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

作者: 陈伟立 叶涛 孙钦玉 牛婷婷 张家侠

不同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0

摘要 以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和10%虫螨腈悬浮剂为试验药剂,在2个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峰期分别调查2种不同类型药剂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第1个虫口峰期,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多于第2个虫口峰期;药后1 d,两次试验中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且第一次试验中双丙环虫酯的持效期长,在21 dpt仍有70%以上的防治效果。双丙环虫酯和虫螨腈处理对防治小贯小绿叶蝉均有较好效果。表明双丙环虫酯可用于高效防治茶园小贯小绿叶蝉。

关键词 茶树;小贯小绿叶蝉;双丙环虫酯;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763.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1-014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1.032

Field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on Tea Green Leafhoppers

CHEN Weili,YE Tao,SUN Qinyu et al

(Tea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uangshan, Anhui 245000)

Abstract Using 50 g/L afidopyropen and 10% chlorfenapyr as experimental pesticides, control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esticides were investigated at two peak stages of tea green leafhopp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ea green leafhoppers in the first peak stage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second peak stage. At 1 dpt (days post treatment), the control effect of afidopyropen on tea green leafhoppers in the two experiments reached more than 90%. A persistent effect of afidopyropen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was found and above 70% in control effect at 21 dpt was observed. Afidopyropen and chlorfenapyr both had good effects on the control of tea green leafhoppers.Thus,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50 g/L afidopyropen could be used for the efficient control of tea green leafhoppers.

Key words Tea plant; Tea green leafhopper; Afidopyropen; Control effect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我国茶园主要刺吸式害虫之一,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普遍[1]。其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树幼嫩芽、叶和茎的汁液进行为害,受害轻的茶树芽叶失绿,老化,影响茶叶质量、品质;受害重的茶树顶部芽叶呈枯焦状,茶芽不发,无茶可采。目前,生产中控制小贯小绿叶蝉的危害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如联苯菊酯、虫螨腈等[2-4]。长时间施用化学药剂不仅引起小贯小绿叶蝉产生较强的抗药性,而且破坏茶园生态,并对茶叶质量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双丙环虫酯(afidopyropen)作为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弦音器中的瞬时感受电位通道,导致昆虫无法感知声音、重力、平衡等,扰乱其取食,最终因脱水和饥饿而死亡[1]。双丙环虫酯对蚜虫[5]、木虱[6]等均具有较好防效,且在防治小贯小绿叶蝉上也发现类似结果[1,7-8]。目前,对于双丙环虫酯在黄山茶产区的防效并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因此,为明确双丙环虫酯对黄山茶产区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其与常规化学药剂(虫螨腈)防治效果差异,笔者选取小贯小绿叶蝉发生较严重的茶园在2个虫口峰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防治茶园小贯小绿叶蝉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茶园概况 试验药剂为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375 mL/hm2、10%虫螨腈悬浮剂900 mL/hm2。后续分析各药剂分别简称为双丙环虫酯和虫螨腈。

第一次和第二次试验分别于2021年6月23日至7月14日和2021年10月13日至11月4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上井村茶园(118°15′1″E,29°41′16″N)开展。该茶园的茶树品种为茗洲种,茶龄约20年。试验时间为台刈后3年进行,树冠直径和树高均为80 cm左右。所有试验区的栽培管理条件(如施肥、修剪、采摘等)基本一致。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双丙环虫酯、虫螨腈和清水对照(CK)3个处理,每个处理各4行,茶行长约200 m,不同处理间均设保护行。第一次和第二次试验分别于6月23日和10月13日进行药剂处理,处理时间为晴天17:00,以保证药剂正常发挥作用。喷药装置为MH-16型可控压手动喷雾器,处理时对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并以喷到叶面湿润且刚好不滴水为准。

1.3 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选取4个点(每行1个样点)进行挂牌标记,每个样点间隔约25 m。调查操作步骤参考GB/T 17980.56—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56部分“杀虫剂防治茶树叶蝉”执行。试验期间于06:30左右(露水未干前)在标记区内用手翻茶树芽下第二片嫩叶,记录小贯小绿叶蝉若虫数,每个重复调查100个芽头。用药前调查虫口基数(0 dpt,days post treatment),用药后分别于第1、3、5、7、10、14、21天进行调查。由于第二次试验中药后3 d大雨,因此对调查时间进行顺延,即于第1、4、6、8、11、15、22天进行调查。

