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 付丽军 闫红波 张璐 王嘉伟 张海宾 王永存

河北省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0

摘要 唐山市是河北省生姜第一大产区,也是我国北方生姜的主产区之一。随着种植效益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迅猛,2020 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达4 507 hm2,总产量达37.72万t,初步形成了以新军屯镇为核心的生姜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唐山市生姜产业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基于实地走访、调研,对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唐山;生姜;产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2-005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2.01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Ginger Industry in Tangshan of Hebei Province

FU Li-jun, YAN Hong-bo, ZHANG Lu et al (Tangs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ngshan, Hebei 063001)

Abstract Tangshan is the largest ginger producing area in Hebei Province, and also one of the main ginger producing areas in North of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lanting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 level, Tangshan ginger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planting area of ginger in the whole city is close to 4 507 hm2 in 2020, the total output reach 377 200 t.There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ginger production, supply and marketing with Xinjuntun Town as the cor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of ginger industry in Tangsha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Based on the site visit and investigati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inger industry in Tangshan was summarized,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at present were analyzed deeply, and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angshan;Ginger;Industry status;Problem;Suggestion

基金项目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资助项目(A202001094);唐山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150217E)。

作者简介 付丽军(1984—),女,河北唐山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生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07

唐山市作为北方生姜主产区,近年来生姜产业发展迅猛,特色农产品“丰润大姜”远销国内外,并带动了相关物流、仓储、加工业的发展。但对照山东潍坊、莱芜等生姜产区,唐山市生姜产业在发展规模、生产效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1-2],制约着生姜产业向纵深发展。笔者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合作交流等方式,围绕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调研,并针对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为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1 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提升

唐山市生姜种植起源于丰润区新军屯镇。1984年,丰润区尝试引进生姜种植项目,并在新军屯镇获得成功,填补了河北农业的一项空白。1997年,全市发展超过66.67 hm2,到2002年,发展到超过666.67 hm2,由此唐山被称为“华北万亩生姜种植基地”,新军屯镇被称为“冀东生姜之乡”[3]。由于种植效益较高,全市生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新军屯镇为核心,逐步扩展到丰润区的丰登坞、小张各庄、欢喜庄、白官屯、石各庄等乡镇,以及丰南区的岔河镇、胥各庄镇、路北区的韩城镇,玉田县的蛮子营镇、亮甲店镇和窝洛沽镇,生姜种植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2016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达1 660 hm2,实现总产量10.52万t,2017年种植面积增加到2 333 hm2,实现总产量16.03万t,2019年又增加到3 067 hm2,实现总产量22.90万t。至2020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已达4 507 hm2,其中丰润区种植面积最大,约为3 400 hm2,丰南区约142 hm2,路北区约465 hm2,玉田县约162 hm2,高新区约172 hm2,乐亭县和滦南县也有部分种植,在166 hm2左右,全年总产量达37.72万t(图1、2)。

1.2 价格和收益波动较大

自2016年以来,生姜价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7—2018年唐山平均批发价在4.6~4.8元/kg。2019—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生姜价格持续走高。据唐山新合作生姜交易市场统计,2020年唐山生姜批发价格普遍在6~14元/kg(图3)。按照2020年唐山生姜产区平均产量83 692 kg/hm2,平均价格7.5元/kg计算,生姜产值约在627 690元/hm2,除去生产成本287 300元/hm2,生姜纯收益达340 390元/hm2(表1)。随着生姜种植效益的攀升,许多姜农依靠种姜发家致富,种植生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姜种、肥料等生产资料以及人工、地租等价格逐年上涨,生姜种植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除用工成本逐年增加外,生产成本受姜种影响最大。由于生姜价格波动较大,姜农的种植风险也在加大。但总体而言,生姜效益在拱棚种植的蔬菜中较高。

