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古茶树资源调查
作者: 任雪敏 徐志文 展茂魁 叶晓红 李海
摘要 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走访等方式对遵义市古茶树开展调查,分析了古茶树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遵义古茶树分布于习水县、凤冈县等10个县(市、区),资源储量为1 881株,其中单株古茶树1 844株,还有1个37株组成的古茶树群。共计3个种和变种,其中疏齿秃房茶(疏齿茶)Camellia gymnogyna var. remotiserrata数量最多,为1 613株。古茶树树龄100~299年的三级古茶树有1 873株、占99.575%,树龄在300~499年的二级古茶树有7株,树龄超过500年的一级古茶树仅有1株。古茶树树高主要为>5.0~≤10.0 m,株数占比为76.87%;树冠直径大部分为>3.0~≤7.0 m,占比达83.42%;地围在1.0 m及以下的最多,占比达91.65%。由于粗放的管理模式、保护措施不当、过度采茶等,导致部分古茶树树势衰弱、生境破坏。单一的古茶树资源利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茶树资源的管护和开发利用。该调查初步摸清了遵义地区古茶树资源状况,讨论了古茶树资源面临的问题,并对其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 古茶树;资源调查;保护对策;遵义市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10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4.025
作者简介 任雪敏(1994—),女,云南祥云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有害生物防治研究。*通信作者,工程师,硕士,从事农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狭义上的茶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树种[ 1],广义上的茶包括茶、四球茶C.tetracocca、大理茶C.taliensis、大苞茶C.grandibracteata、大厂茶C.tachangensis、疏齿大厂茶C.tachangensis var. remotiserrata等多个种和变种,都是叶革质的灌木或小乔木。贵州茶文化历史久远,是世界古茶树起源地之一[ 2]。古茶树资源不仅具生物多样性、种质和遗传等生态景观及科研价值,还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以及承继茶叶起源和茶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 3-4],能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21世纪前,因滥砍滥伐、过度开发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古茶树资源不断丧失,珍稀古茶树濒危。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及力度的加强,部分古茶树资源被保存下来,但其种类及种群数量不明。因此,系统地开展古茶树资源现状调查,对全面认识古茶树资源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茶饮备受世人推崇,随之古茶树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县[ 5-11],贵州省安顺市、铜仁市、黎平县、晴隆县[ 12-15],四川省[ 16],陕西省城固县、岚皋县[ 17-18],广东省河源市[ 19],河南省信阳市[ 20]等地区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开发利用。而遵义作为茶叶大市,对于古茶树资源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匮乏。为摸清遵义市古茶树资源的状况,掌握古茶树资源底数,在古树大树名木调查的基础上,自2017年6月起先后对所辖14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古茶树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以期为古茶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助推遵义市茶产业发展壮大。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105°36′~108°13′E,27°8′~29°12′N。全市面积30 762 km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近5年年平均气温16.1 ℃,年平均降雨量1 154.98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78%,植被主要以乔木、灌木为主。
1.2 研究方法
1.2.1 古茶树界定。
古茶树是指区域内原生的天然生长或人工栽培百年及以上的茶树[ 21]。调查对象为遵义市内分布的单株古茶树和古茶树群,古茶树群及古茶树保护等级参照《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
1.2.2 调查方法及内容。
收集遵义市原古树名木数据库和现有古茶树资料进行梳理,形成古茶树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外业补充调查、复查、汇总等步骤,最终形成遵义市古茶树资源底数。古茶树种类按最新修订的《中国植物志》分类,对树名存疑的,采集标本送专家鉴定。古茶树定位利用卫星定位仪(GPS),树龄主要是通过文献追踪、访谈估测、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等方法综合确定,树高测定采用激光测高器、测高杆等方法测定,地围、冠幅用皮卷尺测定。
古茶树调查内容主要为种类、树龄、树高、地围、冠幅、生长势、所处位置、权属、海拔、土壤类型等;古茶树群面积、所处区域及构成株数;古茶树管护现状和建议、古茶树相关历史及传说。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古茶树资源状况及分布
据调查结果,全市共计有1 881株古茶树,在播州区、正安县、汇川区、赤水市、湄潭县、仁怀市、务川县、桐梓县、凤冈县、习水县10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在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道真县4个县区未发现。其中,单株古茶树1 844株,习水县数量最多为1 584株,所占比例高达85.9%;古茶树群1个,位于务川县黄都镇大竹村,该古茶树群由37单株古茶树组成,所占面积为4 hm2(表1)。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遵义市古茶树资源从海拔400 m到1 490 m都有分布,但大部分古茶树分布在海拔800~1 490 m 的深山、茶园和房前屋后,占比95.75%。另外,按古茶树所处土壤类型划分,生境是黄壤类最多,共有1 133株,占比60.23%,其次石灰土类为376株、紫色土类为360株,黄棕壤类最少为12株。从古茶树所属权来看,个人所有最多为1 824株,占比高达96.97%,46株属于国有,10株属于集体,1株属于其他。由于茶农参差不齐的认知和技术水平因素,现有所有权属结构不利于古茶树长远向好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可能导致部分古茶树生长势弱、过度利用。
