的情况,笔者通过对湖南省1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农村就业的具体工作实施提供实证依据。

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22年1—5月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为了避免样本过分集中,排除主观因素,选取农林类、畜牧类、生物技术类、电子商务类、教育类等多个专业大类在校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通过线上和线下2种渠道共发放1 586份问卷,剔除漏答、错答和答题时间过短的无效问卷,共筛查出1 451个有效样本,样本有效率达91.5%。

2.2 模型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计量经济学中常将这类问题设置为0或1的虚拟变量,从而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logit(P)=ln(P1-P)=α+βjXj+ε(1)

式中,P表示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的概率,α为常数项,Xj为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βj为自变量所对应的回归系数。

2.3 变量选取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的因素很多,结合已有的成果,将个人特征与偏好、家庭特征与偏好、学校教育、农村认知和政策认知5个维度15个变量纳入模型,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变量的赋值、均值与标准差如表1所示。

3 计量分析与结果解释

3.1 不同个体与家庭特征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1 451份有效样本中有1 058名高职院校学生愿意去农村就业,占比为72.92%,高于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能的原因如下:①此次调查对象为高职院校学生,而已有的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高于本科院校学生。②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农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另外,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和疫情冲击的影响较大,城市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连续走高。因此农村拉力和城市推力的双重效用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热情增加。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个体与家庭特征差异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2可知,

男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高于女性,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非涉农专业学生,涉农专业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更强,并通过了独立样本t检验,这与《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结论相一致,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从农”意愿在不断增强。学生党员怀抱乡村振兴的情怀,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更强,但是政治面貌这一特征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浓厚的乡村情结与农村就业意愿有直接的关系,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愿意回到农村就业。

3.2 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将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作为因变量,将性别、专业等15个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霍斯默检验的Sig.值为0.869,说明模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与可靠性。

3.2.1 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决策是综合考量自身特征与偏好的理性抉择。

在个人特征与偏好中,性别、专业和期望月薪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665、1.252和0.649,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男性学生愿意去农村就业的比例是女性学生的1.665倍。一般而言,农村就业条件艰苦,面临一定的体力劳动,所以男性学生相较于女性学生具有天然的优势,更愿意进入农村就业,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涉农专业学生有农村就业意愿的比例是非涉农专业学生的1.252倍,这可能是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涉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行业对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带动了涉农专业学生的农村就业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学农从农的意愿增强。随着期望月薪的升高,学生前往农村就业的意愿下降,这是因为目前城市就业的平均月薪高于农村就业的平均月薪,所以期望月薪越高的学生越不倾向于在农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党员学生愿意前往农村就业的比例是非党员学生的1.384倍,但政治面貌这一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2.2 家庭特征与偏好对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