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康旭 范超 高志明 袁江兰摘要 随着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晚,存在职业能力培养欠缺、培养定位趋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问题,不能满足行业对专业硕士的差异化需要。在分析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实践课题为研究内容,以过程管理为抓手,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培养思路。
关键词 专业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643;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3-027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7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Master Students in China—Taking the Subjec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an Example
KANG Xu, FAN Chao, GAO Zhi-ming et al
(School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As the enrollment amount of professional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is growing rapidly in China,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However,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started late in China.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model in China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raining positioning to academic masters, which cannot meet the differential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to professional master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in China, we put forward a training idea of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with professional ability’s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enterprise’s practice topics a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process manage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Cultiv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基金项目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改研究项目(2018033)。
作者简介 康旭(1972—),男,陕西扶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食品科学研究。
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食品科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28
全日制研究生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类。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的是研究的原创性,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注重的是专业性、应用性和职业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我国在很多领域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增长,自2017年起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始终大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81.1万人,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47.4万人,占比为58.4%;2019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生147.4万人,占比60.4%[2]。截至2019年,我国高校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 996个,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到2025年,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67%左右。专业硕士的迅猛发展,对其差异化、规范化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笔者在分析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实践课题为研究内容,以过程管理为抓手,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培养思路。
1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应用型不强
2019年3—4月于乾[3]对7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6个专业——管理、法学、生物、环境、信息、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2.6%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其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完全一样,47.2%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二者有80%的相似度,仅有8.1%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二者完全不一样。专业硕士研究生将75%左右的时间用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63.2%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对于提高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帮助,仅有7.2%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有较大帮助。77.6%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现行的课程设置落后且与社会需求脱节。王筱静[4]调查发现高达75.0%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授课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方面,而与实际联系较少。
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与上述调查结果类似,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要求都是不低于32,主要区别在专业选修课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食品安全与检测、数学建模应用2门,专业硕士研究生有现代生化技术、天然高分子技术与方法2门,不同的课程只有2门,仅占4个学分,且均不属于应用性课程。
1.2 导师指导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普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导师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在导师选拔聘用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没有区别,这就导致导师培养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分或者无差异化培养。
于乾[3]调查结果表明,仅有不到30%的校外导师来自校企联合项目,60%以上来自校内导师的朋友。校外导师从指导分工上主要是实践指导,仅有16.1%的校外导师能够做到每周1次的指导,部分导师的指导频率低于每月1次[4]。
单飞翔[5]调查发现,华南地区某研究型大学学生对校外导师指导情况的满意度低于50%。阎凤桥等[6]调查发现首都高校2014 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校外导师的评价明显偏低。陈明芳[7]、严杰[8]认为目前很多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名存实亡”或“形同虚设”,研究生很难得到系统、有效的指导。
1.3 学术类选题偏高
高耀等[9]抽查了2014年Y 市968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其中基础研究论文133篇,应用研究论文612篇,综合研究论文80篇,其他论文143篇;应用研究论文占比63%,其他论文37%。此数据是基于35个专业类别的调查,如果只局限于理工科,其余37%可能都是学术类选题。于乾[3]对国内7所高校6个专业的调查表明,已经参与过科研工作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有67.2%认为其科研项目是理论性研究项目。 这与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2018年招生的23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统计数据相吻合,23篇毕业论文中纯理论性研究课题9篇,占比39%。
1.4 实习实践弱化
李明磊等[10]对2013—2017年173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发现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的占比为20%~35%,实践基地占比显著高于校外导师占比。单飞翔[5]在华南地区某研究型大学选取了17名全日制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对专业实践的实施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校内导师对专业实践的指导缺位,甚至从一开始就反对学生外出从事专业实践;实践内容(如数据录入、学习产品知识等)非技术性的工作较多。于乾[3]对国内7所高校6个专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调查结果表明,27.0%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未参加过实践,27.3%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实践机会过少,24.3%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实践内容单一。 对于工科领域,60.0%以上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实践深度和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提高其专业能力。 从实践场所分布来看,校内实践场所、企业实践场所占比分别为37.1% 和28.3%,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只有17.2%[3]。
此外,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还存在实践时间缩水、实践内容与研究课题无相关性、实践考核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实践考核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应撰写不少于3 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实际问题解决情况、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不明确,指导教师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考核机制不合理。
1.5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即毕业条件)可分为基础条件和科研成绩两部分。基础条件包括学业成绩、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部分,科研成绩包括发表论文、专利或其他科研成果。陈明芳[7]从华南地区某所研究性大学随机选取2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就毕业条件进行了采访,除了最基础的条件外,学校还对学术方面(如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作出要求。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条件是发表论文或专利,或者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和实际执行情况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一致。
2 对策
2.1 导师方面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①导师考评体系没有对应体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吴倩倩[11]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考评体系中教师素能指标权重偏高,人才发展质量相关指标权重偏低。王啟瑶等[12]认为在考评机制的设计上缺乏人才培养导向特色,出现了学生学术能力发展评价比重偏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能力评价比重偏低等问题,这约束了导师考评的效度。
②双导师制执行不到位或流于形式。
许多院校研究生导师的聘任考量的是学术成就,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当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行业产业导师的聘用比较随意,无待遇,有的学校规定聘请企业导师的经费由校内指导教师自己承担,在研究生培养经费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导师的报酬能否落实就可想而知,导致企业导师凭人情关系来指导,也就谈不上接受学校的管理。
为此,笔者建议必须把导师绩效考核从只注重科研向科研和应用并重转变,从导师单方面向“导师+学生”双方面转变,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资质应该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属性单独评定和聘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6个月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的经历[1]。来自企业的第二导师必须经过学校正式聘任,学校应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导师指导过程的管理,给予其合理报酬。此外,高校应该鼓励校内导师进入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或者挂职[13]。自2019年6月起,湖北工业大学开展“百名博士进百乡入百企”科技特派员活动,共派出55个专业253名博士(其中相当大比例是研究生导师),服务全省16个地州市230个企业,服务期限为2年,教师在进企业的过程中研究生也介入进去,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