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地下苑囿”
汉文帝霸陵发现的动物殉葬坑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为2023年度中国唯一入选者。这是继霸陵的考古成果继“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陕西省六大考古发现”之后又一殊荣。
从“江村大墓”到“汉文帝霸陵”纠正千年之误
事实上,汉文帝霸陵的考古发现之路也经历过曲折。
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白鹿原的西端,其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江村大墓考古亲历者曹龙介绍,1960年代及1970年代,霸陵遗址区域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曾进行过一些考古发掘工作。
1970年代,考古学家在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窦皇后陵西南约800米,薄太后南陵东北约2000米处,即西安市灞桥区的一个村庄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墓,并开始进行发掘,这座古墓被称为“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是一座“亚”字型的长方形陵墓,长约20米、宽约15米,高约5米。陵墓内部由许多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房间组成,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定名“石围界”),边长约390米,石围界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推测可能为独立的帝陵陵园(窦皇后陵也有独立的后陵陵园)。


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外围发现陵园园墙遗存,推测共处同一座大陵园内,大陵园东西长约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考古发掘了江村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在其中一个房间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人骨。
由于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加之其周边分布窦皇后陵、薄太后陵,2021年,专家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纠正了自元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霸陵在“凤凰嘴”的千年之误,并入选我国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霸陵作为开辟“文景之治”的汉文帝的陵墓,对研究汉文帝其人以及西汉时期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刘恒是一位十分节俭并且孝顺的皇帝,《史记·孝文本纪》记述,“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从目前考古专家对霸陵外藏坑的发掘情况来看,基本印证了史书中的记载。
汉文帝在位期间,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奉行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不过,考古专家在对霸陵的考古研究时发现,霸陵的双重陵园格局,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等布局,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专家认为,这些都表明在汉文帝时期已经有了儒家思想的初步体现。
陪葬动物多为珍禽异兽事死如事生凸显皇家苑囿性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曹龙是汉陵考古队副队长。
据他介绍,早在1966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窦皇后陵园西1.5千米处发掘动物殉葬坑47座,出土有陶俑、陶罐,以及羊、马、猪、狗、鸡、鹅、鹤等动物骨骼。彼时人们认为这批动物殉葬坑属于窦皇后陵的陪葬,后在“本次的考古工作中证明,该区域应为霸陵的陪葬”。1975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薄太后南陵西北处清理了动物殉葬坑23座,发现了砖栏、陶棺、木栏(木椁)以及马、羊、狗、犀牛、大熊猫等动物骨骼。但由于被盗扰,大熊猫的躯干部分已经不复存在。
曹龙所指的“本次考古工作” 始于2017年,汉陵考古队再次对薄太后南陵进行了详尽的考古勘探工作,共发现外藏坑约380座,共发掘了55座。经过初步鉴定辨识,又发现了虎、梅花鹿、金丝猴、猕猴、丹顶鹤、金雕、绿孔雀、褐马鸡、陆龟等动物的骨骼。还包括了首次在陕西省发现的爬行动物龟鳖目陆龟科的靴脚陆龟、鸟类犀鸟科的地犀鸟属。其中,鸟类骨骼主要分布在东南边,兽类骨骼主要分布在西南边。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考古人员又陆续对霸陵西南的23座动物殉葬坑进行发掘清理,并于2023年公布了研究成果。据介绍,考古工作者在霸陵的动物殉葬坑中发现动物种类共计11个属种,包括鸟类2种和兽类9种,均为珍稀野生动物,出土的动物种类既有现在仍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如印度野牛、马来貘和绿孔雀,也有“秦岭四宝”中的金丝猴、大熊猫、羚牛。
其中印度野牛骸骨也是此次发掘所有坑中最大的一个动物骨架,比殷墟的“殷牛”(Bos exiguous)要大得多。印度野牛在我国北方考古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目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动物考古专家胡松梅及团队已经根据动物的骨骼保存情况进行了鉴定,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部分动物骨骼进行了古DNA鉴定。
“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汉代人崇尚事死如事生,有着给逝去的先人按照生前的生活习惯、起居用度来打造一个地下世界的习俗。汉文帝虽节俭,但其陵园仍旧采取的是“薄葬不减制”的规格。
考古发现认为,从外藏坑的数量及鉴别出的动物种属来看,霸陵的动物殉葬坑属于皇家苑囿的性质,因此便有了许多珍贵的物种。这些珍稀的兽类,正在揭开汉文帝皇家苑囿一角的面貌。
大熊猫秦岭亚种发现时间前推至汉反映当时气候生态等“现世”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霸陵的一个小型外藏坑中,有一具完整的骨架。它有着发达的犬齿,头朝着帝陵的方向,尾巴朝向西边,躺在平铺的砖栏中。经过与现有大熊猫骨骼标本的对比,胡松梅和团队确认,这具动物骨骼就是大熊猫。这也是在帝陵中,首次发现陪葬的大熊猫。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既然有“千亩竹”,那么是否可能有大熊猫存在于此呢?这一次大熊猫骨骼的发现,将这个推论又向前推了一步。
