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李前勇 张德志 易华山 王庆华

摘要 为满足新农科建设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的要求,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融入课程思政、构建“二方法三特点”及“9+1”的授课知识结构、多维教学方式授课、创新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有效增加了课程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兽医临床诊断学;新农科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5-027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65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eterinary Clinical Diagnostics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Construction

LI Qian-yong,ZHANG De-zhi,YI Hua-shan et al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2460)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e sci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veterinary clinical diagnostic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main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some reform measures were carried out,such a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integrating into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constructing the  “two methods and three characteristics” and “9+1” teaching knowledge structure,giving lessons with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s,innovat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ese reforms showed that charm of the curriculum was enhanced effectively,the students’ learning fervor was aroused, and the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for serving “agriculture,farmers and rural areas” to students were enhanced,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was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Veterinary clinical diagnostics;New agriculture scienc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新农科建设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农林教育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浪潮,对人才培养范式进行改革创新[1-3]是振兴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是提高国家生态成长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农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涉农专业人才。动物医学专业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培养适应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兽医人才是其根本目标。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起着动物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将教学改革落实到课程建设上[4]。由此可见,开展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资料显示,国内教师在该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5-6]、以执业兽医师考试为指导的课程教学改革[7-8]、各类教学模式的应用[9-10]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农林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向我国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开展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尚未见报道。笔者面向新农科建设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通过提升教学能力、开展课程思政、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考核手段等,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 新农科建设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1.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2021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其总目标是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1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迎来我国农业、乡村的新业态、新面貌。“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1]。因此,新农科建设应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土鸡、土鸭、土猪、土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畜禽产品,各种本土品种畜禽养殖发展迅速[12]。为了保障这些特色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兽医人才培养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涉农高校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畜禽疾病防治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服务乡村和农业的情怀。兽医临床诊断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既要牢固掌握兽医临床诊疗的方法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热爱兽医临床工作、服务百姓、献身乡村振兴的精神,这就要求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最终达到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合格兽医人才的目的。

1.2 现代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现代养殖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兽医生物安全要求愈发严格,可持续、环境友好型养殖业迅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智能现代养殖场在我国畜禽养殖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为57.1%,养殖10 000只鸡以上规模鸡场占养鸡生产的70%以上,牛羊养殖业也呈现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的趋势[13]。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兴起使动物疾病发生的种类、流行特点发生了很多改变,生产中对兽医工作的要求也从过去重视个体疾病的防治转变为群体动物疾病的防控,关注的疾病类型从过去个体动物的普通疾病转变为群体动物的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疾病诊断的要求也从过去的临床症状诊断转变为现在的病原学、免疫学诊断。此外,规模化、节约化养殖模式下畜禽营养代谢性疾病、饲料中毒病、环境胁迫性疾病(蛋鸡腿病、鸡啄癖症、仔猪反不适综合征、牛甩舌症)等已形成新的发病特征。面对上述疾病防治的新变化,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应重视群体动物疾病的检查,要加强对规模化养殖环境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1.3 蓬勃发展的城市宠物养殖业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宠物养殖业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8年,我国居民饲养宠物犬7 400万只,猫6 700万只,观赏鱼、龟等水族类8 400万只,鸟类900万只,爬行类700万只,其他啮齿类动物700万只[14]。蓬勃发展的城市宠物养殖业对宠物医疗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且目前表现出人才紧缺现象[15]。面对当前宠物医疗行业对动物医学临床诊疗人才的迫切需求,兽医临床诊断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检查、症状分析、建立诊断、临床治疗技术等能力的重要课程,应当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开展宠物医疗行业临床调查,分析课程在宠物医疗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增加宠物疾病的临床诊疗理论和实践技能内容。

1.4 全球一体化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全球一体化是世界各国为优化国际生存环境而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之上,有利于成员国实现各自利益,所有国家共同参与一体化发展过程后出现的结果[16]。全球一体化主要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国际合作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促使各国间物资贸易、人员流动等大大增加,优良种畜、肉蛋奶及其制品以及活畜交易等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扩大了动物疫病在全球的流行范围,比如近些年非洲猪瘟在中东、俄罗斯及东南亚地区的广泛流行,牛结节性皮肤病在巴尔干地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流行,牛赤羽病在澳大利亚、南非、日本、韩国及我国东北地区的流行等。这就要求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应关注动物疫病流行的变化,尤其是新的外来疫病给兽医临床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应密切关注兽医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的现状

2.1 课程的自身魅力不足 兽医临床诊断学在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必修课。从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角度,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权重不如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高,学生修完该课程所得的学分也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与此同时,该课程通过临床检查的方法学、症状学、疾病诊断建立的方法论3个核心要素串联起兽医基础与临床知识,课程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内容的系统性等与许多基础课、专业课相比较弱。

2.2 教材内容时效性不强 我国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队伍人才辈出,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兽医临床诊断学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联合编著教材,课程教材建设成果丰富。在教材内容方面,呈现出较高的同质化、时代特色不强的特点,如教材对大动物相关内容介绍较多,而对禽类、宠物的介绍较少;对传统疾病或目前已经很少发生的疾病介绍较多,而对近些年发生、流行的疾病和新发病介绍较少;课程知识与临床疾病诊疗联系十分紧密,但缺乏必要的临床案例介绍;课程对个体动物疾病检查、诊断介绍较多,而对群体动物疾病的检查、诊断介绍较少。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面向新的畜禽养殖模式、城市宠物养殖等问题,应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

2.3 课程思政亟待加强 课程思政是新农科建设的特色之一。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畜禽疾病的检查方法、症状描述和分析、建立疾病诊断的方法论,进而在畜禽疾病诊疗工作时更好地为群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千方百计地救治动物、尽力减少畜禽生产损失,为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乐于服务畜禽养殖产业、关爱动物、勇担我国乡村振兴重担的思想品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过度追求课程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忽视了学生思想教育。

2.4 教学能力需持续提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开展高效教学的核心,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17]。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包括认知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这要求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合理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科学实施教学评价,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师生交往能力[18]。兽医临床诊断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临床实践性较强,具有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在兽医临床诊疗实践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在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课程领域新进展及记忆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青年教师具有学历高、偏重于科学研究、善于发表高影响因子的科研论文和易于获取较高科研成果等优势,但存在教学热情不高,教学目标的贯彻、教学内容的选取、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兽医临床诊疗及畜禽生产联系不密切等缺点。面向新农科建设需要,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持续改善和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