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三峡库区国家公园体制创建路径研究

作者: 崔艳玲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截至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发展现状,探索渝东北三峡库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以加快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渝东北;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国家公园体制;创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TU 986.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4-00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4.02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Path of National Park System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Northeast Chongqing

CUIYan-ling

(College of Marxism of Dali University, Dali,Yunnan 67100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 millennial pl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Up to now,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tional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system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northeast Chongqing,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northeast Chongqing, took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nged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realized the win-win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Chongqing northeast;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Ecological civilization;National park system;Establishment path

基金项目 202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理州乡村振兴试点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2021Y355)。

作者简介 崔艳玲(1996—),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收稿日期 2021-05-13;修回日期 2021-06-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渝东北三峡库区作为相对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定位”(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二弱”(工业基础弱、产业发展弱)、“三大”(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四区”(移民聚居区、连片贫困区、生态脆弱区、限制开发区),同时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突出矛盾。在渝东北三峡库区探索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能够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渝东北生态系统发展的完整性;响应经济建设理念,增强渝东北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响应文化保护理念,还原渝东北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2]。

1 渝东北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和成就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渝东北三峡库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进行植树造林、发展经济林木,森林覆盖率大大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也在不同场合提出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要把植树造林这份事业一直传承下去[3]。渝东北三峡库区的各政府和人民听从总书记的号召进行植树造林,近年来渝东北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

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渝东北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敏感而脆弱,由于耕地多、石漠化土地多、高效林地少,植树造林难度较大。针对库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裸露,所以在推进库区生态屏障建设中,库区各地大面积造林与零星植树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实现“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开展生态治理与修复。启动实施退耕还林任务时,大量发展以柑橘为主的经济林,既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又顺利推进绿化实施。目前,库区各地“企业林”和“大学林”星罗棋布,众多业主投资栽植的经济林和苗圃随处可见,大大增加了植被覆盖率。通过发展果林经济,三峡库区既加快森林覆盖率的进程,又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就业率,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例如忠县营造的沿江百里“柑橘长廊”、奉节打造的万亩油橄榄基地和脐橙基地、万州的玫瑰香橙基地,已经形成滨江景观林带、中山产业林带、高山防护林带的“三带”景观。

渝东北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大增加,整个渝东北三峡库区已经初步形成复合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渝东北三峡库区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

三峡库区各区(县)政府着力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修复和库区周围绿化,严格控制重点生态保护区的经济活动,禁止或淘汰环境污染性产业,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推动资源的科学开发、适度开发、有序开发,促使三峡库区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入挖掘长江三峡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将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打造渝东北“三峡风情乡村生态”旅游带,已建成诸如三峡移民纪念馆、云阳龙岗国家地质公园、万州大瀑布、巫溪红池坝、奉节白帝城等多个国家4A、5A级旅游区(点)。

渝东北三峡库区有关部门将当地生态优势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3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污染的治理

早在2007年,重庆市就开始把三峡库区重庆段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专门统计。渝东北三峡库区的11个区(县)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个地区加大对污染的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峡库区各区(县)纷纷建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头期限治理的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功。政府对库区内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且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严格目标考核,取缔、关停了一些重污染源,淘汰落后、污染大、效率低的工艺设备,推行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低碳生产,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和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多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蔬菜种植,降低了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水土污染情况。

渝东北三峡库区的11个区(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1.4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生态环境差距

农村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渝东北三峡库区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乡生态环境差距逐渐缩小。

为推进库区内现代农业的生产与发展,需要建设一系列的基础配套设施。特别是对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以及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方面的专项补助资金[4],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非常大。近年来,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层设施改造,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筑牢农田堤坝,防止农田内水的流失,疏通水流通道,并用石块修建土地里的水流通道,为水流通道固形;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泵站、灌排系统、温室、污废物处理等设施;修建乡村公路,完善乡村交通网络系统,使农村家家户户通公路;完善供电系统和天然气供应系统,保证农村每户人家都能够使用电力资源和天然气,不再使用原始的烧柴煮饭方式;完善移动通信网络系统设施,家家户户都能够使用电话、互联网等移动通信设备。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都得到了有效治理,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大缩小了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差距。

1.5 加强宣传教育,群众生态意识增强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还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渝东北三峡库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的生态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自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以来,渝东北三峡库区各区(县)就努力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生态文明相关理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如互联网、报纸、宣传墙、广告、电视、广播。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体系中。通过宣传教育,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认识到了环境对个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阅读各类新闻,了解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支持三峡库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会通过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逐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生态优先等意识。

随着渝东北三峡库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的不断展开,当地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从而会主动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

渝东北三峡库区各区(县)以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为契机,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经济林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使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2 渝东北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渝东北三峡库区地质地貌独特,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加之人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剧,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恶化的状态,严重制约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峡水库库容较大,水库蓄水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而且超过70%的地质灾害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三峡库区滑坡集中分布在重庆万州至巫山地段的峡谷地段以外的低山区,每年夏季三峡库区腹地的部分区县多暴雨,分流雨水的河流不足,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造成众多居民受灾遇难。在2020年夏季,由于暴雨袭击渝东北三峡库区,导致库区水位上涨,库区周围多个乡镇发生滑坡,同时阻断了交通使救援队伍不能及时到达,所以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渝东北三峡库区出现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较多,且会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大大增加,加重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负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