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 田洁 董长生 张玉华 曹璇 宋早芹 周玉 童小云摘要 介绍了扬州市广陵区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主要模式的生产效益,并针对当前存在市场风险较大、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不高、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生产投入成本偏高等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广陵区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生产效益;对策;扬州市广陵区
中图分类号 F 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07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19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Rice Plant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 in Guangling District,Yangzhou City
TIAN Jie, DONG Chang-sheng, ZHANG Yu-hua et 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Guangling District,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mprehensive rice plant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 in Guangling District, Yangzhou City, and analyzed the production benefits of several main models.In view of the current high market risk, unbalanced aquatic product-rice development, low technical level, insufficient brand cultivation and high production input costs,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rice plant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 in Guangling District.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rice planting and breeding;Development status;Production benefits;Countermeasures;Guangling District, Yangzhou City
基金项目 2019年省以上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子项目2019年广陵区稻田综合种养补助项目;2020年省以上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子项目2020年广陵区稻田综合种养补助项目。
作者简介 田洁(1988—),女,江苏扬州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9-27;修回日期 2021-10-28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在传统农作基础上有机融合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稻田综合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发展目标[1-2]。扬州市广陵区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自然条件优异,农业资源丰富,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天然优势。广陵区自2017年成为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之一,几年来,根据区域性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稻田种养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分析了广陵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稻田综合种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
1 发展现状
近几年,广陵区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江苏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扬州市粮食绿色增产“1120工程”等项目为抓手,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带动、农户参与”,稻田综合种养取得迅速发展。2017—2019年,广陵区连续3年作为省级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新建“集中连片面积200亩以上”的省级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个、市级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6个,树立了一批成功典型,发挥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稳步发展。现有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35 hm2,从种养模式上来看,有稻虾、稻鸭、稻鳖、稻蟹、稻鱼、稻鳅等共作模式,其中稻虾共作186.7 hm2,稻鸭共作106.7 hm2,两者占全区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的84%,其次为稻鳖共作24 hm2,稻蟹共作19.3 hm2,稻鱼、稻鳅共作较少。从种养规模上来看,规模13.3 hm2以上的经营主体有10家,总面积211.4 hm2,占比63.1%,规模在6.7~13.3 hm2的总面积为64.9 hm2,占比19.4%,其余主要为零散种植户,面积在数十亩到几十亩不等。从生产效益上来看,不同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有所差别,稻虾、稻鳖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较高,稻鸭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较低;同一模式下,不同生产主体、不同年份的效益差异也较大。
2 效益分析
2.1 不同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
