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正柳 朱劲松摘要 农村产业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全国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同,所以着力点也不同。产业融合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具有其特殊性,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受自然环境、资金、人才约束明显,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低等瓶颈问题。为此,应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挥政府职能优化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外部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加大产业融合力度等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对策;恩施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22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59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in Enshi
LI Zheng-liu, ZHU Jin-s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prevent return to poverty. The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s different, so the effort is not the sam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as its particularit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there are bottlenecks such as backward rural infrastructure, obvious constraints on development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apital and talents, 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exert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cale, an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Countermeasure;Enshi
作者简介 李正柳(1995—),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发展。
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26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产业兴旺”是核心,“生活富裕”是最终目的[1]。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持续带动农民收入,激发农村活力。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全国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同,所以着力点也不同。农村产业融合在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具有其特殊性,这些地区在生产力、自然生态环境、资本积累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均不占优势。该研究以恩施州为例,为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较早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的是日本的今村奈良臣,他从产业融合方面提出的农业“六次产业”,即一、二、三产业之和或之积进行内涵界定,即加快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提高农业附加值[2]。近些年,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做了研究,他们分别从资金、人才、土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何钦等[3-5]从资金角度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资金瓶颈;廖世铢[6]剖析了产才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李杰等[7]从提出了3个在农村产业融合用地方面的现实制约,即“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缺失、产业融合用地增量成本高和土地再利用效率低下”;梁瑞华[8]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要素流动不畅,政
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余涛等[9]也指出农村产业融合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户面临资金短缺以及农村金融供给单一等问题。还有很多学者都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之中。这些研究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虽然学界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农村产业融合在武陵山区有其特殊性,存在生产力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本流动趋向市场性、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等现实问题[10]。该研究数据来源于恩施州各个调查队,结合恩施州地区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1 恩施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业产业的壮大和崛起
一是恩施州茶产业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快速崛起的兴旺之势。所辖8县市,有6个县市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全州88个乡镇,有72个种茶,666.667 hm2以上专业乡镇43个,66.667 hm2以上专业村达404个。截至2019年底,全州茶园总面积达到11.33万hm2,茶叶总产量12万t,综合产值突破150亿元。2020年茶产业呈现出逆势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州实现茶叶销售收入74.5亿元,同比增长5.8%。全州茶园总面积占全省的31.8%,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占全国总面积的3.8%,在地市州级产茶区中居第四位,成为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11]。
二是马铃薯逐渐崛起,成为恩施州的第二大特色产业。马铃薯是恩施州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马铃薯作为经济作物的属性进一步增强,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基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单位面积收益在2015年基础上平均增1.5万元/hm2以上,其收入占全州农民可支配收入的15%以上,在马铃薯主产乡村约占50%。从产业综合效益来看,恩施硒马铃薯产业已成为继恩施硒茶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12]。
1.2 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一些初级农产品已经逐渐向加工业进行延伸,近几年,恩施州深加工业加快发展,茶叶以“恩施玉露”“利川红”“伍家台贡茶”等为代表的一批恩施富硒绿茶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据2021年1月恩施州政府报告得知,恩施州富硒食品的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1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不断延伸,中药材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引进33家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产值达到150亿元[13-14]。
1.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景区开发速度较快,目前已经发展初具规模。恩施州到目前为止共有3个5A级景区,部分县市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恩施市、利川市已经基本实现4A级景区县市全覆盖。“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等新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陆续出现,使恩施州乡村旅游稳步向前迈进。
1.3.1 生态+旅游融合型。
2017年以来,恩施州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先后建成宣恩县伍家台村、咸丰县麻柳溪村、来凤县杨梅古寨等150余个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村等。以咸丰县黄金洞乡为例,该乡依托唐崖河风景带,围绕黄金洞4A级景区做文章,充分发挥茶产业资源优势,强化有机茶园管理、景观林、有机菜园、绿色果园等,高标准建设以茶叶专业村为重点的万亩(666.67 hm2)茶园体验带、以农林景观园林基地为重点的万亩(666.67 hm2)园林观光片区、以大沙坝村和麻柳溪村为重点的2个千亩(66.667 hm2)农业产业园、以泗渡坝村和白果树村为重点的2个千亩(66.667 hm2)“121”产业扶贫示范片区,推动“茶叶、果蔬、园林+旅游业”深度融合。2019年该乡仅茶叶和旅游业收入就超亿元,有80%的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有30%的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万元。
1.3.2 文化+旅游融合型。
龙坪乡店子坪村将绿色发展与红色开发相结合,修通公路,办起了土特产实体店与网店,“愚公”牌系列农特产品、布鞋等远销外地,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 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8 000多元。利川市腾龙洞景区打造的湖北省首家洞穴实景剧《夷水丽川》、恩施大峡谷景区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剧《新龙船调》和恩施市民族歌舞团创编的大型乡村音乐剧《黄四姐》等,吸纳2 000余名当地村民白天干农活、晚上当演员,每年直接增收3 000余万元。
1.3.3 康养+旅游融合型。
利川市谋道镇苏马荡是恩施州养生度假圣地之一,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酒店、餐饮等配套产业得以发展,解决当地居民就业5 000人以上,每年直接增加收入2 5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3万多村民脱贫致富。类似的还有建始黄鹤桥、石门河、巴东铁厂荒、咸丰坪坝营等高山养生度假区,每年夏季吸引游客50万以上,居住时间均达到1个月以上,养生产业链延伸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2 恩施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产业融合发展
恩施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增加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具体表现在水、电、气、交通、网络、物流等方面。恩施有些地方因为地势和太过偏远的原因,到现在还没有通公路、没有自来水,天气恶劣的时候甚至还没有电。目前为止,恩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通路、通电、通水,乡镇已经有相应的网络通讯服务点和物流站点,正常情况下能基本满足农户需要。但是,以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加大了产业开发的难度,延缓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提高了恩施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2.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外部要素约束明显
恩施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要素是在人才、土地、资金的缺乏。这些因素制约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也使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很难形成规模。
2.2.1 恩施州产业融合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大。
一是地理条件独特。恩施州位于鄂西南边陲,是武陵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农村区域面积广,形成平原地区少,海拔相差大,土地面积不集中,在生产布局、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
二是农业用地受空间制约严重。恩施农村地区的土地供应不足主要表现在用地空间制约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恩施农村地区的土地分布零散,大部分地区很难进行机械化生产,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增加了人力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乡村产业用地指标有限,政府只能保证一些重点项目或规模企业用地指标,农村地区的微小型企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导致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产业布局不集中,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