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对涉农高职教育的思考

作者: 刘媛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湖南“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美丽乡村建设者的主要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分析了涉农高职院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涉农高职院校应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生态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建设的接班人。

关键词 涉农高职教育;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3-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3.063

Reflections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ated to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LIU Yuan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nan’s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two types” strategy. As the main force to trai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ors,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puts forward that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optimize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mode, r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rur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so on, so as to better train high-quality successors of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Current situation;Path analysis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2022年度科学研究项目(22C0905)。

作者简介 刘媛(1979—),女,湖南衡南人,副研究员,从事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15

美丽乡村建设是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湖南省推动“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程度,不仅反映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也是评价农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重要内容[1]。服务美丽乡村既是新时代人民赋予涉农院校的光荣使命,同时也是涉农院校自身发展的新动能。涉农院校要发挥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服务乡村建设最为直接的优势,顺势而上、主动作为,找准切入点,对位开展精准服务,为美丽乡村建设奉献自身力量[2]。

1 涉农高职院校在美丽乡村视角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美丽乡村建设奋斗目标的提出给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也给涉农高职院校办学指明了前进方向。要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壮大农业产业、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离不开一支“一懂两爱”的农业人才队伍,这与涉农院校培养面向农村、农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目标相吻合,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浩大工程,需要涉农高职院校的深入参与[3]。

美丽乡村建设奋斗目标的提出为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来看整个社会对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存在诸多困惑和误区,导致农业专业占学校各专业的总比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生产经营业态多样化,不少涉农院校在发展中未能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出现办学定位模糊,“农”学特色不明显,办学同质化等诸多问题,造成涉农院校的发展窘态十足。

1.1 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效果与美丽乡村建设人才需求匹配度低

深入分析涉农院校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涉农院校的初衷是为农业企业、农村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但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社会媒介的影响,涉农院校在学科布局与结构上,或为争夺生源或为新建热门学科专业,有意无意弱化了的自身“农”的办学定位,忽略了“农”学方向的优势特色,导致办学与区域农业需求结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二是涉农院校没有构建完善的高校、农村、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完善,没有根据美丽乡村建设需求进行细化和分解。特别是在引导学生适应美丽乡村战略、融入美丽乡村战略、推动美丽乡村战略上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学生就业意识比较狭隘。大多数农村孩子毕业后不愿回乡就业创业,职业导向缺乏针对性。三是涉农院校面向农村进行技术培训的服务意识不强。由于涉农院校对农村的需求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设计,涉农院校对农村技术培训效果不理想,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对象不匹配、培训力量不深入,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培训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盘点农村现有的培训项目,部分项目的成功具有暂时性的特点,有的项目为了突出成效而夸大宣传,并没有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4]。

1.2 涉农高职院校对美丽乡村文化挖掘不够

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长点。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乡土文化由于面临城市化的冲击和破坏性的开放,正悄然萎缩,日渐式微。大量农村壮劳动力离开故土去城市打拼,他们或务工或经商。青壮劳动力的不断外流,留守农村老弱妇孺很难肩负起乡土文化传承的重担。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断档”危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涉农高职院校本应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的历史责任,成为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渠道[5]。但由于受到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和思潮多元的冲击和影响,涉农院校缺乏对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深入挖掘。涉农院校缺乏一些课程设计和校园文化活动去弘扬优秀乡村文化,造成农业专业的学生没有从思想上去理解农村,理解美丽乡村建设,不能真正做到懂农业[6]。懂农业不仅仅是懂农业技术,更应懂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善于传承乡村文化的积极因子,取其精华、扬其精髓,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升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美丽乡村的文化乡风、优良家风和健康文明新风尚。

2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析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始终秉承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办学70余年来共为农村培养10万余专业技术人才,为湖南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态势,找准学院发展定位,结合学院农学办学底蕴,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美丽乡村发展目标需求,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在农业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培训、乡土文化传承、农村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7]。

2.1 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对接美丽乡村建设

随着湖南“四化两型”战略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式和内容都不断发生变动。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要有新的定位,涉农院校必须要增强面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能力,拓展教育服务的社会功能[8]。

学院以农业优势专业为基础,统筹区域农业发展需要,科学优化专业布局。作为湖南一所重要的以农业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学院在坚守以“农”为本的核心理念的同时,为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学院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区域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在粮、果、蔬、畜牧产业链的“种、养、加工、供销”上做文章,打造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食品检测等传统特色农业专业,集聚办学优势,形成核心品牌专业。同时近年来该院撤销了与农业发展无关的广告设计、应用电子技术等近10个专业,新增美丽乡村建设而兴起的“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作用”“经济林培育与利用”“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等数个专业,拓展农业专业群建设,苦练内功、全方面服务区域农业发展。同时学院以农业产业需求为主线,突出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培养“即插即用”型人才。在教育模式上,充分采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和工学结合顶岗学习制,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使课程设置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符合度。

2.2 聚焦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人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和核心。习总书记强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涉农院校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阵地的优势,主动作为。

美丽乡村建设的岗位群主要面向农业一线,是最艰苦的行业,必须选择有志于服务农村,能吃苦耐劳的适龄青年加以培养。为此,学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改革涉农院校的招生制度,单独招考有志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学院在确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广泛开展体现当代中国农村特点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才培养课程以及融合交叉学科和边缘科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选修课,充分挖掘个人活力,提高毕业生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必备素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多学科、多规格、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既需要懂农业生产与经营技术的人才,又需要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学院采用灵活的培养方式,建立“校中校”“厂中校”“村中校”,实行试读、选读、重读,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场地、学习内容、操作技能,让他们成为适应美丽乡村建设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

优秀的乡土人才对本地环境、生产经验、乡土人情十分熟悉,实践经验丰富。他们号召力强,能够起到示范和辐射效果,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为此学院把乡土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社会任务,与当地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合作,因地制宜,有计划、多形式地培养本地实用乡土人才,为美丽乡村建设造就可持续的内生动力[9]。

2.3 发挥农业环保专业优势,服务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农村农业经济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农村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污染在广大农村城市迅速蔓延[1]。加之自然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这些不利因素都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以土壤为代表的农村生产环境恶化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涉农高职院校在农村居住环境的综合治理、农村生产环境的污染物治理、农副产品的污染物防治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教学和科研基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农业环保专业已形成先进人才培养理念、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训条件。农业环保专业要紧紧立足于这一优势,服务国家需要和农业产业需求,广泛培养掌握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处置和场地修复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与园林、畜牧生产、食品果蔬加工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紧密关系。学院通过上述校企合作平台,为农业企业的污染物的检测,污染物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和维护运行提供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校企深度合作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