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猕猴桃病害调查
作者: 李文艺 邓蕾 潘慧 张琦 李黎 钟彩虹
摘要 针对安徽省金寨县猕猴桃日益严重的病害问题,于2021年4、6及11月对10个园区进行了猕猴桃周年病害调查。基于感病症状采集大量典型病害样本,综合生物学特性、分子鉴定及致病力测试进行病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金寨县猕猴桃主要病害为细菌性溃疡病,真菌性软腐病、褐斑病、炭疽病及黑斑病。该结果为金寨县后期病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猕猴桃;病害;生物学特征;ITS分子鉴定;Psa鉴定
中图分类号 S436.6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7-011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7.025
Investigation of Kiwifruit Disease in Jinzhai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LI Wen-yi, DENG Lei, PAN Hui et 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Kiwifruit Industrial Technology/Key Laboratory of Plant Germplasm Enhancement and Specialty Agriculture/Wuhan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As the kiwifruit disease problem of Jinzha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e performed the annual investigation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in 10 representative kiwifruit orchards in April, June and November of 2021. Many typical diseas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ased on the susceptible symptoms. According to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tests of isolated pathogens,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e main disease of kiwifruit in Jinzhai County was bacterial canker disease, postharvest soft rot, brown leaf spot, anthracnose, and black spot disease. The resul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kiwifruit disease forecasting and integrated control in Jinzhai County.
Key words Kiwifruit;Disease;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TS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Psa identification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猕猴桃种质资源丰富,蕴藏量大,野生资源分布面积达7万~8万hm2,集中分布区有1万~2万hm2,产量约1万t。以绿肉及黄肉猕猴桃资源为主的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皖西和皖西南的大别山区,皖南的黄山地区、池州地区等,如六安市的金寨、霍山,黄山市的休宁、黟县,安庆的岳西等地,资源特色明显[1]。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岳西一带曾发展过大面积的红心猕猴桃,但由于适应性、栽培技术及病害等问题,2014年后改为发展黄肉及绿肉猕猴桃为主。2017年,安徽省栽培面积超过3 330 hm2,但由于大量果园处于幼树期,产量尚未形成,因此产量仅有2万t。2018年,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将猕猴桃产业列为未来5年的主推主扶项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及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大力扶持猕猴桃产业发展,旨在破解安徽省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的品种筛选与选育、栽培模式与技术、溃疡病防控等瓶颈问题。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猕猴桃种植总面积约1万hm2,栽培品种主要有“皖金”“金瑞”“金桃”“金艳”等黄肉品种,“脐红”“东红”及“皖红”等红心品种及“徐香”“米良一号”“翠香”“皖翠”“金魁”等绿肉品种,成为大别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水果产业之一[2-3]。
主产区六安市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该地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之一,野生猕猴桃分布面积在1.33万hm2以上,资源丰富。为了将野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11年该县开始发展猕猴桃产业,建立了合作社带领家庭农场和大户发展的全新模式,先后在古碑镇、青山镇等地流转土地,建设省级猕猴桃标准园,并经由金寨县猕猴桃联合社经营了“猕先生”。通过10年的努力,2021年全县猕猴桃挂果0.1万hm2,产量1.17万t,产值1.96亿元;“金寨猕猴桃”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获得首批安徽省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并顺利通过第六批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同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产品。
然而,在安徽省猕猴桃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产业发展初期品种选择不当、建园质量不高、技术储备不足、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各乡镇病害问题逐步显现,因此亟需启动病害全面调研[4-5]。2021年,笔者对金寨县10个代表性猕猴桃园区进行了周年采样及病原鉴定,全面了解该地区病害种类及感病程度,旨在为后期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预测预报及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园区感病样本采集
2021年4﹑6和11月,分别对安徽省金寨县10个代表性猕猴桃园区进行春季﹑夏季及秋冬季病害调查及样本采集,具体园区见表1。采样期间观察疑似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真菌性软腐病、褐斑病、黑斑病及炭疽病等病害的症状(图1)。
