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桌上的“蔚小理”

作者: 崔力文

牌桌上的“蔚小理”0
2023上海车展国产新能源车展台上呈现大客流。图/视觉中国

愈发内卷的中国车市,不会给三者任何喘息的机会。春节年年都有,但留在牌桌上的机会只有一次,占据中国车市最多关注度的“蔚小理”自然不会轻松。

回望过去这一年,无论蔚来也好,小鹏也罢,包括迎来彻底大爆发的理想,谁不是在痛苦中不断成长。无论李斌也好,何小鹏也罢,包括渐渐站在对面的李想,谁不是在黑暗中继续前行。站在龙年开局,笔者想聊聊三家造车新势力的得与失,还有它们2024年无法回避的竞争与挑战。

牌桌上的“蔚小理”1
蔚来李斌。图/视觉中国

蔚来,喜忧参半

从刚刚落笔开始,笔者就在思考,究竟应该怎样总结蔚来2023年的表现?

一方面,这家造车新势力的努力与坚守的确令人动容与钦佩;但另一方面,它总在关键板块出现偏差与不及预期的情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质疑和口诛笔伐。

“我们有很多需要总结和反思的教训,有太多需要尽快提升的组织能力。”

实际上,不久前发布的蔚来内部信中,身为掌舵者的李斌已经给出了属于他的答案。在笔者看来,2023年蔚来最大的三点收获,首先是创始人开始变得清醒自知,终于愿意跳出舒适圈,并接受现实到底有多残酷。

作为整个公司的“灵魂”,在坚持长期主义的同时,李斌终于明白了活在当下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不然,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空谈。

再看第二点收获,身处中国车市大打特打价格战的背景下,相比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为了维持份额,不惜恶性降价损害形象的做法,蔚来算是守住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并没有彻底陷入到“吃人”的泥潭中,维持住了“高端新能源”的标签。

至于第三点,笔者认为换电网络的正式启用很重要。换电网络的生意兴隆就某种方面而言,意味着这个一直不被看好 “独木桥”,已经蜕变成了可以看到希望曙光的“阳关道”。

那么,2023年蔚来最大的失误又是什么?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就我个人更想说:“本来是NT2平台万箭齐发的产品大年,却没有把难得的推新效能转化为耀眼的销量势能。”

牌桌上的“蔚小理”2
蔚来ET9。图/ 蔚来汽车

2023年1到12月累计交付新车160038辆,同比增长30.7%,乍一看不算太差,但远远没有达到蔚来自己的预期。

探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的确是“外患”所致,譬如30万元以上的纯电市场需求遇冷、开拓艰难;另一方面,“内忧”才是更大的祸根,譬如制造端产能准备不足、营销端战斗力较差、销售渠道相对匮乏,以及整个公司缺乏“狼性”思维。

换言之,太过温文尔雅的蔚来,被不留情面的2023年狠狠上了一课。

至于已然到来的2024年,李斌早就发出了预警。

“我们会面对能力更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对越来越多的优秀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战,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氛围,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每一位同事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放弃幻想,直面挑战。”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参考蔚来计划打出的“底牌”,情况真的特别严峻。

对于这家造车新势力而言,能做的只剩在疯狂节源开流、保证粮草充沛的前提下,进一步地聚焦、聚焦、再聚焦。令NT2平台8款在售产品的固有“蛋糕”不过多丢失,押宝子品牌所带来的新增量。

总之,还是那句话:“决战当前,不容有失,这个年,不容易。”

小鹏,重获新生

“真以为小鹏快出局了。”

2024年的新春,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友人在2023年年初对小鹏的这句判断。的确,将时间轴拉回到400多天以前,小鹏的处境可能是“蔚小理”中最严峻的一家,随时有着坠落悬崖的风险。

当我们将视线进一步聚焦,小鹏当时之所以走到如此地步,大环境的愈发残酷与恶劣,肯定占据一部分的原因。但细究起来,自身严重内耗、体系效率低下、公司山头林立,才是这家造车新势力长期以来不得不面对的顽疾。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向死而生的调整,这家造车新势力重获新生,挣扎着从沼泽中爬了出来。更具体来看,首先归功于掌舵者何小鹏破而后立、断臂求存的决心。

牌桌上的“蔚小理”3
小鹏G9。图/小鹏汽车
牌桌上的“蔚小理”4
小鹏总裁王凤英。图/小鹏汽车

其次,也与整个团队自上而下、步调一致的努力革新有关。当然,无论承认与否,最为关键引发质变的要素,还是找来了另一位灵魂人物——王凤英。

可以说,小鹏在这位“铁娘子”的助力下,终于渐渐梳理清楚曾经的混乱,尤其是终端销售与品牌营销层面的种种问题。比如产品端,短短365天之内,接连打出小鹏P7i、小鹏G6、2024款小鹏G9、包括小鹏X9四张“底牌”,也令这家造车新势力终于有了和同赛道强敌们掰掰手腕的资本。

