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房红丽 李庆亮 李秋林摘要 在阐明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从分析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入手,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开展的实践探索,梳理“融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勇担时代重任与使命。
关键词 脱贫攻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2-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2.07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NG Hong-li1, LI Qing-liang2,LI Qiu-lin1 (1.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18;2.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18)
Abstract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figh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 comb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four self-confidence” of young students and guide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he era.
Key words Spiri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基金项目 2021年泰安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项目(21-YB-016)。
作者简介 房红丽(1985—),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4-19;修回日期 2021-05-21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1],要求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针对新时期扶贫工作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思想[2]。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作为具体精神样态的一种,脱贫攻坚精神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必将会融入中国精神的谱系中,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3] 。因此,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对于激发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主动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
1.1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集中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团结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5]。各地建立起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全党全社会合力攻坚,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亿万人民守望相助、万众一心,汇聚成强大的战斗合力,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不仅让全体中国人民更加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也让世界贫困地区的人民看到脱贫的光明前景,为世界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各行业部门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按照尽锐出战要求,切实履职尽责、合力攻坚,对于责任不落实、政策不落实、工作不落实、影响任务完成的,要进行问责[6]。各省区市都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履职尽责,争分夺秒,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全国290多万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全社会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集中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合力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品格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把握的前提下,科学施策、真抓实干、精准扶贫。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 [4]。中国共产党还强调在脱贫攻坚中改善民生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要降低标准,也不能调高胃口,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形成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1]。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坚持既扶贫更扶智,既输血更造血,既要脱贫还要致富,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地区和人民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
1.3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1]。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回顾脱贫攻坚战时指出:“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1]。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党中央授予毛相林等 10 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 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对脱贫攻坚战的更大考验,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楷模人物,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许多年轻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和使命担当,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
2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脱贫攻坚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脱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在新的发展征程中,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汲取脱贫攻坚精神伟大力量,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当代大学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他们即将成为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时代重任与使命,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青年学生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担当和信念,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3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3.1 融入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格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3.1.1 注重价值引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通过将脱贫攻坚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感人事迹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励青年学生主动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1.2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就是思政理论课。“富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思政内容,才能引起‘95后’‘00后’学生的心理共鸣,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坚定的理想信念”[8]。要立足脱贫攻坚实践,丰富教学内容,采用主线贯通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始终贯穿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主线,主动寻找教学内容与脱贫攻坚精神的契合点。例如,在基础课关于中国精神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通过对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的解读,阐明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将脱贫攻坚精神汇入中国精神的长河之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精神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此外,要创新教学方式,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慕课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线上观看慕课、论坛跟帖讨论,线下开展翻转课堂、课堂演讲赛、微视频制作等形式,鼓励学生挖掘和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通过对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山东农业大学杰出校友李玉教授、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陈学森教授事迹的讲述,让思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生动,以真实感人的事迹和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各类专业课程通过找准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政切入点”,采用案例式、讨论式、融合式、情境教学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结合,实现跨课堂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