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作者: 吕磊摘要 通过阐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促进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积极作用,分析现阶段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教学支撑条件不完善等问题,采取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条件支撑以及完善考核方式等不同措施,探索构建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为我国林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0-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64
Abstract By expound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ilvi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top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ractical teaching of Silviculture, such as incomplet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and imperfect teaching support conditions. Several measures were adopted such as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improving examination methods, so a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actical taching system of Silviculture,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stry.
Key words Silviculture;Course practice;Teaching system;Construction
森林培育指的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是我国农林高校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性相对较强[1-2]。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对林学专业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森林培育学应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放在首位,教学中将森林培育学与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育种学、测树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3S技术、森林旅游学、自然地理学等深度融合,体现森林培育学的知识系统性[3-5]。为了提高林学专业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出与新时代林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需要加强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双一流”战略,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接受的最直接、最核心的知识和技术来源于课程教学。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需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创新,确保一流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林业生产过程中,对林业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及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对林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新时代培养新型林业人才指明了方向[6]。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活动。因此,在森林培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林木种苗培育、森林培育与营造、森林抚育和更新等技术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思考当前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以及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材、实验室管理、教学经费等方面条件限制的普遍性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促进一流本科教育和林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各农林高校林学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特色,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林业发展需求,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探索构建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将森林培育学打造成为林学专业的“金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林业创新型人才,快速胜任林业工作,解决林业实际问题,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
森林培育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才能够发挥森林培育学的应用价值。目前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甚至还出现理论严重偏离实践的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践教材,各高校往往组织教研室教师单独编写实践教材或实习指导书,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森林培育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并未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会直接影响森林培育学专业性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7],导致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难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林业领域实际生产问题。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没有把林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归纳,忽略了对新设备、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学生与国家或区域林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市场需求脱轨,难以适应林业实际生产的需要。
2.2 实验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数量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各农林高校的森林培育学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林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需要不断更新和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然而由于经费投入跟不上以及仪器设备的折旧、损耗,导致部分实验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受校内场地限制,校园及周边都没有合适的苗圃或者扦插场地,学生难以有效开展苗木培育和苗木扦插实习,往往只是现场观摩和听教师讲解,很少能实际去操作。部分农林高校没有固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只能临时借用国有林场或自然保护地开展野外认知实习,森林培育实习难以顺利开展。这些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不健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
2.3 实践教学支撑条件不完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因教学经费、师资力量、教学学时数、实验室条件等教学支撑条件限制,部分高校的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实验、苗圃参观、苗木扦插等森林培育学的实践教学均采取大班分组上课,学生人数为30~40人,每组8~10人,难以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动手去操作,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实际操作,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部分农林高校森林培育实验室小而分散,没有优化整合,重复建设严重,也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本科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混用,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部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不明确,缺乏仪器使用系统培训,学生进实验室的积极性不高,仪器设备使用率也比较低,造成了诸多闲置与浪费。由于实验教辅队伍的不稳定性,导致森林培育学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往往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教师,教学力量有限,难以给予所有学生实验指导,影响教学水平的提升。
2.4 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不完善
目前,各课程的理论教学考核办法比较成熟和稳定,但实践教学考核比较随意,也没有一套比较系统和成熟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要求不严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因而就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8]。现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由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目的、态度、考勤和组织纪律等表现及提交的实习报告质量等方面评定学生考核成绩,成绩评定等级分别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实践教学考核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分组实验,按组进行考核,教师不清楚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难指导每一个学生,导致部分学生不愿动手实验或实践,为了获得相应成绩或学分,通过复制或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或实习报告,随意交给老师参与考核,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 构建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3.1 优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在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这是构建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大部分农林高校的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分课程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林木种子形态识别、种子抽样、种子净度、重量测定、含水量测定、种子生活力和发芽实验等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实验,林木种实的采集、苗圃整地、种子催芽、育苗、苗木繁殖等种苗培育实习,野外调查、森林生物量的测定、造林规划设计、森林抚育与经营等林业调查综合实习。对林木种子质量检验课程实验,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学生完成森林培育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采取验证型实验方式,开展课程实践教学。这类实验在各农林高校的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属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的“通识”类教学。因此,应根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材编制规范的实践教程,统一实践教学内容,用于指导各农林高校开展森林培育学课程实验教学,讲授森林培育学课程基础实验方法和内容,验证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具有很大差别,南方和北方的树种以及不同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和人工造林、森林经营方式也会存在极大差别。但是在统一的实践教材中很难对明显的地域特色进行区分,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对种苗培育和林业调查综合实习,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应侧重或突出各农林高校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区域实际的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比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培育学综合实习让学生重点关注亚热带造林树种培育和苗木繁殖、南方速生丰产林营造与经营管理、困难立地石漠化地区造林等方面,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可以围绕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以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问题为重点[9]。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不断深入,国家储备林战略、“双碳”战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等这些战略和工程的实施,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森林培育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机遇。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教师把最新的学科发展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纵向研究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开展研究型、探索型和社会上岗实践。通过开展形式和内容多样的研究型、服务型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上林业技术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创新教学方式
首先,丰富实践教学课件,内容直观化和形象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森林培育实践案例或科研成果中的图片、遥感影像、操作视频、动画等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立地条件、种苗、造林、经营、采伐等森林培育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丰富实践教学课件的信息量,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利用腾讯课堂、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以及学校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教师把录制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视频上传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在形式和时间上比较灵活的优势,自主学习,丰富学习方式,从而构建森林培育学课程网络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