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王泓宇 王澳雪 张煊悦 朱利群
摘要 当前,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背景下,稻虾种养模式已成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代表。基于江苏省盱眙县、泗洪县、泗阳县等10个县(市、区),以稻虾种养主要区域作为样本调研地点,通过Logistics模型与ISM模型结合,分析影响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从而根据分析情况提出相关建议,改善稻虾种养模式发展和推广现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稻虾种养;农户特征;采纳意愿;采纳行为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1-0234-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1.063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and Behavioral Deviations in the Co-culture Mode of Rice-crayfish—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ANG Hong-yu, WANG Ao-xue, ZHANG Xuan-yue et a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ergetically promoting eco-agriculture, ecological breeding model of rice and crayfish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rice-based co-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major areas of rice-crayfish as sample survey sites, which from 10 counties (city, districts) in Jiangsu Province, including Xuyi, Sihong and Siyang. By combining logit model and the ISM mode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ice-crayfish of farmers’ adoption intention and adoption behavior, and further analys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culture mode of rice-crayfish, and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The co-culture mode of rice-crayfish;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Adoption intention;Adoption behavior
基金项目 江苏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307139Y)。
作者简介 王泓宇(2000—),男,山东青岛人,从事农村发展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区域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09;修回日期 2021-06-15
水稻作为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之一,其稳定的产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如今粗放型的水稻种植带来高产稳产的同时,土壤板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中央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颁布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逐步显现出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以传统稻田养殖为基础,将水产养殖和稻田养殖结合,实现水稻水产互利共生,对我国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还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良性影响[1]。稻虾种养模式作为其中应用落地占比较高的代表技术正在部分农村大力推广,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量增收,一举多赢”[2]。
但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面临农户具有较高采纳意愿,却没有转化为采纳行为的现实困境,呈现出“高意愿,低行为”的特点[3]。稻虾种养模式作为国家大力推广的稻田综合种养代表技术,关于农户对其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相关学者从意愿与行为的作用机制出发,推动农户行为转型的深度研究。其中,对于农户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分析广泛存在于针对农户的农业研究之中,如有机肥施用[4]、购买绿色农药[5]和建设小型水利设施[6]。许多学者对意愿转化为行为这一过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二者产生悖离的原因方面取得了多角度的成果。吕美晔[7]通过对菜农保护性种植方式选择进行研究后发现,预期收益是影响选择意愿的关键因素,而农户的资源禀赋约束是造成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农户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从作用效果感知、农户信任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8]。余威震等[4]分析了影响农户有机肥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关键因素,认为农户对绿色技术的认知在两者悖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传导作用。檀勤良等[9]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中发现,技术的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在意愿与行为悖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炜虹[10]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种养模式为例,构建了“技术扩散渠道-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分析框架,阐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农户意愿及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综上所述,虽然已有学者注重研究农户对生产技术和农业推广的采纳意愿与行为,且对二者的悖离原因做出一些探讨,但研究方向大都较为宏观,侧重于纳入整个产业体系考虑,或大多注重自然科学角度,很少能够以社会学视角对农户的采纳意愿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其次,在研究内容上,关于农户意愿和行为的研究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前沿方法、模型,但对于农户采纳意愿及行为决策的具体影响因素的分析还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和整合,相关理论成果较为零散,并且有关研究对农户意愿与行为的界定相对模糊,忽略了两者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对影响农户采纳意愿及行为决策因素的分析方法多比较抽象,鲜有研究将其纳入计量模型进行综合性的定量分析,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环洪泽湖地区、环高邮湖地区以及长江临江地区的实地调研,获取稻虾种养集中的地区农户有关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悖离的数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解释结构模型(ISM)将相关影响因素纳入计量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规律,找出农户采纳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原因。研究力争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效地改善稻虾共作发展现状,推进稻虾种养模式更大规模推广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1.1 理论分析
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亦存在多种学说和理论对此进行解释,这给农户行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理性小农学派的农户行为理论认为,农户一般以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进行行为选择,农户会对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成本等综合考量之后作出决策,所以农户在本质上是理性经济的。在采纳稻虾共作模式这一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农户会根据自身特征、生产经营特征等对这一生产模式进行综合考量,当预期经济和各方面效益超过当前生产模式时,会产生采纳意愿[11]。而是否进一步采取实际行动,则需要在意愿基础上对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而理性的考量。因此,笔者结合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各个因素如何影响稻虾共作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将农户个体特征、生产特征、认知程度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其中,各变量对其影响方向预期如下。
1.1.1 农户个体特征。
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对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性别不同会产生劳动分工差异,男性劳动者会承担主要的生产性劳动工作,采纳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相对较高,女性则反之。农户年龄越大,对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接受能力越低,更倾向于采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发生悖离的可能性更高。身体健康状况是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性劳动的根本,而稻虾共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户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劳动和精力投入。随着教育的发展,农户的文化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影响了农户是否能对稻虾共作模式及其发展有正确的认知,能否更好地利用和把握稻虾共作生产技术,从而影响农户的行为决策能力,进一步对采纳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性产生影响[12]。
根据以上解释,预测农户的年龄因素、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对稻虾共作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正向影响。
1.1.2 农户生产特征。
主要包括兼业情况、种养面积、交通条件、是否加入合作社以及农业保险购买情况等,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性受生产特征的影响程度较高。兼业程度越高,对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度和接纳度会越低,相反以务农为主的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可能性会更高。种养面积的大小一方面与种植规模相联系,另一方面又与资金和投入力度相联系,种养面积越大的农户更重视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收益,更易于采纳新的生产技术[13]。交通条件是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一项外部环境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效益,良好的交通状况对农业生产起保障和促进作用。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合作社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易于采纳新的生产技术并形成规模效应[14]。
因此,由以上分析得出预测:兼业程度对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正向影响,种养面积、交通条件对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负向影响。
1.1.3 农户认知情况。
包括农户对稻虾技术的了解程度、对稻虾产品价格的了解程度、对稻虾产品市场认知、对稻虾技术环境认知等。农户对技术的认知在意愿与行为的悖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传导作用[15]。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涉及层面较多,首先是对技术本身的了解程度,其次是对产品的价格和市场即经济效益的认知,最后还包括对生产的环境效益的认知。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了解程度主要受技术获取渠道及其效果的影响,目前农户获得稻虾共作技术学习的途径相对有限和固定,政府推广是主要的技术获取渠道,邻里的宣传带动作用也发挥较强作用。农户对稻虾产品价格及市场情况的了解程度越高,越能够把握稻虾产品价格优势,发掘稻虾市场价值。同时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推广,农户也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传统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具备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其得以推广的重要条件。
因此,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了解程度越高,对稻虾共作生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重视和关注程度越高,认识越深刻,进而在稻虾共作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上趋于一致。
1.2 研究方法
1.2.1 Logistics 回归分析模型。
农户的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性为一个二元变量,在农户有采纳意愿的情况下,没有采纳行为设为1,有采纳行为设为 0,建立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基于农户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和已有的相关研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选取农户的个人特征、生产特征、认知程度,作为影响农户稻虾种养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待检验因素。由此得到的稻虾种养模式农户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计量经济模型表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