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中国特有槭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作者: 吴超然 王熙 权键 刘东燕
摘要 [目的]探索3种槭属种子最佳处理方法。[方法]以五小叶槭、庙台槭、秦岭槭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子处理方法、低温层积处理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结果]五小叶槭种子最佳处理方法是低温层积210 d,种子的发芽率为36%,发芽势36%;庙台槭种子最佳处理方法为低温层积240 d,种子的发芽率为33%,发芽势为30%;秦岭槭种子最佳处理方法是低温层积240 d,种子的发芽率为27%,发芽势为25%。[结论]210 d以上的低温层积能够促进3种槭属植物种子萌发。
关键词 特有槭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
中图分类号 S 7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09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22
Study on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Specific of Acer from China
WU Chao-ran1,2,3, WANG Xi1,2,3, QUAN Jian1,2,3 et al
(1. China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North garden),Beijing 100093;2.Beijing Floricultu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93;3. Beijing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ijing 10009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best germination conditions for three kinds of Acer seeds.[Method]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and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time on seed germination of 3 species Acers were studied using standard germination rate and germination potentials measurement method.[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method of Acer pentaphyllum treatment was low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for 210 days, seed germination rate and germination potentials was 36%; the best method of Acer miaotaiense treatment was low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for 240 days, seed germination rate and germination potentials was 33%,30%;the best method of Acer tsinglingense treatment was low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for 240 days, seed germination rate and germination potentials was 27%,25%.[Conclusion]Low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over 210 days promoted seed germination of three Acer species.
Key words Specific of Acer;Seed;Germination rate;Germination potentials
基金项目 国家植物园(北园)园管课题“植物园露地濒危木本植物现状分析研究”(BZ202102)。
作者简介 吴超然(1982—),女,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濒危木本植物引种与保育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从事温室环境控制及植物配置、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6-20;修回日期 2022-09-13
槭属(Acer)为无患子科植物,全球共有槭属植物200余种,我国有槭属植物151种,是世界槭属植物的天然分布中心之一。槭属的许多种类是名贵的风景树,特别是优美雅致的秋季观叶树种。我国有近30种槭属植物为中国特有。这些中国特有槭属植物中,很大一部分植物还是国家保护植物(如五小叶槭、庙台槭等)。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人工砍伐,自然更新速度慢等原因,部分槭属植物面临着种类散失和濒于灭绝的严重威胁[1-3] 。槭属植物的天然更新主要依靠种子繁殖,但是该属植物种子大多存在休眠现象。很多濒危的槭属植物种子还存在结实率低、种子败育率高、空利率高等现象[2,4]。现阶段对我国特有槭属植物研究大多集中在地理分布、种群变化、天然更新等方面,而针对其种子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休眠机理、储藏特性、育苗方法等方面[2,5-13],针对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较少。