目前,我国大熊猫分为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胡松梅根据霸陵外藏坑出土的熊猫骨骼进行判断,其应当属于秦岭亚种。
秦岭亚种的大熊猫相对四川大熊猫来说,个体较大、脸较圆。根据出土的动物骨骼能够推测当时的气候和环境,胡松梅推测,这只大熊猫或许就来自秦岭北坡的森林中,“当时的气候应该比现在要高1至2摄氏度,秦岭北坡的气候应该是比较湿热的森林环境”。
除了大熊猫的骨骼,霸陵的外藏坑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发现了早已在中国消失的亚洲貘的骨骼。这也是自1920年代左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貘的残骨之后,第一次在考古中发现骨架完整的貘。这一次霸陵外藏坑中出土的貘的骨骼,骨架完整,体型巨大,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在出土动物的头骨中,胡松梅发现两个牙齿尖连起来呈现山脊状,只有貘有这种特征。《说文解字》中记载:“貘似熊,黄黑色,出蜀中。”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貘就是大熊猫的另一个名称。而这一次,因为在霸陵的外藏坑中同时发现了貘和大熊猫的骨骼,也就证实了,貘和大熊猫自古以来就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胡松梅表示:“貘与大熊猫都是黑白两色,再加上自宋代以后,貘就没有在中国出现过,所以人们并不能确定古籍中的‘貘’是否指的大熊猫。既然两种动物同时出现了,那么就不可能将两种动物都叫作‘貘’。”
马来貘(Tapirus indicus):亦称亚洲貘,产于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岛和泰国,是貘类中最大的一种。目前,貘在我国已经灭绝,但在历史上曾存在过。河南安阳殷墟商代遗址出土过貘头骨和下颌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2号墓、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墓地均出土过青铜器“貘尊”;山东平阴孟庄汉代石柱画像石、山东滕县西户口汉画像石、江苏金坛1970年8月出土的上虞窑貘钮青瓷扁壶上,均出现过貘的形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貘屏赞》写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说明貘在唐代南方地区仍然存在。
以往的考古发现中,除殷墟商代遗址出土的貘为骨骼外,其余均为“貘”的青铜器、壁画、瓷器的“象物”造型。因此,霸陵出土的完整貘骨架弥足珍贵,证实了直到汉代,中国北方地区仍然有奇蹄类动物貘的存在,该发现为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普通的墓葬可能会陪葬猪、狗、牛、羊等动物,而在江村大墓和薄太后南陵的外藏坑中,出土的几乎都是珍禽异兽,这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发掘的这些动物都为珍禽异兽,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特别的是,在大多埋藏着动物骨骼的外藏坑中,还随有一个陶俑和一个陶罐,部分陶罐中还有粮食。胡松梅和团队认为,这代表了动物的“饲养员”和饲料。
据了解,在后续的考古工作中,胡松梅及团队会对DNA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再通过碳氮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了解这些动物吃的都是什么;通过锶同位素的分析,确认哪些动物来自本地,哪些动物又是“远道而来”。
“这些动物不仅种类奇特,还有一些是国内已经看不到的动物。我们希望这批动物骨骼能够进入陕西考古博物馆,让大家看看当时皇家苑囿中的动物究竟长的什么样。”她这样说。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



每年,国家文物局也会就国内的考古成果做梳理,评选出上一年度的国内十大考古发现。2024年1月,国家文物局就启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启选拔,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境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调查均可申报。
2月20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揭晓,有22个项目入围终评。预计3月末,将从这22个项目中评选出最后的“十大”。在最终名单揭晓之前,让我们先一同了解一下2023年度国内重要考古发现项目的风采(排名以时代早晚为序)。
1 西藏革吉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2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3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
4 河北尚义四台遗址
5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6 河南宜阳苏羊遗址
7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8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9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10 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
11 内蒙古清水河后城咀石城址
12 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13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14 青海都兰夏尔雅玛可布遗址
15 四川盐源老龙头墓地
16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17 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C区1号墓
18 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
19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20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21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22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