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子评价方法在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中的应用
作者: 郑云扬 李倩 宁嘉翔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村庄布点规划是当下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江西省浮梁县为例,通过对村庄现状调研与村民意愿调查发现,现阶段村庄存在建筑布局混乱、居住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选取了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水平5个关键因子,重点从村庄发展条件评价、等级结构划分、村庄撤并标准3个方面对浮梁县域村庄进行布点规划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 多因子评价;村庄布点规划;浮梁县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3-0186-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43
Application of Multi-factor Evaluation Method in County Village Distribution Planning—Taking Fuli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ENG Yun-yang, LI Qian, NING Jia-xiang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how to harmoniz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ush forward all-round rural 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Village layout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aking Fuli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survey of the villagers’ willingness, the problems of chaotic architectural layout, deterior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in the villages at the emergence stage were analyzed, this paper selects those key factors: location conditions, traffic conditions, population scale,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ies, focusing on the distribution planning and research of the villages in Fuliang County from village development condition evaluation, grade structure division, and village withdrawal and merger standards to make some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Multi-factor evaluation;Village layout planning;Fuliang County
基金项目 南昌航空大学横向项目“浮梁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HK201611086)。
作者简介 郑云扬 (1975—),男,江西宜丰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04;修回日期 2023-03-31
我国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经历了多个历史性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通过互助组、合作社来推进农村的统一规划建设。这一时期的村庄规划强调由上而下的统一管控,理论指导欠缺、规划技术落后,又未充分考虑到村庄自身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差异性[1],村庄规划建设整体上发展缓慢。改革开放正式拉开了我国乡村土地改革的序幕,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农村建设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1982年颁布的《村庄规划原则》、2000年印发的《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使得村庄规划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为破除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制经济结构,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引导村庄发展,给乡村建设带来巨大支持。2008年修订后的《城乡规划法》,确立了村庄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法定地位。2013年全国范围内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并于2015年印发《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实现“多规合一”的重要平台。这一阶段的村庄规划正式逐步踏入综合性村庄建设的正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例如2019年5月,江西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1+50”的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这一阶段的村庄规划突出“多规合一”,强调实用性,更具综合性,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1]。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村庄布点规划的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大多学者偏向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村庄布点的方法及思路[2-6],也有部分学者考虑到地区差异性,根据地区地形差异、发展水平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村庄布点规划的策略[7-8]。村庄规划研究大多涉及村庄建设、村庄撤并及村庄选址等问题[9-13]。在村庄布点规划研究方法上经历了一个从定性转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尤其在村庄选址和村庄撤并及建设规模上实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现状调研、简单数据统计到与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相结合,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借助GIS等大数据信息处理平台的转变。
1 研究区域概况及发展现状
1.1 浮梁县概况
因“一瓷二茶”而闻名的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隶属景德镇市,地处赣、皖两省交界处(图1)。区域内多低山丘陵,森林覆盖率达81.4%,耕地面积约2.51万hm2。县下辖10个镇、8个乡和2个乡级单位,总面积2 851 km2,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区县。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64.17亿元,增速排名全市第1。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浮梁县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常住人口为28.04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2万多人。全县人口结构良好,是目前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区县。据统计,202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172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580元,增长10.4%,增速也列居全市第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1.723。总体而言,受地形、交通等发展因素影响,该县虽然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但是人口略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1.2 县域村庄现状
县域范围内村庄总共有168个(含茶场、林场)行政村,1 461个自然村(图2)。根据村庄所处的区位以及村庄发展趋势等特点将现有村庄分为城镇化型和农村发展型。城镇化型村庄一般是指位于县城、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发展相对成熟,农村向城镇转变可能性较大;农村发展型是指位于县城、城镇规划区范围外,发展较为缓慢,处于生态空间或农业地带区域内的村庄。其中,城镇化型共21个,占总数的12.5%,村均规模1 926人;农村发展型有147个,村均规模891人。
1.3 村庄布点存在的问题
1.3.1 居民点集聚度不强,土地利用率低。由于村庄原布局未经系统规划,基本按村民意愿进行建设,加上每户的用地不均,建设用地适宜条件不一,因此形成了一种无序散漫的分布形式。
1.3.2 村庄建筑混乱,城乡用地矛盾突出。由于村庄多由村民自发建设造成建筑物建设布局混乱,建筑风貌参差不齐。同时,村民自发建设过程中容易无视基本农田、乡村边界等问题,让城乡用地置换存在一定困难。虽然浮梁县已启动“土地置换”工程,但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目前的土地置换具有较强的不彻底性,新安置点基本仍限定在原生产队或自然村内,除了适当改善交通条件和节约少量建设用地指标外,难以达到居民点相对集聚的目的。
1.3.3
村庄环境亟待改善。以浮梁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村庄普遍以个体户经营模式为主[3],因此也导致每户垃圾产生量不均,处理方式不同,有的甚至不作处理。村内对于垃圾回收、处理等并没作出过多的干预,除此之外,电缆乱搭,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等脏、乱、差的现象层出不穷,环境亟待改善。
1.3.4 中心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足。一方面,全县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部分地区存在重复建设或建设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不足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在县内中心村数量少、设施不全的条件下,村民的盲目集聚只会让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导致村庄重组的无效化。
1.3.5 村民传统生活观念牢固,村庄难以实现完全重组。村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饱和期,村民已经适应了目前村庄布局、传统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突如其来的村庄重组带来的不仅是村民生活上的不适应,更多的是对于村民日常耕作、经营上的困难与阻碍。
2 村庄布点规划
本次规划首先“摸清家底”,进行深入详实的现场踏勘,参考相关规划、基础资料并作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规划的思想路线如图3所示。村庄规划工作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基础分析主要是对区域背景、布点规划进行研究并挖掘出村庄现状问题,以此引导村庄布点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保障体系作为维持村庄规划成果的重要途径,根据实际情况倡议对县域村庄做出包含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实施阶段则包括对空间发展引导、发展时序和体制保障等内容。其中,布点规划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由村庄发展条件评价、村庄等级结构划分、村庄撤并标准3部分构成(图4)。村庄发展条件评价根据影响村庄发展因子来评价村庄发展潜力,村庄等级结构划分明确了优先发展村与一般村,也为中心村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村庄撤并标准为整个规划布局过程提供依据与规范,最终得出较为合理的整体布局。
3 多因子评价方法的应用
3.1 村庄发展条件评价
多因子评价方法是城乡规划设计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借助多因子评价获取不同因素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的判断标准,当场地中存在≥2种因素的情况下,该方法尤为适用,在现有的研究中已被多次使用[5-7]。
为了对县域范围内不同村庄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评价,规划运用多因子评价的方法对浮梁县域内布点规划涉及的主要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以此确定全县村庄的等级分类与相关引导方法。以下为评价步骤:
3.1.1 确定评价技术路线。本规划以浮梁县域所辖的168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来评价各行政村发展条件[8-10]。
3.1.2 进行评价因子和指标的选择。根据浮梁县具体情况以及统计资料的易得性、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意义的非交叉性,在对现有因素进行初步评价后,选取了与之相匹配的评价因子,包括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