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毛和牛与延边牛杂交F1代和F2代生长性能和体尺测量

作者: 罗晓彤 吴健 秦立红 刘基伟 董刚辉 刘洪亮 朱永超 赵玉民

黑毛和牛与延边牛杂交F1代和F2代生长性能和体尺测量0

摘要[目的]了解黑毛和牛与延边牛杂交的效果。[方法]对不同阶段(6、12、18、24月龄)F1、F2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F2代公牛6、12、18、24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F1代(P<0.05),不同月龄F2代母牛体重与F1代无显著差异;18月龄F2代公牛体斜长显著高于F1代(P<0.05);不同月龄F2代无论公牛还是母牛胸围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腹围在6月龄、12月龄、18月龄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母牛各月龄腹围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6月龄十字部高、24月龄管围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母牛在18月龄十字部高显著高于F1代(P<0.05)。[结论]F2代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黑毛和牛改良延边牛是切实可行的,该品种的杂交潜力较大。

关键词 黑毛和牛;延边牛;杂交;生长性能;体尺

中图分类号 S 8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8-009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21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ody Size Measurement of F1 and F2 Generations of Cybridization between Heimaohe Cattle and Yanbian Cattle

LUO Xiao-tong,WU Jian,QIN Li-hong et al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angchun,Jilin 136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progressive crossing between Heimaohe cattle and Yanbian cattle.[Method]The weight, height, oblique length, chest circumference, and tube circumference of F1 and F2 gener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6, 12, 18, and 24 months old) were measured.[Result]The body weight of F2 bulls at 6,12,18 and 24 months of 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1 bulls (P<0.05),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ance in body weight between F1 and F2 cows.The body oblique length of 18-month-old F2 bu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1 bulls (P<0.05).Chest circumference of F2 gen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1 generation at different months.Chest circumferences of F2 bulls and cows at 6, 12, 18 and 24 months of a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1 (P<0.01).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bdominal circumference of bulls at 6,12,18 months of age (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2 cows at 6,12,18,24 months of age (P<0.05). Cross height and tube circumference of F2 bu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1 at 6 and 24 months of age (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oss section at 18 months of age (P<0.05) between F1 and F2 cows.[Conclusion]F2 generation had a good hybridization advantage, and it was feasible to improve Yanbian cattle with Heimaohe cattle.

Key words Heimaohe cattle;Yanbian cattle;Hybridization;Growth properties;Body size

黑毛和牛是全世界公认最优秀的优良肉用牛品种,和牛最大的优势是肌内脂肪沉积能力较强,常被用来生产高档“雪花牛肉”,具有生长快、成熟早、肉质好等特点[1-2]。作为我国肉牛五大品种之一的延边牛同样具有较强的脂肪沉积性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耐寒、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3]。

利用地方肉牛种质资源与外来品种进行杂交是目前肉牛新品种培育的主要方式[4],并且肉牛产肉性能间的差异受品种影响较大[5-6]。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展沃金黑牛选育工作,利用黑毛和牛为父本,延边牛为主的本地黄牛为母本,级进杂交,F2代横交固定,形成含75%黑毛和牛血统、含25%延边牛血统的新肉牛资源群体,具有饲料转化率高、日增重快、性能遗传稳定、肌内脂肪沉积能力强等优点。该试验以黑毛和牛与延

边牛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阶段(6、12、18、24月龄)F1、F2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指标进行比较,以期为沃金黑牛的培育提供素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长春皓月集团牧场养殖基地的系谱完整、营养状况、身体状况良好无极值的黑毛和牛×延边牛的F2代肉用育肥公牛、母牛各30头。

1.2 试验牛饲养方法 试验牛采用舍饲,每日05:00、15:00饲喂一次,自由饮水。根据国家颁布的《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7],同时参考《日本饲养标准·肉用牛》[8]对育肥牛日粮粗饲料及精料营养水平进行调整饲喂,见表1。按体重分为前期(300~400 kg)、中期(>400~500 kg)、后期(>500 kg)3个时期设计育肥日粮。粗料自由采食,精料按照牛体重的1.0%~1.2%饲喂。

1.3 生长测定 测定F1和F2代试验牛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时的体重、体斜长、体高、胸围、腹围、管围、十字部高,测量方法见邱怀[9]的研究。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牛体重变化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F2代公牛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重均显著高于F1代(P<0.05),而母牛体重各月龄无显著差异(P>0.05)。

2.2 试验牛不同月龄体尺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18月龄F2代公牛体斜长显著高于F1代(P<0.05);不同月龄F2代无论公牛还是母牛胸围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腹围在6月龄、12月龄、18月龄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母牛各月龄腹围均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公牛6月龄十字部高、24月龄管围显著高于F1代(P<0.05);F2代母牛在18月龄十字部高显著高于F1代(P<0.05)。

3 讨论与结论

牛肉作为良好的蛋白质来源,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重视。除了利用奶牛公犊生产供应量很少的小白牛肉外[10],目前牛肉主要还是由成年牛供应,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月龄的肉牛进行测定,收集体重、体尺、屠宰、肉质等多方面的数据,为肉牛选育提供素材。

该研究对不同月龄的黑毛和牛与延边牛级进杂交的F1和F2代个体进行体重和体尺测定,发现级进杂交增加黑毛和牛的血统可以显著提高后代公牛的体重,而对母牛体重的提升无明显的作用。公牛体重的增加主要是胸围和腹围的增加,但母牛同样也增加了胸围和腹围,其体重未获得明显的上升,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有研究发现牛的胸椎、腰椎长度与眼肌面积、净肉重呈正相关[11]。而该研究发现,级进杂交的18月龄的F2代青年公牛个体胸围、腹围、体斜长均比F1代显著增加,意味着可能生产更多的肉品,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屠宰试验,验证F2代个体的产肉能力。

该研究结果显示,级进杂交后的F2代个体通过体尺的改变,具有优良的生长和生产性能潜能,为后期的横交阶段提供育种材料。

参考文献

[1]曹兵海.国外肉牛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

[2] 照日格图,刘易星.日本黑毛和牛与本地荷斯坦奶牛杂交牛的育肥技术总结[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5):100.

[3] 张军芳,孙建富,孙斌,等.延边牛PPARγ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21,48(8):2695-2704.

[4] 杨新月,李耀坤,柳广斌,等.引进肉牛品种在中国的杂交应用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8,39(12):85-89.

[5] 李积友,师向东,马占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育肥效果对比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2010,30(3):43-45.

[6] 曹芝.内蒙古不同杂交品种肉牛生产性状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 独立行政法人·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日本饲养标准·肉用牛[M].曹兵海,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9] 邱怀.牛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0] 王文奇,余雄,蔺宏凯,等.荷斯坦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的研究[J].草食家畜,2006(1):43-46.

[11] 杨建梅,文勇立,冯正平,等.金川牦牛胸、腰椎组型变异及其与产肉性能的相关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9):26-3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