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综述

作者: 付静 叶嘉 韩超 李剑飞 申国玉

摘要 随着柴胡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柴胡根腐病、斑枯病和锈病等的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成为制约柴胡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综述了柴胡主要病害及症状、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并对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柴胡病害的防治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 柴胡;病害;病原菌;防治

中图分类号 S 567.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03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08

Summary of Main Diseases of Bupleurum chinese DC. and Control Measures

FU Jing, YE Jia, HAN Chao et al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andan Univerisity,Handan, Hebei 0560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cultivation area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 occurrence and harm of root rot, leaf-spot and rust disease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t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industry.  This paper summarized main diseases and symptoms, pathogen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in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anner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isease control in Bupleurum chinense DC..

Key words Bupleurum chinense DC.;Diseases;Pathogens;Control

基金项目 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0536404D);河北省教育厅科技指导项目(Z2019005);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9422012001-14);邯郸学院2017年度校级资助项目(2017102)。

作者简介 付静(1983—),女,河北邢台人,讲师,博士,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5-25

伞形科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全世界约有2 500种[1],我国有36种,其中作药用的有25种。《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主要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功效[2-3]。研究发现,柴胡还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作用[4-5]。柴胡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河北等省,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人工栽培面积不断增加,柴胡病害发生也逐年加重,其中根腐病、斑枯病、锈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柴胡的品质与产量[6]。目前对柴胡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长期使用不仅会造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还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笔者综述了柴胡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和防治措施,旨在为柴胡病害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1 柴胡主要病害及症状

1.1 柴胡根腐病

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根的上部形成灰褐色病斑,后病斑逐渐向下蔓延至全根,并且根部表皮自上向下产生纵向干裂,裂口变褐或发黑,并逐渐加宽、加深,使根腐烂,严重时整个植株萎蔫死亡。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发病严重,多发生在二年生植株上。二年生柴胡的发病始期为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而轮作土壤中生长的一年生柴胡发病较轻[7]。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向琼等[8]对陕西商洛地区柴胡病虫害的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柴胡根腐病的发病率在15%~30%,严重地块高达60%以上。

1.2 柴胡斑枯病

主要危害茎叶,发病茎叶形成直径1~3 mm的近圆形灰白色病斑,边缘颜色较深,上生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叶片枯死。夏秋季易发生,7~8月发病严重。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2011—2014年,柴胡斑枯病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灵台县、渭源县、漳县及安定区都有发生,发病率为13%~21%,严重度1~2级[9]。

1.3 柴胡锈病

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初期叶片及茎上形成少量锈色斑点,后逐渐扩大侵染,严重时遍及全株。锈病一般5~6月份开始发生,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病菌以冬孢子在种子和田间病叶上越冬,次年侵染发病后,病斑上形成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10]。王艳等[11]对甘肃省药用植物锈病的调查发现,柴胡锈病分布于岷县,零星发生。

1.4 其他病害

链格孢叶斑病,发病初期老叶上产生不规则形状的暗棕色或黑色小斑点,边缘颜色变黄,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棕色,枯萎,甚至死亡。2006—2009年,北京海淀、昌平和顺义区柴胡田块发生面积达75%~85%,发病率为65%~90%[12]。壳二孢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褐色,中央灰白色,边缘紫褐色,具轮纹,上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该病害分布于辽宁沈阳[13]。柴胡病毒病,表现叶片条状或点状失绿、扭曲变形,整个植株矮缩,在山西稷山、日本秋田县发生[14]。

2 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

2.1 柴胡根腐病

目前文献报道柴胡根腐病病原菌有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向琼等[8]研究发现,陕西商洛地区柴胡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李勇等[7]报道,引起北京地区柴胡根腐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其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丝体乳白色,气生菌丝发达;在麦汁培养基上易于产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多数具有3个隔膜,大小(14.9~36.0)μm×(3.3~4.4)μm,簇生;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形、长椭圆形或短棒状,无隔膜,大小(4.3~5.6)μm×(2.3~3.0)μm,由侧生分生孢子梗产生;厚垣孢子近圆形,顶生或间生。姜峰等[15]对河北唐山地区柴胡根腐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确定了唐山地区柴胡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其在PDA培养基上的气生菌丝呈白色绒毛状,不易产孢,分生孢子梗伸长、不分枝;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多数具有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大,长椭圆形、肾型,单胞或双胞,呈假头状聚生;厚垣孢子球形,表面光滑或粗糙,顶生或间生。