最终,小鹏2023年全年累计共交付新车141601辆,尤其是11月、12月接连突破2万辆大关,可以说上演了一出扎扎实实的触底反弹。

只不过,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属于小鹏的极限压力测试远没有结束,甚至正在变得愈演愈烈。

进入2024年以来,小鹏X9的上市即热销,是带给了这家造车新势力不错的“开门红”。作为一款全系售价35万元以上的纯电MPV,开启交付十几天的时间里,便取得2478辆的成绩单,的确令人眼前一亮。但小鹏X9的光环,还是无法掩盖小鹏其他主销产品的全线失守。

在刚刚过去没多久的1月,这家造车新势力交付量仅为8250辆,环比跌幅超6成。小鹏P7i、小鹏G6、2024款小鹏G9的腹背受敌,俨然才是亟待解决的最大痛点。

牌桌上的“蔚小理”5
图/ 小鹏汽车

为此,小鹏不得不针对三款车型,分别推出不同幅度的限时官降。毫无疑问,巨大的压力明晃晃地摆在那里。究其本质,碍于种种原因,2024年小鹏的主阵地,不得不放在20万元到30万元这片中国车市厮杀最为激烈且血腥的价格区间。如何一边维持销量规模,一边改善为负的毛利?无疑,巨大的难题已经抛到了何小鹏与王凤英的面前。

另外,成功“开城”243座,虽然让小鹏头上的“智驾”标签夯实了很多,但2024年其同样需要继续面对华为恐怖如斯的猛攻,还有随时想要后来者居上、虎视眈眈的蔚来、理想。这场军备竞赛,是前者赖以生存的关键,输不起,也不能输。

总之,还是那句话:“重获新生,又迎利空,这个年,不容易。”

理想,蜕变之后

十分有趣的是,就在春节前,理想正式成了新晋的“世界500强”。

由此复盘2023年这家造车新势力的表现,可以说能够给予一个很高的分数。作为最重磅的论据,还是因为1到12月,其累计交付新车达到376030辆,同比增长182.2%。

之所以实现绽放,足够敏锐的战略眼光、足够准确的产品定义、足够高效的终端执行,加上足够亲民的品牌文化、足够狼性的公司调性、合资的组织架构,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进入2023年以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暴涨,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插电混动车型的爆发,而理想恰好踩中了最佳风口。

牌桌上的“蔚小理”6
理想L9。图/ 理想汽车

更简单来说,占尽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家造车新势力取得眼下的成绩,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或许,也正是有了上述表现作为背书,李想才能略显狂妄地喊道:“我们2024年计划总交付量达到80万辆,单月交付量达到10万辆,单车交付量达到3万辆,并建设2000座超充站。”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够达成,理想将会在中国车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威胁到奔驰、宝马、奥迪的地位。在2023年实现蜕变之后,它看似能暂时安心了,但我想给这家造车新势力提一些善意的建议。

首先,要知道2023年理想L系列之所以爆火,除了本身产品定位的精准之外,所处细分市场一片蓝海,没有太大的竞争也不可忽略。但进入2024年后,随着“问界”类似车型的疯狂出牌,在接连打出新问界M7、问界M9后,还有新问界M5与问界M8作为后手,包括更多自主与合资劲敌的精准入局,人人窥探30万元到50万元价格区间的红利,理想L系列俨然从唯一的选择成为了“之一”。

并且就算“主销担当”理想L6在北京车展左右就能入场,试图达到单月交付3万辆的难度依旧很大。毕竟,盘踞在25万元到30万元价格区间的新能源SUV,并不都是毫无战斗力的“病猫”。

纯电板块在经历了理想MEGA的“上市波折”后,这家造车新势力应该渐渐明白,这片红海注定不会像开拓增程板块那样游刃有余。引发的连锁反应便是,理想M系列大概率同样会陷入到缠斗之中,输出较为有限。

牌桌上的“蔚小理”7
理想汽车李想

另外,对于这家造车新势力还感到担忧的是,设计语言疯狂“套娃”确实能够取得极高的推新效率,在综合成本上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

可身为一个定位不低的新能源品牌,在整体造型与高级感的塑造上如此缺乏新意,已然留下了隐患。外界有关理想MEGA内饰的吐槽,亦是缩影之一。

总之,2024年对于理想,对于李想本人,需要解决的难题一定只增不减。有时候,虽然自信是好事,但万万不可自负。不然,很容易遭到反噬。

还是那句话:“蜕变之后,再迎大考,这个年,不容易。”

无论承认与否,恰恰因为蔚来、小鹏、理想的出现,中国车市被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智能电动车的风口,被彻彻底底地开辟了出来。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蔚小理”纷纷挥别了创业初期那段蹒跚学步的日子。过去的2023年,处境虽然有所差异,表现虽然有好有坏,但还是让大家看到了它们各自的能力与边际。

2024年,三者要做则是拼命留在牌桌上,并博得更多的筹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穿越荆棘密布的森林,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海阔天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