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张远强 曾贞 史君怡 董云峰 伏成秀 罗之兰

摘要林下经济是减小云南山区和坝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在界定云南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云南省林下经济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及科技支撑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完善制度设计,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现代经营体系,加大创新驱动,促进云南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云南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3)11-007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1.01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Yunn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Yuan-qiang ZENG Zheng SHI Jun-yi1 et al(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05;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05)

AbstractThe under-forest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imbalan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nd dam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We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Yunnan,and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policy support, capital investment, production system, industrial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of the undergrowth economy.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story economy in Yunnan,w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design, build 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mechanism,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infrastructure, extend and strengthen the chain, build a modern business system and increase innovation drive.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High-quality development;Path;Yunnan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高原山区省份,全省林地和森林面积分别为2 829.44万和2493.58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80%和65.31%,2 358.6万农业人口中绝大部分位于山地林区,超过1 300万人口从事林下经济产业。在云南,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山区最为突出,云南内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程度最高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山区和坝区的差异,“十三五”期间云南88个脱贫摘帽县均属于山区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仍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借助云南低纬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禀赋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1],能够促进脱贫山区自我发展、主动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山区经济“活起来”、山区群众“富起来”,能够有效解决区域内城乡、山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新时期解决山区发展不充分重要矛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打造“绿色食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云南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内涵

1.1林下经济发展现状2020年,云南林下经济经营面积约366.67万hm2,划分为滇西、滇中、滇东南、滇南、滇东北、滇西北6个区域[2],产值超过600亿元,林下经济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景观利用为主[3],其中,林下种植主要包括林药、林果、林菜等模式,年产值约169亿元;林下养殖鸡、鸭、猪、牛、羊、蜂等,年产值约28亿元;林下采集加工以野生食用菌和中药材为主,林下中药材采集产值153亿元,野生菌采集产值超过100亿元;森林景观利用以森林旅游为主,年产值约224亿元,有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个。

1.2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林下经济是我国三大万亿级林业产业之一,从2007年首次提出“林下种养殖”到确立其为立体复合生产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国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的模式发展,并且各地林下典型产业模式如江西省弋阳、贵溪雷竹产业集群、福建省武平万亩紫灵芝仿野生种植、云南省晋宁“包山拾菌”等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在政策制度设计、财政投入扶持、经营主体培育、科技创新支撑、林下品牌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做法经验。产业经济和政策理论研究的深入为林下经济系统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与发展指导,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表现之一[4],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质量型发展[5],具体到云南林下经济,结合国家、省级有关《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与云南省林下经济产业格局形成的省情,云南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健全的现代林下经济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新型经营主体能够充分利用云南高原山区林地禀赋资源和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因地制宜建立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在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下,具有稳步提升林下产品产量与质量的能力,拥有较高的林地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6]能够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7]。

2云南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州市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缺乏,国家、省级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问题予以明确后,很多州市在林地使用、林木采伐、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政策理解偏差,存在政策使用不充分,能够结合的项目未结合,能享受的政策未享受的情况;同时各地层层转发政策文件,未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政策难以落地生效。县级发展规范等相关方案有待补齐,林下经济发展要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与生态建设工程结合,目前县域森林经营方案、负面清单、公益林限制性利用技术规范等缺乏,同时限制性政策出台后又不能提供有效发展转型路径,受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政策影响,多地畜禽养殖、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停业整顿或设施全部拆除,经营主体损失惨重,转型艰难。

2.2资金投入与发展需求缺口较大与其他涉农产业相比,林下经济发展的项目、资金支撑较少,州市、县两级财政扶持资金基本为0。国内其他林业大省如江西、福建、贵州等均安排有专项资金,云南尚未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部分项目资金得不到落实,县级统筹安排的省级下达涉农资金较多尚未安排到林下经济发展中,各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资金缺口巨大。

2.3生产体系瓶颈制约较多州市大部分林下种植区域道路交通建设水平较低,雨季道路塌方严重,严重影响种子、种苗、肥料等生产资料运输和产品输出,导致产业经营管理成本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困难。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林区水利设施投入成本高,大部分种植户无力投入建设水利设施,基本上靠降雨来满足水量需求。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相比坝区农业较为滞后,机械化程度较低,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较高。

2.4产业体系基础较为薄弱林下经济“特而不优、优而不大、大而不强”。产业链短、效益低较为突出,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处于原料售卖为主的初级阶段,林下经济效益相比中东部林下经济强省差距较大,如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为367万hm2,产值600亿元,福建林下经济发展面积217万hm2,产值736亿元,江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243万hm2,产值2 229.7亿元。林下经济模式较为单一,三产融合体系不健全,缺少立体复合发展生产经营的思想。如迪庆州林下经济产业中松茸及野生菌的采集与加工占70.15%、森林景观22.15%、林下种植仅7.70%,林下经济结构偏差明显。市场流通体系滞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林下产品主要由个体经营者、小商贩等做批发、零售,未能有效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实现电子商务与林下产品深度融合,产品得不到最佳的价格收益。

2.5经营体系发展滞后当前全省林下经济产业以小型家庭养殖散户和小规模种植为主,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尚未成型,产业化、规模化的种养殖尚未形成。经营主体“小、散、弱”,新型职业农民或高素质农民较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低,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经营分散,覆盖全产业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欠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创新联盟尚未发挥实质性作用,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等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缺位较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林下产品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不响、企业和产品品牌不强,全省获得林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较少,与云南林下资源大省的优势极不匹配。

2.6科技支撑与推广体系短板明显科技贡献率低已成为云南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大短板,县乡缺乏科研、推广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林下产业发展开展研究和技术服务,推广能力落后。良种选育工作滞后,目前林药、林菌、林菜、竹子等规模化栽培品种占比较少,尚有80%的种类有待开发利用,性状优良的品种缺乏,制约了林下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与科研部门合作水平不高,如怒江林下草果种植因种苗退化、病虫害突出、水肥不足等问题,挂果区全州平均单产仅4 500 kg/hm2左右,而同区域内省农科院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单产达16 500 kg/hm2,科技成果尚未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林下经济企业科研实力薄弱,涉足研发利用的企业很少,科学生产和精深加工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引领和突破不足,科技成果储备不够,如森林生态系统供给与调节功能的协调机制,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可持续与长期地力维持,近自然林经营与多生物物种生长的繁育与保护,珍贵野生药材、野生食用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尚缺乏科研结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