1.4 数据分析

参照杨昌春[9]和肖之源等[8]的方法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 = (施药前虫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 (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所有数据均为4个重复的平均值。各处理间的差异用SPSS v2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前虫口基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试验时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但第二次试验时,虫口基数明显少于第一次试验,约10头。两次试验过程中,药后1 d,双丙环虫酯和虫螨腈处理中小贯小绿叶蝉的虫口数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双丙环虫酯和虫螨腈处理在两次试验中均保持类似的趋势,且大部分调查时间下,小贯小绿叶蝉数目双丙环虫酯处理均小于虫螨腈处理。第一次试验中,双丙环虫酯的防治效果可以维持21d,但第二次试验时,只维持11 d;与之相类似,虫螨腈在第一次试验中也表现出持效期长,这可能与第二次试验时下雨有关。

2.2 不同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第一次试验中,除药后5 d外,双丙环虫酯处理后虫口减退率在其余调查时间均高于70%。虫螨腈处理后,药后1、3、21 d虫口减退率高于60%。除在21 dpt无显著差异,双丙环虫酯处理后虫口减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在1、3、10 dpt,虫螨腈处理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对照。双丙环虫酯处理后的虫口减退率一直维持在高水平。

第二次试验中,药后1、4、6、8、11 d,双丙环虫酯和虫螨腈处理均维持较高的虫口减退率(>50%),且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但在15和22 dpt下降明显。

2.3 不同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第一次试验中,双丙环虫酯防治效果最好,均高于虫螨腈和对照处理。药后1 d,双丙环虫酯防效最高,达95.67%;在调查期间(21 d)其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超过60%。而且,双丙环虫酯防效在3、7、10 dpt时显著高于虫螨腈处理。虫螨腈处理在药后1和3 d的防治效果均超过60%。

第二次试验中,药后1 d,双丙环虫酯防效(93.02%)显著高于虫螨腈处理,但在其他时间并未发现显著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各大茶产区主发害虫之一,其适度侵害会诱导一些有利于茶叶品质的物质形成,但由于小贯小绿叶蝉繁殖速度快且世代重叠,难以控制虫口密度,造成大规模危害,导致茶产业损失严重[10]。研究表明,虽然从北部至南部茶区各地发生的代数不同,但一般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9—11月形成2个虫口高峰[11],因此该试验分别在这2个时间段进行两次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小贯小绿叶蝉明显更为活跃,虫口基数最多可达78头,而第二次试验中最高为20头,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一次试验处理的影响,另一方面第二个虫口高峰的虫口数也通常低于第一个高峰期,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更加重视第一阶段期间对小贯小绿叶蝉的消长动态监测及防治。

当前,防治小贯小绿叶蝉仍以化学农药居多,其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作为辅助[12-13]。为保证茶叶安全可持续生产,亟需寻找兼具防治效果和对环境友好的药剂。双丙环虫酯最早发现于生物发酵产品,为丙烯类化合物,是日本明治制果药业株式会社与北里研究所共同研发的生物源杀虫剂[14]。该研究对双丙环虫酯防治茶园小贯小绿叶蝉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化学农药虫螨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虫螨腈处理类似,都表现出较好防效,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类似,肖之源等[8]研究了不同浓度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增强。郭明明等[1]研究表明不同茶产区施用双丙环虫酯均取得较好效果,且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即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

综上,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可考虑作为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的有效药剂,进一步推进茶园绿色防控,助力生态茶园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明明,李兆群,刘岩,等.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残留评价[J].茶叶科学,2022,42(3):358-366.

[2] 龙贵兴.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和茶蓟马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1(12):103-105.

[3] 赵之德,李嘉慧,梁涛,等.联苯菊酯、溴氰菊酯、虫螨腈对茶园害虫的田间防效[J].农药,2019,58(2):130-135.

[4] 王春梅,刘跃云,陈叙生.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低残高效农药精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4):136-139.

[5] 李凌云,王洪涛,曲恒华,等.2种新型杀虫剂对桃蚜的田间防效评价[J].中国果树,2022(6):64-65,78.

[6] 刘秉阳,陈佳斌,王芳,等.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对枸杞木虱成虫室内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J].农药,2022,61(2):149-151.

[7] 陈敏,王丽丽,王洪涛,等.3种新型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J].农药,2019,58(12):922-923,928.

[8] 肖之源,颜其珍,黄亚宗.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022(2):41-42,47.

[9] 杨昌春.不同药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45.

[10] 杨子银,吴淑华,辜大川.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22,49(1):1-11.

[11] 邬子惠,王梦馨,潘铖,等.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21,48(2):200-206,252.

[12] 张彦超,徐建陶,裴新国,等.我国茶小绿叶蝉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1,44(5):862-868.

[13] SUN Q Y,CHEN W L,GE C M,et al.Correlation of tea green leafhopper occurrence with leaf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tea cultiva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2023,69(2):109-119.

[14] 张继伟,王鹏思,朱春雨,等.50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世界农药,2020,42(10):50-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