2.2 古茶树种类及树龄结构状况
采用闵天禄分类系统[ 22],经鉴定,遵义市古茶树有3个种和变种,即:疏齿秃房茶(疏齿茶)C. gymnogyna var. remotiserrata、普洱茶(大树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和茶C. sinensis。其中,疏齿秃房茶共计1 613株,习水县分布1 584株,汇川区分布3株,仁怀市分布26株;普洱茶共计142株,桐梓县分布68株、务川县58株、赤水市6株、凤冈县10株;茶共计126株,播州区和正安县各分布1株、凤冈县98株、汇川区2株、湄潭县13株、桐梓县11株。由此可见,遵义市古茶树以疏齿秃房茶为主,且分布较为集中,可作为当地的优势茶种加以繁育、推广利用。相对而言,普洱茶和茶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保护。
对1 881株古茶树树龄结构进行统计(表2),根据全国古树保护级别划分,发现树龄在100~299年的三级古茶树有1 873株,占比最大达99.575%;树龄在300~499的二级古茶树有7株,占0.372%;树龄超过500年的一级古茶树仅有1株,占0.053%;三级保护的古茶树数量占绝对优势。从总体情况分析,遵义市古茶树树龄和数量呈现金字塔型,反映出遵义市古茶树后备资源较丰富[ 10]。
2.3 古茶树维量指标状况
如表3,遵义市古茶树的树高主要集中于>5.0~≤10.0 m,占调查总株数的76.87%,树高在10.0 m以上的多为野生型古茶树,占2.61%;古茶树地围在1.0 m及以下的较多,占91.65%,地围在1.5 m以上的有10株,占0.54%;古茶树冠幅集中在>3.0~≤7.0 m,占83.42%。经对古茶树树势评估表明,95.32%的古茶树生长健壮,4.68%的古茶树长势呈衰弱、濒危状。
2.4 古茶树保护利用对策
2.4.1 建立和完善古茶树保护机构和政策。尽力推动符合遵义市实况的古茶树保护及利用政策法规出台,明确遵义市古茶树保护的具体措施、奖惩方法。成立由人民政府牵头,农业农村、林业、公安、综合执法及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古茶树资源保护联席办,形成市、县、乡、村4级管理联动机制,全力以赴推动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6,8]。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台账化管理、责任到人,明确保护对象和级别。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配套本级预算,筹措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古茶树生境环境改善、保护奖励、赎买等监管保护工作。
2.4.2 加强管理措施和保护意识。专项调查发现,大部分权属为个人所有的古茶树管理模式粗放、保护措施不足、利用单一、开发过度。目前,权属人主要通过修剪枝叶、施用复合肥、农药杀虫治病等简单方式对古茶树进行管护,未见有综合性复壮、划定保护范围、绿色防控等专业方法。同时,由于茶农短浅的利益观、保护意识淡薄,存在过度修剪采茶、密植套种等现象,导致古茶树树势衰弱、生境不宜。因此,急需对当地茶农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域内茶学及相关专业优势,对政府管理人员、茶产业从业人员、权属人等灌输保护及长远利用的重大意义、普及古茶树管护技术、提升保护能力。通过不断培训、宣传、科技下乡等方式,强化人们对古茶树资源的知情权、监督权和保护权,走科技兴茶可持续发展道路。
2.4.3 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
保护古茶树资源的科学研究对茶文化传承、古茶树资源长远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筛选性状优、品质好、口感佳的古茶树品种[ 5],利用其种子、枝叶进行扩繁,建立优质古茶树种质资源圃,最大限度地为后期品种保育和推广利用奠定基础。同时,挖掘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量高、特异性的茶树进行引种栽培,使茶产业良性发展,彰显遵义茶的优良地域品质,不断壮大市场竞争力。另外,充分利用古茶树形成的优美地域环境和民间传说,打造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讨论
经古茶树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遵义地区古茶树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长情况,为今后遵义开展古茶树研究、选育、开发利用等提供本底资料。古茶树总资源储量1 881株,较集中分布于习水县、凤冈县等6个县(市、区),其他县的数量很少,特别是民间一直有茶饮习惯的道真县、余庆县未发现有古茶树。这可能是由于调查不全面,或是古茶树资源已被破坏。遵义市古茶树资源共记录到3个变种和种,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方向,且大部分为疏齿秃房茶,其他方向均有古茶树分布,但较为零星,这可能与古茶树长期适应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环境相关[ 7]。总之,遵义地区古茶树种质资源相对匮乏,培育和引进优质种质资源迫在眉睫。另外,该研究仅对遵义古茶树资源现状和保护进行了调查研究,缺乏对古茶树中微量元素、游离氨基酸[ 23]、可溶性糖[ 24]等内含物质的鉴定评价,这将是今后筛选古茶树优良品种的辅助方法之一。
遵义古茶树资源总量及种类不多,未能及时引起人们的重视,缺乏系统全面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宣传。相较于茶产业发展较早及茶文化底蕴深厚的滇南、滇西南一带,遵义古茶市场占有率极低、经济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遵义市古茶树资源尚未完全开发,优良特异品种有待发掘利用,包括古茶文化宣传推介、品牌打造等不足。同时,茶农对古茶树的科研、文化、观赏旅游等潜在价值认知不到位,意识的不重视加之粗放的管理,使古茶树的保护和利用恶性循环。因此,基于现有古茶树资源挖掘新的古茶资源时,应强化行业人员科学保护思维、提升管护技术、营造特色茶饮文化氛围,推动古茶树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茶产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59-260.
[2] 罗庆芳. 贵州高原,茶树主要的起源地[J].农业考古,2009(2):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