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年
作者: 周一泽 卢娜在喜迎新年之际,许多国内外的博物馆、美术馆都精心策划了跨年大展,以博物馆为舞台、以展品为明星,呈现了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让公众在公历和农历新年假期中通过艺术品、文物的媒介与古人和艺术大师近距离接触。这一期我们精选了国内外共8个重磅跨年展,期待与读者在开年来一场值得长久回味的艺术文化之旅。

中国·上海 上海博物馆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
展期:2023年12月10日~2024年4月14日

上海博物馆的跨年大展“请”来了达·芬奇的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让国内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能与这一位文艺复兴巨匠近距离接触。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展第三期,以达·芬奇为切入点,并列展出18件欧洲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18件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向观众讲述东方与西方的和而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发明家,善于将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结合。本次展览展出目前意大利唯一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以及达·芬奇手稿集册《大西洋古抄本》中的11幅手稿,引领观者了解达·芬奇的艺术造诣和科学发明。




此外,展览还展出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两幅珍贵素描,以及达·芬奇弟子波塔费奥、梅尔齐及卢伊尼的绘画作品,共同讲述达·芬奇的时代,呈现文艺复兴艺术的永恒魅力。
中国书画部分,展览呈现鲜少露面的五代《闸口盘车图》、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及“明四家”之一唐寅《秋风纨扇图》等18件绘画名作,以此开展一场跨越时空的中西艺术对话。观众或许能从五代《闸口盘车图》中看到中国古人笔下与达·芬奇手稿中相近的机械设计;又或许能从唐寅《秋风纨扇图》中以传统笔墨绘就的女子,感悟出十五世纪东西方两大艺术重镇——吴门地区与佛罗伦萨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共识。


策展说 │ 一次艺术与科技、东方与西方的凝望
一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一边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为何选择此种“对话”形式?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希望观众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发现艺术的和而不同、艺术与科学的完美交融,感悟数百年前东西方艺术大师精妙绝伦的创新魅力。
“在达·芬奇的时代,中国的艺术是什么样子?这次的展览,不希望仅仅是把中西方的展品分别呈现给观众,我们也在思考应该从什么视角去对话。达·芬奇所处时代对应的是中国的明代,我们就找到了当时最著名的明四家,大家耳熟能详的唐寅(唐伯虎)的作品与达·芬奇对话。在同样的时间维度上,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同时代的中国艺术家是谁、有哪些作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伯虎,只比达·芬奇小18岁。”
褚晓波在采访中表示,他深知观众对上博拿出来的馆藏作品有着非常高的期待。这次展出作品在将近30年之间最多展出过1~2次,每次展出约2~3个月,平时观众很难见到它们。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我们选择了从五代跨越到南宋、元代,一直到明代的11组(18件)作品,观众看完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东西方艺术的和而不同。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梁楷道家诸仙的画像,赵雍的马,还有沈周的桥,也可以看到达·芬奇的手稿,米开朗基罗关于腿和建筑的习作、达·芬奇学生所画的四幅作品。西方的艺术更加理性,中国的艺术会更加感性,是艺术的一体两面。”


中国·苏州 苏州博物馆(西馆)
走出露香园:江南画绣史
展期:2023年11月28日~2024年3月3日
苏州博物馆联合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苏州碑刻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走出露香园:江南画绣史”特展,通过“以画入绣”“露香园绣”“宫墙内外”“以绣自立”“风月同天”五个板块,共汇集100件(套)刺绣作品,展品年代跨越宋朝至现代,讲述江南画绣发展及其背后女性故事,以崭新的视角梳理画绣历史、传播刺绣文化。

宋朝时刺绣艺术从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逐渐发展为一类独立的艺术形式,称为“绣画”。崇宁年间(1102—1106年),翰林图画院增设绣画专科,专门制作以绘画为底稿的绣品,以刺绣的方式对文人画进行再创作。
明代,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并称“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明嘉靖年间,卸任官员顾名儒与其弟顾名世在松江购置土地,筑园娱老,在修建池塘时偶得一石,上有赵孟頫手篆“露香池”三字,于是此园便以露香园为名。


顾氏家人大都擅绣,更有韩希孟者,绣作至今存世尚多,董其昌曾为其画绣作跋“其灵秀之气,信不独钟于男子”。顾绣开创了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颜色的画绣艺术,合针黹于笔墨,融丹青于丝线,将文人画意与刺绣技法巧妙结合,相得益彰。不仅包括以展示文人画意为重点的“绣画”,更包括绣绘结合、以画补绣的技法。顾绣成功将文人画中的意境、情感和思想融入刺绣作品中,提高了刺绣的人文内涵与思想高度,对江南画绣尤其是苏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刺绣工艺早在汉代就已经流传到中亚、日本等地,对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展览还将呈现来自亚欧大陆四个其他国家的画绣艺术作品,探索画绣中体现的东西方文化与审美。


策展说 │ 绣画背后的女性史
绣品背后的工匠大部分都是女性,展览中不仅汇集展示了由宋至今,来自亚、欧五国的100件(套)刺绣精品,立足江南、面向世界,讲述江南画绣发展及其背后女性故事的同时,着力以崭新的视角梳理画绣历史、呈现绣品辉煌、传播刺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