该研究选取了3种我国特有的槭属植物作为试验材料,五小叶槭(Acer pentaphyllum)为四川特有,其野外天然分布稀少,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仅分布在康定县、雅江县、九龙县和木里县海拔2 200~3 000 m的河谷地带。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又名留坝槭,天然分布于陕西省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小陇山林区的阔叶林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槭(Acer tsinglingense)天然分布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生于海拔1 200~1 500 m的疏林中[14-17]。笔者通过不同处理方法及不同层积时间处理,探讨3种槭属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以期为今后这3种槭属植物在北京及北方地区的引种及保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五小叶槭种子,2020年11月通过种子交换渠道得到样品种子;庙台槭种子,2020年10月采自陕西省西安市;秦岭槭种子,2020年10月采自陕西省西安市。种子具体情况见表1。将3种种子去除杂质后,放置于密封袋中,置于4 ℃冰箱中密封保存备用。种子萌发试验于2020年12月在科研中心实验室进行,试验仪器为智能人工气候箱、电子天平等。
1.2 种子吸水率、有仁率的测定
种子的吸水率=(100粒种子吸水后重量-100粒种子原重)/100粒种子原重×100%[18]
种子的有仁率为随机选取种子50粒,切开后,统计有完整胚的种子占总试验种子数的百分比。重复5次[19]。
1.3 种子萌发特性测定方法
将不同处理组的种子置于直径9 cm,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内,皿内滴入少许蒸馏水保湿。以上全部种子均经过水洗法选择,为饱满种子。每组种子20粒,5组重复。种子置于恒温20 ℃恒温箱内,光照条件为黑暗。统计其发芽率及发芽势,计算公式如下:
发芽率= G1/T×100%
式中,G1 为发芽数;T为试验种子总数。
发芽势= G2/T×100%
式中,G2为播种20 d之内的发芽数;T为试验种子总数[18]。
1.4 不同处理方法对3种槭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处理方法分别是浸种处理组、低温层积处理、室外层积处理、去除果壳处理、变温层积处理。浸种处理:种子在室温条件下用纯净水连续浸种5 d(每12 h换水1次);低温层积处理:种子在4 ℃低温条件下层积300 d以上;室外层积处理:种子在冬季室外-15~5 ℃低温层积90 d;变温层积处理:先将种子置于在4 ℃低温处层积45 d后,转入20 ℃暖温处层积45 d;在进行以上层积处理之前,种子均在室温条件下浸种24 h。去除果壳处理:首先用剪刀除去一部分果壳后,种子浸种24 h。
1.5 不同层积时间对3种槭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根据预试验,将4 ℃低温层积组分为120、150、180、210、240 d 5个处理组。
1.6 数据统计
利用SPSS 19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绘图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的吸水率与有仁率
从图1可以看出,3个槭属植物种子的吸水率均超过了60%,表现为秦岭槭89.39%> 五小叶槭78.05% >庙台槭63.22%,在槭属植物中是吸水能力较强的种类;种子的有仁率表现为秦岭槭43%>五小叶槭41%>庙台槭36%。3种种子的有仁率均低于50%,在槭属植物中属于比较偏低的水平[5,7]。孟庆法等[19]通过对不同地区庙台槭种子有仁率的测定,发
现其有仁率在8%~42%,这与该试验结果相差不大。
2.2 不同处理方法对3种槭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表2可知,3种槭属植物种子发芽率最高的是低温层积处理;其次是室外层积处理,变温层积处理次之。而浸种处理和去除果壳处理对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五小叶槭种子浸种处理与低温层积处理、室外层积处理、变温层积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去除果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庙台槭种子低温层积处理、室外层积处理与其他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浸种处理、去除果壳处理、变温层积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秦岭槭种子只有低温层积处理与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处理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几种处理方法中,室外层积处理五小叶槭和庙台槭均有少量种子萌发;变温层积处理只有五小叶槭种子有少量萌发。孟庆法等[19]通过试验发现,庙台槭种子在层积120 d后种子发芽率在8%左右,与该试验结果近似。
2.3 不同层积时间对3种槭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表3可知,3种槭属植物种子经历150 d的低温层积陆续萌发,五小叶槭种子低温层积150、180、210 d 3个处理均有种子萌发,210 d处理发芽率最高。庙台槭种子低温层积180、210、240 d均有种子萌发,240 d处理种子发芽率最高。秦岭槭种子低温层积180、210、240 d均有种子萌发,240 d处理种子发芽率最高。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五小叶槭150、180和210 d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层积120 d与层积240 d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庙台槭120、150 d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180 d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210、240 d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秦岭槭120、150 d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180、210、240 d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发现,3种槭属植物种子均存在有仁率低的共性(均低于50%)。这与孟庆法等[19]对槭属植物有仁率的研究基本一致。3种槭属植物种子的吸水率超过60%,在槭属植物中属于吸水较强的种类。试验中采取了破坏果壳的处理方法,对3种槭属种子萌发没有促进作用,证明果壳不是3种槭属植物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