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及效益分析
作者: 张欣 谢加飞 王成
摘要 为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和有效控制小麦田病虫害发生双重目标,在精准测报基础上,运用种子处理+封闭除草、前控病虫基数(拔节期)、后保“一喷三防”(抽穗扬花期),优选应用高效低用量农药,协调配套应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植保机械开展统防统治等综合措施,实现示范区较常规区农药减量20.63%,病虫综合防效有所提高,收益增加6.23%,验证了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在本地区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 农药减量增效;白粉病;赤霉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 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6-013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6.031
Demonstration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crease Technology in Wheat Field
ZHANG Xin,XIE Jia-fei,WANG Cheng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Department of Gaoyou City, Gaoyou, Jiangsu 225600)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esticides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wheat fields,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forecasting,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uch as seed treatment + closed weeding, pre-control pest base (jointing stage), and post-protection “one spray and three defenses” (heading and flowering stage) were used,the appl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and low-consumption pesticides was preferred,and the coordinated appl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plant protection machinery such as self-propelled boom sprayers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monstration area achieved 20.63% reduction in pesticide us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areas,the control effect had been improved, and the income had increased by 6.23%,which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crease in wheat fields in this area.
Key words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crease;Powdery mildew;Head blight;Control effect
作者简介 张欣(1991—),女,山东枣庄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2-13
农药是现阶段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农药是否科学合理使用,关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1-3]。近几年,受气候变化、种植模式改变及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呈加重趋势,农民用药频繁、用药量大[4-5],造成农药残留风险大,农产品质量下降,且病虫害抗性增强,形成用药量越来越大、病虫防效越来越差的窘境。农药减量控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保证病虫防治效果,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6-7]。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丰收对保障粮食安全十分重要[8]。高邮市常年种植小麦面积约5.33万hm2,病虫害种类相对较多。近几年,小麦种土传病害、白粉病、赤霉病等发生程度加重,日本看麦娘、菵草、牛繁缕等杂草抗性逐年增强,病虫害的发生具有较强的蔓延性,对小麦后期生长产生极大威胁[9]。为实现农药减量使用和有效控制小麦田病虫草害发生双重目标,保障小麦安全生产,笔者示范应用农药减量控害集成技术,总结农药减量控害集成技术在本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旨在为本地区小麦生产中的推广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示范区和常规区均设在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八桥,示范区0.335 hm2,常规区0.134 hm2,对照区0.067 hm2,小麦品种均为扬麦33,前茬作物水稻,地势平坦,土壤为黄杂土,肥力好,浇灌方便。于2021年11月15日播种,播量150 kg/hm2。
1.2 试验设计
示范区: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控制小麦种(土)传病害,减轻苗期病虫危害;播后苗前进行封闭除草,控制杂草发生发展;返青拔节期,针对白粉病、纹枯病进行预防施药,按照“治早、治小”原则,压低前期病虫基数,缓解“一喷三防”压力;抽穗扬花期,根据扬花情况适期开展“一喷三防”;全程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植保机械开展精准防治。常规区:与农户自防方案大体一致,2月进行春季化学防除,3月底针对白粉病、纹枯病进行预防施药,4月开展“一喷三防”,防治药械为华绿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空白对照区:杂草人工拔除。均不设重复。具体防治方案见表1。
1.3 调查方法
越冬期调查(2021年12月5日)各处理区的出苗率、基本苗数,12月25日调查株高、根长等,返青拔节期调查(3月10日)次生根及纹枯病病株率等,4月20日进行一次杂草最终防效调查,灌浆末期(5月20日)调查一次各病虫害的最终防效,分别调查蚜虫、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主要病虫最终发生危害情况。小麦成熟后6月1日进行理论测产, 综合分析农药减量控害及效益情况。
杂草:选择有代表性的杂草种群进行调查,每个处理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0.11 m2,去根取出,记录残存杂草株数和鲜重,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