该研究重点调查分析了近3年来广陵地区种养面积位列前3位的稻虾、稻鸭、稻鳖共作模式的生产效益情况。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收获产量平均8 259.0 kg/hm2,稻谷售价2.7元/kg,如加工成优质稻米(按照70%的出米率计算),售价6元/kg,水稻平均产值22 275.0~34 680.0元/hm2;收获虾产量1 467.0 kg/hm2,售价30~40元/kg,虾产值约55 020.0元/hm2,除去生产成本,综合效益38 205.0~50 700.0元/hm2,平均44 452.5元/hm2。
稻鸭共作模式水稻收获产量平均8 700.0 kg/hm2,稻谷售价2.7元/kg,如加工成优质稻米(按照70%的出米率计算),售价5元/kg,水稻产值23 490.0~30 450.0元/hm2;鸭产量15只,售价70~85元/只,鸭产值约17 430.0元/hm2,除去生产成本,综合效益19 920.0~26 880.0元/hm2,平均23 400.0元/hm2。
稻鳖共作模式水稻收获产量平均8 925.0 kg/hm2,生产优质稻米(按照70%的出米率计算)6 247.5 kg/hm2,售价4元/kg,水稻产值24 990.0元/hm2;养殖一年鳖产量454.5 kg/hm2,售价100元/kg,鳖产值约45 450.0元/hm2,除去生产成本,综合效益28 440.0元/hm2。
常规种植水稻产量9 300.0 kg/hm2,收购价格按2.7元/kg计算,产值25 110.0元/hm2,除去生产成本,纯收益13 545.0元/hm2。与常规种稻模式相比,稻虾共作、稻鸭共作和稻鳖共作的纯效益分别增加 30 907.5、9 855.0和14 895.0元/hm2。
由此可见,以上3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减量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其产量与常规使用农药、化肥的水稻产量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生产的水稻千粒重更大,稻谷充实性更好,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与食味品质得到改善[3-5];同时,也提升了水产品的质量,如稻蟹共作条件下养殖河蟹的肠道微生物构成上更接近野生河蟹,养殖环境更有利于河蟹生长[6-7];稻鳖共作模式下,商品鳖裙边和肌肉的蛋白质含量以及肌肉的质构特性(TPA)检测值高于池塘生态养殖的商品鳖,商品鳖的品质有显著提升[8]。因此,稻田综合种养生产的优质稻米和水产品市场价值更高,综合收益高于常规单一水稻种植的收益。
不同模式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其中稻虾共作的生产效益最高,稻鸭共作的生产效益最低。稻虾共作受收获时间集中、冷储加工跟不上以及自然灾害、消费市场等影响,小龙虾价格波动大,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而稻鸭共作风险较小。稻鳖共作模式是广陵区新兴的综合种养模式,刚实施一年,效益还未完全展现。此外,调查典型农户发现,由于种养户对综合种养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量和售价等方面存在差距,同一模式的效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研究表明,综合种养模式的投入远大于水稻单种的投入[9],如果不能确保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仍将承受较高的养殖风险。
2.2 生态效益
稻田综合种养采用秸秆全量还田,增施有机肥,集成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优先使用生物农药,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稻田综合种养利用渔、鸭全天候在稻田吃掉杂草、害虫和水生小动物,并通过在稻田中不断地游走觅食、浑水耘田,达到控虫防病、中耕除草、刺激和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另外,稻田养殖生物排出的粪便,能部分满足优质稻米和养殖生物的生长要求,从而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10-11]。据调查,稻田综合种养较常规水稻种植的农药使用量减少20%~100%,肥料使用量减少40%以上,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减轻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2.3 社会效益
广陵区稻田综合种养水稻种植主要采用南粳9108、南粳5055等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优化了水稻品种布局,推动了广陵区水稻优质绿色高效发展。生产出的高品质稻米和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市场价值高,既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为农民增加了致富门路[12]。自2018年开始,广陵区政府出台农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连续4年对新增稻田综合种养基地给予梯度化补助,引导、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在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同时结合优质稻米生产,促进稻田综合种养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广陵区开展稻田综合种养以来,已培育出“翠京元”“千重浪”“源沁新”“苏望”等10余个稻米、水产品品牌,其中有机稻米品牌1个,绿色稻米品牌4个。2019—2020年,“千重浪”稻虾米、“翠京元”绿色稻鸭米等获评 “江苏十佳稻田综合种养大米”和“江苏好大米”金奖、银奖。稻田综合种养深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稳定粮食生产、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存在问题
3.1 市场风险较大
2018年小龙虾养殖效益较高,广陵区稻虾共作收益普遍达3 000元以上。2019年广大种粮大户对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积极性较高,特别是稻虾共作面积迅速扩大。但因市场波动,出现苗价高、卖价低的现象。同时,部分农户过分追求养虾收益,忽视水稻种植,最终导致双亏。据统计,2019年广陵区约60%稻虾种养户存在亏损。受技术水平低、盲目跟风、过度集中上市、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稻田综合种养存在市场风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受到阻碍。
3.2 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
目前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产效益较高,而农药、肥料等农资投入与用工成本上升,稻米优质难以优价,水稻的效益较低。部分种养户过于偏重牧渔动物养殖,导致水稻长势不佳、产量不达标(低于 7 500 kg/hm2)和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10%)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稻谷产能的有效提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