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者: 侯怡梦

摘要 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阐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大意义的前提下,分析农业产业化,农村人才流失,农村治理能力以及农业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2-026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2.061

Some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HOU Yi-meng

Abstract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premise of expla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loss of rural talents, the ability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Rural modernization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支撑[1]。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中央农村会议,会议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2]。因此必须抓好农业农村的工作,将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1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1 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围绕着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廓清了农业强国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命题,它不仅包含着耕种粮食作物等行业性问题,还涉及科技、农田等领域性问题。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约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提高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这同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同建设农业强国的本质目标相吻合。因此,让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个轮子”共同发力,相互促进,有助于到21世纪中叶真正建成农业强国,真正推进农业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1.2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期盼。共同富裕既表现在物质生活上,也体现在精神生活上,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3]。”从当前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物质方面,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精神方面,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不断加强。这些伟大的成就都为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此,在新时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蹄疾步稳地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的愿景。

2 农村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在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等战略使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同时,还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2],在农业产业体系化、农村人才、农村治理能力以及农业农村融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

2.1 农业产业亟待加强

农业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一是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保护耕地在任何时候都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掉以轻心。早在2009年6月,国土资源部就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的行动,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红线不能触碰。但是目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占地面积逐渐增大,部分良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被占领,粮食收成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就要求必须坚守耕地红线,确保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稳住“三农”基本盘。二是农业产业体系存在单一化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化是农业在横向、纵向和垂向3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从横向来看,是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当下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存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构分配不合理现象;从纵向来看,同一种类的农产品所形成的产业链在种业、种植业、流通业和零售业衔接问题上存在问题;从垂向上来看,更多地强调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在经济价值和产业功能服务价值上的问题,农业在带动当地经济收入,促进劳动岗位,挖掘旅游资源以及传承农耕文明等方面存在“短板”,如何推动“垂向”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2.2 农村人才匮乏,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村调查资料显示:农村人才的流失速度正在加快,一是与传统的农业相关,现代化农业强调的是一种集约型、精细化的生产方式。这就要求农民的思想和技术也要与时俱进。而当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劳动力不相适应,部分农村能人在得不到技术的扶持、资金的帮扶后,流向城镇的趋势加剧。二是对部分年轻劳动力来说,城镇的快速发展在给青年带来大量机会的同时,也冲击了村落的人口结构,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发展乏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出现,这种现状同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愿景相矛盾,严重阻碍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他们对“物质”化生活的追求,以及农村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大环境,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仍然以城市为主,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仍然逃离第一产业,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乡村留不住人的困境也愈发窘迫。三是农村人才的培养机制和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乡村在人才培养上并没有做到持之以恒,乡村人员接受不到完整的培训学习和深造,掌握实用性的科学技术的时间周期较长。在农村人才的保障方面也依旧面临困境,人才引进政策不够有吸引力,当地政府扶持力度比较弱,工资和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乡村便很难留下人才。

2.3 乡村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2023年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把乡村治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治理能力是农村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对乡村治理的建设。就目前来看,不少乡村地区都没有真正落实这一制度体系,在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挖掘乡村发展的潜力、发挥乡村特色、留住乡村人才等方面仍然存在漏洞。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乡村的管理中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过强的专业化和程序化在带来一定益处的同时也拉远了和民众的距离,现代化的技术不能及时对民众普及,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制约了乡村干部动员人民群众的能力,难以充分激发民众的热情和干劲,乡村治理容易迈入“死胡同”。与此同时,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能只抓物质,精神同等重要,村民的思想开放、思想先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大量资料显示,基层党组织在向民众普及政策法规、更新思想等方面依旧存在“滞后”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乡村治理的难度。

2.4 农业农村融资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向来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通过创新创业带来的发家致富不仅可以成为当地村民的榜样,也是一个可以带动当地村民一起走向致富道路的好办法。但对大部分农户来说,除了通过国家优惠政策进行贷款之外,并没有其他有效方法解决村民融资难这一问题,资本的不足阻碍了想踏入创新创业门槛的村民。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地区的金融建设较为薄弱,金融制度不健全,再加上农村土地制度的特殊性,村民无法向金融机构抵押大物件,从而也导致了贷款融资难的问题,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契合度并不高,金融服务不完善、供需失衡等问题阻碍了乡村农户的发展。

3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立足于中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加快建设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金融资本助力4个方面协同推进,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短板”。

3.1 加快建设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融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延伸、农业生产性服务等发展为一体的,旨在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的综合系统。应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4]。

第一,保护农业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的出现,坚持良田粮用,优先保护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确保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任何时候都能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坚持耕地质量保育行动,增强土壤的种植能力,加强耕地轮休制度,养护耕地,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

第二,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着力点,推动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协调发展。整合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立起产业在上游和下游之间本质的、有机的联系,构建出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的、梯次化的农业产业链。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以物流农业和电商农业为发展“媒介”,在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延伸生产产业链、加工产业链、服务产业链形成高效益产业链,推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在本区域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适合农产品加工发展的产业园,政策性地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此外,整合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立足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开发出乡土资源,突出本地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建设成可以真正满足大众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需求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

第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应持续发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再简单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主,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物流配套设施等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抢占市场的重要先机。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探索信息化机制创新,拓展农业信息资源渠道,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整合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综合建设,深切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整合物流资源,引进先进设备,创新农村物流交易模式,培养农村物流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推动农业物流的大力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