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让文物说话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樊锦诗60年如一日坚守在莫高窟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一线的故事,令不少人对考古这一小众学科萌生了兴趣;2021年亮相央视的三星堆遗址8号坑考古直播,又让大众对考古有了直观的认知。

近年来,考古学逐渐摆脱“冷门”的标签,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一方面,这得益于考古与科技更紧密的结合。碳十四测年、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让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也让考古发掘更为可感可知。另一方面,这也与考古成果以更“亲民”的面貌示人有关——无论是《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的创新,还是

“数字敦煌”资源库、故宫“数字文物库”等项目给人带来全新文化体验,都在启示我们与时俱进,让文物和考古一同火起来。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考古工作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而出,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可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一路传承历史、弘扬文化。

与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本期,我们借陕西西安汉文帝霸陵动物殉葬坑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的契机,了解过去一年,考古工作者更新了哪些历史认知、解开了哪些尘封的秘密,从中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上一篇:
下一篇: 苗族民俗,牛气冲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