1.3 栽培品种和技术呈多样化发展

目前唐山市种植的生姜品种以山东大面姜、胖娃娃等大姜品种为主。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几年唐山市加大了对生姜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先后从山东等地引进了昌邑大姜、山农1号、平顶四等高产、优质生姜新品种。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本地资源通过系统选育方法,于2016年培育出了“冀姜5号”大姜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平均产量达101 235.6 kg/hm2,较对照品种“昌邑大姜”增产25%。该品种自2016起在唐山市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 000 hm2,满足了冀东市场对本地生姜品种的需求。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唐山市生姜栽培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4],由原来的2 m拱棚栽培为主,逐步发展成4 m拱棚和6 m拱棚栽培,由人工浇水、施肥逐步转变为水肥一体化栽培管理。当前唐山地区以4 m拱棚+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占全部栽培面积的70%左右。最近2年还发展了小拱棚+滴灌、大棚+滴灌、大棚+滴灌+微喷灌等种植模式。栽培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带动了产量的提高,生姜平均产量由45 000 kg/hm2增加到75 000 kg/hm2,大棚高产栽培可达132 180 kg/hm2[5]。

1.4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生姜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变化的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生姜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唐山市已成立生姜行业协会2个,生姜专业合作社48家,科技示范户170余户,其中有2家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市级优秀示范社,申请了“旭通源”“道桥和”“三野”3个注册商标和“丰润生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围绕生姜产业,全市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市场联结、合作社带动为主的农民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依托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姜农在物资、资金、人力等方面互帮互助,实现了农业资源、市场和信息资源共享,在生姜产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 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初步形成

唐山市生姜交易采取姜农-经纪人-收购商的销售模式,生姜产品向专业批发市场集中,由生姜经纪人组织销售。全市拥有洗姜场33个,生姜经纪人80余人,产品销往京津、广东、四川、陕西以及东北三省等地,经营总值达 12亿元。其中新军屯镇新合作姜业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建成了集生姜收储、清洗加工、分拣、仓储周转及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生姜交易市场,场内有40条生姜清洗生产线和89间标准库房,年交易量达10万t以上,实现产值4亿元以上。同时,生姜贮藏、清洗、销售业的发展消化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运输、 加工、餐饮服务和包装材料等企业的发展。全市从事生姜种植、管护、分拣、包装、贮存、贩运的农民达1万多人,人均月收入在1 500元左右。

1.6 仓储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大型市场的建设,生姜的贮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姜井、姜窖贮存向姜窖+恒温库贮存转变。目前全市共有姜窖8 000个左右,年存贮量约20万t,已建成的恒温保鲜库年存贮量约11 000 t,2021年将建一个大型恒温保鲜库,可增加储存10 000 t。

2 唐山市生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高产、抗病生姜新品种短缺

生姜作为无性繁殖作物,长期种植易导致品种种性退化,抗病性下降[6]。近年来唐山市虽然加大了生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但随着新旧品种更替、淘汰,目前生产上的生姜品种仍较为单一,所用姜种又多从山东地区引进,异地引种风险较高,不少新姜区由于盲目引种,将姜瘟病菌带入,造成了毁灭性危害。生产上急需引进筛选一批优良生姜新品种补充市场。

2.2 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不完善

由于缺乏统一种植标准,大部分姜农在生产中仅凭个人经验,大水大肥粗放式管理普遍存在。据统计,唐山地区整个生姜生育期化肥用量高达7 000 kg/hm2,用水量达15 000 t/hm2。然而,化肥、农药的高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高产出,生姜平均产量仍保持在80 000 kg/hm2左右,产量提升空间不大。因此,急需制定一套与当前生产水平相适应的生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规范姜农栽培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

2.3 姜瘟病危害及土壤恶化问题严重

生姜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高,生产中普遍重施化肥,忽视有机肥,长期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姜田土壤酸化、盐渍化加重。随着土壤理化性质的降低,姜瘟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目前尚没有杀灭姜瘟病菌的有效方法,感染姜瘟病仅靠换地来解决,因此用地成本大幅提高,已经上涨到18 000元/hm2。用地成本的提高和种植风险的加大使很多想进入生姜行业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姜瘟病害加重及土壤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