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四链合一”提升皖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作者: 钱正兴摘要 皖北地区在安徽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实现融合和协调发展,提升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四链合一”的内涵,结合安徽皖北地区科技创新环境实际,提出加强要素支撑,做强创新链;完善引才机制,激活人才链;推进产融结合,筑牢资金链;统筹谋划施策,提升产业链的“四链合一”的对策和具体建议,皆为安徽省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提供政策制定思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四链合一”;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4-0247-04
作者简介 钱正兴(1984—),男,安徽天长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研究。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首次提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的命题,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政策链实现系统融合和统筹协调”[1-3]。安徽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走“科创+产业”的发展路径,培育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的创新生态,助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进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四链合一”的内涵
“四链合一”是指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衔接融合、协同发力,重点以创新促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资金助产业,利用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以人才强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4-5]。立足产业打造“四链合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推动“四链合一”的对策建议
推动“四链合一”就是要坚持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紧扣产业需求,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突出人才引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机制[6-7]。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作用于产业链,产业链是母体,关键要立足产业打造“四链合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1 加强要素支撑,做强创新链
创新链是依托“政产学研用金服”等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产业化的链式创新过程。创新链的实质是通过各创新主体的协同研发,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通过开拓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创业创新路径,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技术、产品、模式研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四链合一”发展注入源动力[8-9]。
一是用市场的逻辑谋划创新。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生态链条上的驱动作用,聚焦皖北重点产业领域和头部企业,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成果产出机制,公开征集技术攻关需求,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生命健康展开科技攻关,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开发应用性强、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政产学研用金服”创新共同体。鼓励科研人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集中优势力量共同攻克重大技术难题,从源头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的堵点、难点,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是用平台的思维集聚创新。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原经济区、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等战略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创新资源,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地。做强共性技术平台、产业联盟等载体,鼓励企业瞄准前沿技术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研发中心、联合技术中心等平台,紧密结合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协力解决共性技术问题,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挥商业协会、展会等平台纽带作用,搭建交流平台,面向更大的市场空间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让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技术等加速向皖北集聚。
三是用服务的理念助推创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定制培训,深入企业开展指导帮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职业化技术经理人,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等专业机构,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推进专业化、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技术合同服务点深化产学研对接服务。
以亳州现代中药产业为例,一是推动公共平台建设,以亳州国家级中药材检验中心为依托,打造集中药材产品质量检测、检测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创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区域医疗中心,争取参与到合肥综合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建设中去,建设一批中药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完善中药科技平台建设。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不同形式柔性引进科研项目,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等方式,推进高新技术专利、专用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并组织一批传统炮制工艺申报省及国家级非遗,传承老药工传统技艺、炮制工艺,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等基础性技术传承创新。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争取一批中药制药设备、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和应用研究项目。实施“智能+亳药”计划,推动信息化技术集成,通过中药工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动中药产业基础工艺技术高级化实现中药生产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进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国家高位政策支持,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鼓励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平台,推动现有资源优化整合,激活创新链的源头活水。争取布局国家中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孵化基地,争取支持先行先试,申请设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对现有拳头产品进行再次开发研究培育,提升产品竞争力。
2.2 完善引才机制,激活人才链
加快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发展生态,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需要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优秀毕业生来亳,为皖北发展注入新鲜血液[10-11]。
一是最大力度培养人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积极与国内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集聚、培养一批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开设技术技能培训班,培育适用人才。
二是最大诚意引进人才。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推行“双聘”机制,实施青年英才汇聚行动,对引进自然指数前100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优秀毕业生的,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补贴,落实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补贴、就业创业补贴等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人才(团队),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和“泛人工智能”人才基础问题。支持头部企业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就地集聚人才、进行科技创新、促进项目输入、引导资本回流。编制出生、成长、学习在皖北,工作在外地的优秀人才目录,建立长效跟踪联系机制,及时了解创业需求。每年择优遴选前景好、潜力大、发展快的人才创业项目,给予奖励支持。
三是最优服务留住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制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的导向。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统筹落实好税收优惠、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交通出行等人才服务方面的各项政策,实现人才求职、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等“一站式”办理。加大人才住房建设力度,综合运用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住房等方式,租购并举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建立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清单,将赴外招聘、项目评审、人才工程遴选等人才工作项目全部向市场开放,建立人才集团承接有关人才服务事项。
以亳州现代中药产业为例,一是加强科技研发人才引育。实施药都“双创”英才计划和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引导中医药企业和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省人才工程项目,培养科研骨干人才。柔性引进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科技研发人才团队、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等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构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人才有机衔接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实用技能人才培育。加大与安徽中医药大学、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所合作深度,建立“企业+院校”人才创业基地,开设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培训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蓝领”技能型人才。三是加强中医药企业管理人才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企业家培育为重点,积极选送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内外知名机构进修,造就一批精英企业家。坚持以企业骨干经营管理人才培育为重点,通过专业培训、实践锻炼、跟踪管理、择优使用和动态调整,培养一支职业素养高、创新意识强、熟悉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擅长经营管理的中医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2.3 推进产融结合,筑牢资金链
目前,皖北地区在资金链锻造上,还存在融资体系不完善、金融资本对产业支撑动能不足等问题。为加快推进企业发展,需构建基金、银行、政策性资金等多渠道融资体系,充分发挥资金的“黏合剂”“催化剂”作用,驱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12-13]。
一是加快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直投基金等组合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强化政府出资产业引导基金的公益性性质,引导产业基金大力扶持发展前景好、投资强度大、风险高、周期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创投风投机构建设,鼓励各级平台公司强化投资功能,参与创投风投。加大财政与资本的协调配合,鼓励基金重点跟进政府支持企业和项目,建立需求清单,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
二是健全财政扶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性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火炬计划等项目和专项资金,强化政府直接投资。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安排机制,优化财政资金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基础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创新转型、提档升级、降本增效,发挥财政奖补资金最大效用。
三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深化银企对接与产融合作,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建立授权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融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皖北产业升级,鼓励金融服务平台以贷款、贴现或购买债券等形式拓展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建设科技信贷“白名单”,对“白名单”企业产生的“首贷”“增贷”等业务,按一定比例计提建立风险准备资金池,对发生信贷损失的试点金融机构,按规定给予补助。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风险投资体系,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提升企业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
以亳州现代中药产业为例,一是进一步壮大创晟、安诚等中医药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基金重点投向研发型、龙头型的中成药企业和创新平台。鼓励建安集团等平台组建创投风投机构,参与本地中药企业创投风投。二是依托国家部委及安徽省扶持资金,推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统筹政府各类政策资金,重点争取安徽省种子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亳州市中医药产业创新企业的支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对亳州市中医药产业核心环节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持,聚焦关键技术研发、龙头企业培育、重大项目等领域重点支持。三是建立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合理化解银行对中小药业企业贷款潜在风险。积极引进相关资产评估公司,支持银行开展品牌、授权专利、上市许可持有人许可等无形资产贷款业务,建设信贷“白名单”,开辟信用贷款、贷款绿色通道。力推中医药骨干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政府在企业上市过程中给予培育、挂牌融资等政策倾斜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