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作者: 魏一曼摘要 基于中国30省市2010—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探究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具有经济惯性,能够实现自我促进。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正向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相互促进作用。鉴如此,为应对农业发展难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要建立并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且要发挥地方农业发展相对优势,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与壮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农业生产服务;农业劳动生产率;P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20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4.050
作者简介 魏一曼(1987—),女,北京人,硕士,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7-17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完美收官,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至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1]。农业生产服务和农业产业集聚都是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服务能够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而农业产业集聚可以集中社会资源获得规模效应,推动农业由增量向增质转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因此,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弄清楚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者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关系,这对促进农业实现优质高效发展的新路径,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大多是从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三者中的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一是有关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产业集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重要形式[2],目前已经有些研究已经证明在非农领域,产业集聚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农业产业集聚形成的网络体系中,将地理优势、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原本是农业发展缺乏的因素集中到一起[4],相比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会带来更多的产出与收益,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杜建军等[6]利用中国275个城市的数据,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李静等[7]研究发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提升农业用能的效率,有助于促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创造条件。二是关于农业生产服务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内容从技术服务,生产服务,物资供给,仓储物流等各个方面。张忠军等[8]发现生产环节外包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率,其中,相对于劳动环节外包,技术密集型环节外包能显著提高水稻生产率。李翠霞等[9]发现农户采用农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程度越高,农业绿色生产率越高。张丽等[10]容发现农机作业服务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地区差异性。三是有关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配套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越是发展对配套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就越大,这种需求将引导农业生产服务不断升级优化,从而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世界上农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都会有专业的农业服务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11],例如世界闻名的荷兰花卉产业,在产业集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发展推动品种持续改良,发达的花卉物流体系以及拍卖系统,不仅保证了花卉的品质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12]。可以说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服务的进步是相辅相成。农业产业集聚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不仅为农业基础设施的修建与充分利用和农民间的技术交流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助于打造地方品牌特色,提升农业竞争力。同时,农业产业集聚也能吸引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与企业集聚,为专业化农业相配套的金融、技术、管理、加工、物流等农业生产服务提供了新的市场,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与区域特色优势的集聚融合[13]。
但是鲜有研究将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及农业劳动生产率三者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与农业生产服务和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紧密联系。因此该研究建立PVAR模型,将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置于同一框架体系下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有关三者的综合研究,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兼具面板数据分析和VAR模型的优点,增加了观测值的自由度,控制个体异质性,更加真实地研究变量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便于说明变量间的复杂联系[14]。基于此,为探究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该研究构建如下PVAR模型:
式中:yit指的是核心变量,即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农业劳动生产率;i指的是各省份;t指的是年份;α0指的是截距项向量;αj指的是参数矩阵;p为滞后阶数;xi为个体固定效应;vt表示时间效应;εit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干扰项。
2.2 变量选取
(1)农业生产服务(LAs)。不同学者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衡量指标不同,参考张恒等[15]、李明文等[16]的研究,借助《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这一统计指标,以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2)农业产业集聚(LAa)。以区位熵[17]来表示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其中区位熵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Q为农业产业集聚水平;a表示某省农业产值;b表示全国农业产值;A表示该省生产总值;B表示全国生产总值。
(3)农业劳动生产率(LAp)。参照杜建军等[6]的研究,用每年各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比值作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取中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因为缺失值较多,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予以剔除)为研究样本,样本区间为2010—202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分省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个别缺失值由移动平均法补齐。为减小异方差对计量过程造成的干扰,将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分析
为探究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使用Stata15.0软件进行相应的计量分析,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3.1 平稳性检验
PVAR模型对数据平稳性具有较高要求,同时为避免“伪回归”现象,需要检验数据平稳性,先后分别采用LLC检验、ADF检验、Fisher PP检验和Hadri LM检验4种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变量均平稳,符合建立PVAR模型要求。
3.2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根据表3结果,综合AIC准则、BIC准则和HQ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选择建立PVAR(1)模型。
3.3 PVAR模型的GMM估计
在确定了最优滞后阶数和通过单位根检验以后,对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GMM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当农业生产服务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当期的农业生产服务在0.05显著性水平受到滞后1期的农业产业集聚,在0.01显著性水平受到滞后1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
当农业产业集聚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当期的农业产业集聚在0.05显著性水平受到其自身滞后1期的正向影响,在0.05显著性水平分别受到滞后1期的农业生产服务和滞后1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负向影响。
当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当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0.01显著性水平受到自身的正向影响,在0.01显著性水平受到农业生产服务的正向影响,在0.05水平受到农业产业集聚的正向影响。
3.4 脉冲响应函数 该研究使用蒙特卡洛模拟200次得到各变量滞后10期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1。图1所示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较为清晰地反映农业生产服务、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业集聚的动态关系与效应大小。其中横坐标代表响应期数,纵坐标代表响应值,中间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两侧虚线代表200次蒙特卡洛模拟产生的95%置信区间,由图1可知:
(1)农业生产服务、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产业集聚对自身的信息产生的冲击总的来看都显著为正向冲击,这表明三者具有较强的经济惯性,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具体来看,三者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农业生产服务在开始2期内响应值迅速减小,随后趋缓,第4期以后趋于稳定;农业产业集聚对自身的信息冲击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平滑曲线式减弱;农业劳动生产率对自身的信息冲击在第1期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征。
(2)农业生产服务作为冲击变量时,农业生产服务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负向影响,在第1期负向效应迅速增强,第1期以后逐渐趋缓,在第2期负向影响达到最强,随后逐步减弱趋近于0。可能是因为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缓和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例如,农机服务不仅能够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各种农机的各种成本,而且还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农机的效用提高生产效率;专业机构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不仅有助于增产增收,还有助于改善耕地质量保护环境。诸如此类的涵盖农业生产各阶段的农业生产服务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更愿意将土地留给自己经营,阻碍了农业产业集聚的步伐。农业生产服务对劳动生产率的冲击响应值始终为正,在第1期内正向效应呈现迅速增强趋势,第2期增长放缓,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第3期以后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0。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服务在早期能迅速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后期也能保持持续的正向影响。
(3)农业产业集聚作为冲击变量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产服务的影响总体上呈现负向影响,在当期为正,第1期迅速减弱为负,第2期减弱趋势放缓,第2期以后负向冲击逐渐减弱最终趋近于0。可能因为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集聚未达到规模,选取购买农业生产服务的成本要更低,客观上对农业生产服务具有正影响。但是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壮大,为了把控风险也是基于内部控制的需要以及对品质和效率的要求,自购设备经营越来越多取代购买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始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响应值在第2期以前呈增长趋势,第2期以后逐渐降低,最终趋近于0。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是将地方优势农业资源集中起来进行优化整合,实现“1+1>2”的目的,参与其中的农民经过现代化农业知识培训并运用于实践,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获得更高的收益。
(4)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冲击变量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业生产服务的冲击在当期为正,在第1期迅速减弱为负,从第2期开始负向效应逐渐减弱趋近于0。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业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壮大,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农业劳动生产率带来的影响。
3.5 方差分解 利用方差分解方法解析变量的贡献度(表5),从而衡量变量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1)农业生产服务对自身的方差贡献度在第5期、第10期和第20期均在80%以上,即农业生产服务变化的80%以上可以由自身解释。这可能是因为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尚不完善,推动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因素多是源于政府政策性考量,受政策补贴的影响要大于其他要素带来的影响,形成了特定的路径依赖,所以其他变量带来的解释力就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