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 ℃,最适pH均为6~8;孢子在25 ℃水滴中2 h后开始萌发,9 h后全部萌发;孢子临界致死条件为50 ℃、10 min[15]。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 ℃和20~25 ℃,最适pH分别为6.0~8.0和4.0~6.0;孢子在25 ℃水滴中3 h后开始萌发,10 h时全部萌发;孢子临界致死条件为51 ℃、10 min[16]。

2.2 柴胡斑枯病

王艳等[17]从甘肃省柴胡斑枯病病叶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柴胡壳针孢(Septoria bupleuricola Sacc.),其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或球形,黑褐色,高66.4~90.2 μm,直径57.3~90.0 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有些稍弯曲,具1~3个隔膜,大小(13.0~26.0)μm×(1.5~3.0)μm。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10~15 ℃,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9.0,最适pH分别为5.00、6.49和5.50;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该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可萌发,柴胡叶或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3 柴胡锈病

国内有关柴胡锈病病原菌的研究报道较少,目前仅有王艳等[11]对甘肃省岷县柴胡锈病进行调查并鉴定其病原为柴胡柄锈菌(Puccinia bupleuri F.Rudolphi.)。其孢子器叶两面生,主要生于叶背,锈孢子近球形,大小(17.0~25.0)μm×(15.0~20.0)μm,淡黄色至无色,表面密生细疣。夏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黄褐色,大小(25.0~30.0)μm×(17.0~25.0)μm,芽孔3~4个,表面有刺。冬孢子椭圆形或矩圆形,大小(27.0~40.0)μm×(20.0~28.0)μm,两端圆,栗褐色,柄无色,易断。

2.4 其他病害

(1)链格孢叶斑病。Zhang等[12]在国内首次报道柴胡链格孢叶斑病的病原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其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初期为白色,后期逐渐变为灰色或褐色,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豆状,有1~6个横隔和0~3个纵膈,大小(10~40)μm×(6~12)μm,褐色、暗褐色或黄棕色。

(2)壳二孢叶斑病。病原为柴胡壳二孢(Ascochyta bupleuri Thüm.),其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高65~110 μm,直径80~150 μm,器壁褐色,内壁无色,形成产孢细胞,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两端钝圆,无色,正直或微弯,中央生一隔膜,分隔处无缢缩或稍缢缩,部分孢子单孢,内含1~2个油球,大小(6.5~9.0)μm×(2.0~3.0)μm[13]。

(3)柴胡叶斑病。陈小红等[18]首次报道了柴胡叶斑病的病原为叶点霉(Phyllosticta sp.)。

(4)柴胡病毒病。战晴晴[19]首次在柴胡上发现了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的侵染,Yamamoto[20]在柴胡试验田中发现三叶草叶脉黄化病毒(clover yellow vein virus,CLYVV)。寇丽莎等[14]通过对有花叶症状的柴胡进行病原鉴定,发现柴胡受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的复合侵染。

3 柴胡主要病害防治

3.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采种和移栽时剔除病株;及时清除柴胡病株残体并到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秋季采收后彻底清理田园,降低菌源量,减少病害发生;避免连作,定期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注意排水,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柴胡的抗病能力。李勇等[21]对北京地区不同柴胡种质根腐病的调查发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选育的“中柴1号”柴胡品种具有生长快、生长期短等优点,可以较好地回避病害的严重为害期,但二年生植株和麦田套播的植株发病率较高。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涉县擎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选育出适合北方旱作区种植的柴胡新品种——冀柴1号。贾和田等[22]提出采用雨季与玉米套种模式,解决柴胡出苗低的问题。向琼等[8]通过试验证明,柴胡与禾本科植物轮作,并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可显著降低根腐病的危害。朱再标等[23]研究发现,在第二年拔节前应多施磷肥,适量施用氮钾肥可预防柴胡根腐病。石凯等[24]发现在山西半干旱地区灌水量为40 m3/hm2时柴胡产量最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