1.2 病原菌鉴定
1.2.1 细菌性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
取病健交界处叶片组织70%乙醇消毒后匀浆、梯度稀释,取100 μL 10-4 CFU/mL菌悬液涂布于KB培养基上27~28 ℃培养2 d后划线分离。挑选新鲜菌落于无菌水中98 ℃裂解,取2 μL上清液作为DNA模板运用Psa特异引物PsaF1和PsaR2进行分子鉴定。具体操作步骤、PCR体系及程序参照潘慧等[6]进行。利用2%琼脂糖凝胶检测PCR扩增产物,观察是否可检测到Psa菌株的目的片段条带(280 bp)[7]。
1.2.2 真菌性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
取病健交界处叶片组织或果肉组织于PDA培养基25 ℃培养。挑取菌丝尖端纯化,纯菌株培养5 d后,取菌饼接入PDA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收集菌丝。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组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4/ITS5进行PCR扩增。具体操作步骤、PCR体系及程序参照潘慧等[8]进行。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取600 bp的PCR产物目的条带测序,将结果进行Blast比对及同源性相似差异性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病症状
在金寨县部分猕猴桃栽培园区观察到与李黎等[9]、龚国淑等[10]描述一致的猕猴桃病害症状,分别疑似溃疡病及软腐病、褐斑病、黑斑病和炭疽病(图1)。
2.2 细菌性病原菌的鉴定结果
除园区9外,其他园区均分离到细菌菌落。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金寨县大部分园区(2、4、5、7、8、10)叶片样本均携带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图2)。
2.3 真菌性病原菌的测序结果及预测病害
参照龚国淑等[10]在猕猴桃病害方面发现的病害特征,结合分子鉴定结果,发现各园区感病样本上均存在多种真菌病菌,夏季及秋冬季的具体菌株种类及各采样点的预测病害见表1。葡萄座腔菌B.dothidea、拟盘多毛孢菌P.neglecta、拟茎点霉菌Diaporthe sp.、链格孢菌A.alternata、球黑孢N.sphaerica及小新壳梭孢菌N.parvum等已被鉴定为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致病菌[11-13];链格孢菌A.alternata及棒曲霉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会导致猕猴桃褐斑病[10];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会引起炭疽病[14];稻黑孢N.oryzae和D.glomerata会导致猕猴桃黑斑病和褐斑病发生[15-16]。
3 讨论
金寨县是我国猕猴桃原产区之一,野生猕猴桃迄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自1980年也逐步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近年来,猕猴桃产业在该地发展迅速,但调查发现当地多数猕猴桃园在建园时未对土壤组分及通透性、起垄方式、土肥水改良及栽培管理等问题引起充分重视,导致栽后苗木根系不旺,枝蔓生长慢,死苗率高,或结果2~3年后即开始树势减弱。近几年,通过加强土壤肥力管理,构建“坡垄+水平架+一干两蔓”栽培模式,整体栽培情况已有较大改善[17-18]。然而,该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品种配置尚缺乏统一规划,早中晚品种搭配不合理;多数园区管理水平粗放、落后,缺乏配套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问题严重;基层技术人才力量较为薄弱,优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未开展。
从病害角度而言,该研究结果显示金寨县猕猴桃春季病害主要为细菌性溃疡病。张力田等[5]通过观察岳西山区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与硼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该病需合理深施重施磷混有机肥,合理施硼。柳士勇等[18]对六安市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建议以土壤管理为基础,抓好早春、晚秋2个溃疡病传播的关键季节进行预防,落实好采果后、修建后和早春发芽前的3次清园工作,降低溃疡病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建议可利用氨基寡糖素诱导猕猴桃抗性[19],根据秦虎强等[20]在“两前两后”的关键防治期,选用李黎等[21]开发的三元复配药剂“中科杀菌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此外,该调查结果显示金寨县部分园区栽植密度过大、湿度大、郁蔽、棚架低矮、冬季修剪及清园不仔细,导致夏季及秋冬季叶部及果实的真菌病害严重;主要病害有真菌性软腐病、褐斑病、炭疽病及黑斑病。其中,多个采样点均鉴定到软腐病菌,可见需对当地的软腐病进行重点防治。猕猴桃真菌性病害的发生类型和程度与园区管理存在紧密联系。建议通过技术培训,加强种植户对园区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方面知识,指导农户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和砧木,注意土壤改良、加强排水设施及修剪、避免栽植过深,降低种植或套作密度,培育树势,控制产量,农业防治与化学/生物防治结合,减少病害对安徽省猕猴桃产业的危害。
此外,从整体而言,针对金寨县及安徽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从产业方面提出以下建议:皖南和大别山区温度适宜,冬季无严寒,雨量较多,适合中华和美味猕猴桃生长,建议在海拔500~1 000 m的无污染源山区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规范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全省猕猴桃资源优势,建立野生自然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开展种质的抗性评价、利用及抗性杂交育种,选育适合当地生产的品质优良、抗逆性强、耐贮藏的品种。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定位,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以发展黄肉早熟猕猴桃为主,早、中、晚品种按比例搭配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走“科研+公司(协会)+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构建专家指导技术团队,提高建园质量,建设高标准园进行技术的集成示范,通过专业指导加强种植管理(选地整地、整形修剪、花果及肥水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全面提升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保障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