小麦白粉病:每个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个点15株,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叶下第一片叶,调查总叶数、病叶数和病级数,计算防效。白粉病的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小麦纹枯病:每个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个点100株,调查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防效。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1级,叶鞘发病,或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以下;2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4~1/2;3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1/2~3/4;4级,茎秆上病斑宽度占茎秆周长的3/4以上;5级,病株出现枯死,呈枯孕穗或枯白穗。
小麦赤霉病: 每个处理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0穗,调查总穗数、病穗数和严重度级数,计算防效。小麦赤霉病分级标准:1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小麦蚜虫:每个处理区采用随机取样法确定5点,每点固定10株有蚜株,调查定株上的蚜虫头数,计算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种子处理对苗情影响及纹枯病防效
由表2可知,示范区基本苗和出苗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区和对照区,常规区与对照区的基本苗数和出苗率相差不大;示范区次生根数量、株高、根长均大于常规区,纹枯病防效最高。说明27%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有利于出苗、保苗及壮苗,刺激次生根的生长,对苗期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可减轻中后期纹枯病的防控压力。
2.2 不同处理区杂草防效
由表3可知,对4种代表性杂草,示范区株防效为80%左右,鲜重防效为85%左右,常规区株防效均小于70%,鲜重防效为75%左右,可见常规区杂草总体防效低于示范区。说明封闭除草可将杂草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治效果明显优于春季化除。
2.3 小麦田不同处理区病虫防效
由表4可知,示范区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最终防效均略高于常规区,且示范区整体农药投入量较常规区减少,说明示范区在农药减量的基础上,保证了病虫防治效果不减,病虫综合防控水平有所提高。
2.4 小麦不同处理区产量及效益
由表5可知,示范区产量高于常规区6.25%,对照区未施药,产量最低。示范区农药投入量比常规区减少20.63%,收益较常规区增加6.23%,由此可见,示范区较常规区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中示范区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小麦苗期的病虫害,对小麦的出苗率、次生根的生长、株高、根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壮苗[10]。播后苗前进行封闭除草,将杂草扼杀在萌芽状态,一方面提高了除草效果,同时为麦苗争取到足够的水分和肥料,为小麦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外界环境。返青拔节期和扬花期,适期开展施药处理,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用量农药,同时使用自走式高效植保机械进行精准施药,药械喷液量、喷头流量、作业距离和速度等因子与作物生育期匹配,提高了药液分布的均匀度,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进而提高了作业效率、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11-12]。示范区较常规区病虫防治效果不减,用药量减少了20.63%,产量提高了6.25%,且品质良好,收益增加6.23%,可见示范区用药方案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目标。
常规区延续了农户传统防治方法,为省工省成本未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和冬前封闭除草,并将除草压力均放在春季化除上,返青拔节期和扬花期与示范区一样开展适期施药处理。显然,常规区防治方法本末倒置,未能抓住种子处理和封闭除草关键技术,后期春季化除反而增加了大量的农药使用和成本,且使用的药械为传统落后机械,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虽然后期适期施药有效控制了病虫发生,但在小麦产量、品质上不如示范区,最终总收益低于示范区。
综上所述,示范区应用的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模式,实现了农药减量、病虫防治效果不减、总收益增加的目标,具有示范推广价值。建议对农户加强宣传,以减少乱用、盲目用药现象,增强农户少用药、用好药的意识[13]。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小麦抗病虫性、生育期、病虫发生特点、药剂特性及防治适期、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结合当地的病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防治方案,降低用药成本[14-15],切不可一成不变照搬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 范爱华,张豪凯.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J].农家参谋,2022(19):49-51.
[2] 朱阿秀,朱先敏,吴佳文,等.江苏省从“农药零增长”到“农药减量化”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8):77-80,41.
[3] 顾鑫.小麦主要病虫害农药减量防治总体技术:以金湖县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6):161-163.
[4] 史雪岩,李红宝,王海光,等.我国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27(3):53-62.
[5] 武龙刚,祝军岐.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药剂试验示范[J].基层农技推广,2021,9(12):5-9.
[6] 李讷.小麦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试验示范[J].农家参谋,2021(7):81-82.
[7] 王卫,韩世平,赵利民,等.小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3):69-71.
[8] 王前涛,韩玉江,袁覃,等.小麦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试验示范[J].湖北植保,2020(2):56-57.
[9] 谢忠萍,孙登娥,赵阳.江苏射阳县水稻、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32-33.
[10] 孙玉.界首市农药减量控害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1):123,127.
[11] 郭永生.焦作地区农药减量增效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22):118-119.
[12] 毛艳芝,唐玮,陈永明,等.小麦病虫草害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20,26.
[13] 张绍明,田子华,何东兵,等.江苏省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7):79-81.
[14] 徐南昌,林加财,莫小荣.衢州市稻田农药减量应用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6):994-999.
[15] 陈越华,尹惠平,李耀明,等.农药减量使用实践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148-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