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 李斌 黄雪芳 邱慧 陈云
摘要 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检疫学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分析了植物检疫学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结合“理论思政”和“实践思政”、探索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融合育人思政体系,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结合;提出了完善教学顶层设计、优化整合育人资源和健全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等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方针的课程建设展望。
关键词 三全育人;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6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63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Plant Quarantin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
LI Bin,HUANG Xue-fang, QIU Hui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Tak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plant quarantine” i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plant quarantin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was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combining “theore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diversifie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construct a ful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the full-staff education, the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 fully implement the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policy, such as improving the top-level teaching design,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erfecting the multi-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Plant quarantine;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1]。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各种文化、观念和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更加富有挑战性[2-3]。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高校应坚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重要载体。抓实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真正构建起“三全育人”大格局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渠道。在形成“三全育人”教育格局的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是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责任和义务[4]。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传授该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相关的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植物检疫学是一门关于植物检疫法规、植物检疫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植物检疫的起源与发展、法律法规、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其检测技术等内容,具有国际性、法制性、技术性和实践性[5]等特点。该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植物检疫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其检测技术,具备检疫处理及疫情监测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坚定学生为“三农”、懂“三农”、爱“三农”及服务“三农”的初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投身植物检疫事业以及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浙江大学植物检疫学教学团队为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三全育人”思政体系,开展了思政探索。笔者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索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成效。
1 植物检疫学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强调,高校应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特色、不同课程的特点及育人要求,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传授中,使得高校自然科学相关课程更具有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引领性,能够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放性要求[6-7]。植物检疫学课程的研究领域与生物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生物入侵防控高新技术等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对于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投身植物检疫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检疫学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植物检疫事业需要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忠诚的政治品格。植物检疫工作者们肩负着守护国门、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职责。因此,在植物检疫学课堂上,应提升学生对中国和国际植物检疫的认知,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四个自信”,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恪守对党和国家忠诚的政治品质。
植物检疫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当前新冠疫情流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正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市场,全方位的国家竞争使国家安全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安全并不仅仅指领土、政治和军事安全,而是包括生物安全(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境和生物技术)在内的综合安全。植物检疫不仅是构筑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利剑。
植物检疫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手段。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植物检疫作为预防性植物保护措施,不仅关乎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而且是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专业课教师以国门安全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植物检疫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学生应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自信。
2 “三全育人”视域下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规划
植物检疫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团队始终致力于课程思政内容建设,重视教师队伍“主力军”、优化课程教学“主渠道”、发挥教学方法的思政作用,构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体系(图1)。该课程思政建设规划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为中心,将师德养成贯穿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理论思政”和“实践思政”,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从广度、深度和温度3个维度拓展专业课程,选取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案例,并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感受植物病害防控的生态观和安全观。
2.1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高校教师始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是“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主力军[8],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要素。做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需要做到以下方面。①专业课教师应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部分教师没有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关联不大的想法[9],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或将课程与思政进行简单地加和,机械地将思政内容安排进课堂[10]。然而,课程思政关乎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专业课教师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学习、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会议精神,重视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一体化。②专业课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德育政治素养。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才能在教学中率先垂范、言传身教[4]。专业课教师除了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还应当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信仰,不断加强自身价值观建设,并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全身心倾注于教学育人,勇担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③学校应针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开展相关的培训,同时设计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帮助教师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方向指引,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育人水平。通过名师课程思政研讨、示范思政课观摩和经验交流分享会等方式,使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及思政功能,推动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提升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及改革的意识,立足教师潜心育人的职责使命。
此外,全员育人不仅包括专业课教师,而且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等承担育人责任[11]。植物检疫学课程在组建育人团队时,全面考虑了不同育人主体的特征和要求,除了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外,还邀请了学院团委书记对课程中“新时代植物检疫人的历史使命”进行解读,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并针对课程中不同章节模块,设计不同的育人内容,深入推进全员育人的落实,全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