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安岳,神隐之地

作者: 邹璟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0

毗卢洞的东方维纳斯

我把车子停在了毗卢洞前不大的空地上,路边翠竹摇曳,传来白颊噪鹛清亮的声音。观音堂是在山崖上凿出的石窟,10米见方的石壁左上方,便是那尊著名的水月观音。第一眼望去,我便不愿再将目光移开。

这尊诞生于北宋年间的观音造像高三米,浮雕彩绘,侧身坐于莲台之上。头戴全镂空的繁密贴金天冠,冠中镶嵌化佛,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微闭。

上身着短袖披肩,袒胸露臂,胸前挂一串金色璎珞,腰际系一条结花丝绦,下身一袭薄如蝉翼的绣花长裙,彩带紧贴于腰腿之间,裙角、褶纹飘逸自然。

然而首先吸引我的是她的坐姿,“跷脚戏坐”在古代绝对算不上端庄,观音轻盈地侧坐在一张长约3米的弧形荷叶上,上身微向左侧,左手抚撑叶面,右手挽放膝头,手指自然下垂;左脚悬于莲台下,赤足踏莲花蕊。周围配以祥云、鹦鹉、宝焰,观音在恬静中显微动之势,丰姿绰约,和谐悦目。

除了水月观音,毗卢洞还有一绝:柳本尊十炼图。

十炼图塑造了柳本尊一生修行的十个劫难:立雪、炼指、炼踝、剜眼、割耳、炼心、炼顶、舍臂、炼阴、炼膝,每个故事都骇人听闻。

这众生像中有文武官员,也有庶民百姓。这些人物的衣冠服饰为后人研究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穿着打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幅巨大的石雕群像中,公认的最棒的人物刻画是左右两个天王,哼哈二将内穿甲胄,外披战袍,腰束鸾带,手握剑斧,神态体貌犹如真人。

毗卢洞的第三个看点是千佛洞,因洞内摩崖刻的322尊20厘米浮雕小像而得名。窟正中主雕塑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分立于左右两侧。左右两排为十八罗汉,其中一尊侧耳倾听的罗汉格外生动。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1
柳本尊十炼图

茗山寺,让时间有了形状

没有路牌,也没有售票处,茗山寺一如既往地静寂。在北宋十二护法神将的注视下,我走进了山林小道,弯弯曲曲的摩崖山路,拐角处便能与神佛相遇。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毗卢佛和东岳大帝的合龛,佛道同窟,两两并坐。因佛像沿山径周缀于绝壁之上,近距离仰视高约四米的大佛,一种压迫感从头袭来。继续前行,高4.5米的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现身,同样并肩而坐。菩萨半镂空的宝冠雕凿十分精美,冠前左右各有牡丹一枝,大势至菩萨的头冠中有七级浮屠,第一层浮屠中有坐佛一尊,手托钵。观音菩萨戴化佛冠,捧经书。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2
毗卢佛和东岳大帝的合龛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3
文殊师利菩萨立像

菩萨俯临崖岭,面容已被风化,显现出层层肌理。与在别处看到的石刻都不相同,原本清晰精美的石刻被冲刷了一遍之后,有种佛身和岩石重组的感觉。

茗山寺的经典之作是三号龛,又一山崖转角处,一尊高6米的文殊师利菩萨立像迎面而来,身体略向前倾,一只脚向前,表情欲言又止,如此生动的立像极为少见。立像上方的崖面被打磨平整,刻有“现师利法身”五个大字。她手持的经书少说也有几百斤重,全靠落地袈裟作支撑上千年,看来这窟摩崖造像不仅是艺术,还是力学的杰作,堪称北宋摩崖石刻精品。

我的目光被文殊师利菩萨身后的砂石吸引过去,裸露在外的圆形小龛已经被风化成细细的波纹。谁料想这大自然不经意的一抹,竟然成就了茗山寺最具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安岳石刻造像如此生动,一定程度与当地独特的石材资源有关。这里的岩石质地酥软,相比于花岗岩更适宜雕凿。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安岳石刻繁复细节的华贵精致,但同样也因此变得易于风化。

被风化的砂岩,在佛像身上留下水波状的纹理线条,如同年轮记录下时间的印记。千年岁月,众神安居深谷,与风雨为伴、与春秋同行,用宽容平和的微笑面对世事沧桑。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4
一佛二菩萨

圆觉洞,一佛二菩萨

在安岳众多的石刻造像旅游景点中,圆觉洞是唯一的一个AAAA级景点。位于县城东南3千米的云居山上,以唐、五代、北宋时期营造的内容丰富、规模宏大、造型布局独具一格的摩崖石刻造像闻名于世。

最著名的莫过于“一佛二菩萨”,均位于北侧摩崖造像,莲花手观音开凿于北宋,右手握一支含苞待放的莲花,左手握右手腕上,头戴的花冠为多层镂空雕刻,精巧玲珑、繁复细致,身戴的项圈、璎珞、带饰更是精美,单彩不够,工匠还绘制了蓝白相间的祥云图案,红白相间的花边,背后的双重背光还有类似孔雀羽毛的纹路。

比起面部圆润的莲花手观音,净瓶观音的面部更为端庄严肃,花冠同样镂空,左手握一净瓶,右手拈一树枝,不经意间露出手腕上的花朵手钏,净瓶上的绿松石还未完全褪去,圆形的纹路跟现代艺术品没什么两样。

观音左侧的飞天神女灵动飞扬,蓝绿色的飘带随风招展、肆意飞扬。

另一尊拈花佛身上铺满灰褐色尘土,可佛的眼神依旧犀利,仿佛藐视众生,又仿佛看淡一切,如水般平静地注视地面上的我们。

华严洞,众神之地

可以说,踏入华严洞的那一刻,我便走进了集现实与浪漫为一身的宋代美学世界。

安岳华严洞是国内少有的华严宗道场之一,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的大般若洞共有造像159躯。

其中,华严洞正壁刻5.2米高的华严三圣造像,左右窟壁并排有十大菩萨坐像,是安岳石刻造像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组。

整座石窟布局严谨,动静结合,虚实得体。特别是两侧的圆觉菩萨姿态各异,保存相当完好。十二圆觉菩萨是密宗崇奉的菩萨群体,能入如来圆明境界,聆听受诲大日如来,讲经说法。

菩萨们头戴宝冠,两边镂空雕刻出精美的花卉,宋代工匠们不仅将石头刻出了极强的金属质感,还有花瓣的柔美。

菩萨的衣物也如行云流水,衣褶如丝绸般自然垂下。菩萨胸前杂饰璎珞粒粒可数。脚踏莲台,海浪轻浮,饰带如曲铁盘丝。坐姿也各不相同,或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膝盖相抵或相向,体现了古代工匠考究造像对称美的良苦用心。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5
辩音菩萨

其中一尊辩音菩萨让人目光久久不能移开。辩音菩萨擅长以音声宣传佛理,教益众生。看她的造像风格既不同于魏晋的秀骨清像,也不同于盛唐的丰腴,头顶宽大披巾,面容娟秀,正闭目打禅,仿佛进入了万物无碍于心的禅定境界。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6
华严洞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7
华严洞

千年不朽的木门寺

木门寺地处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的清泉山麓,车可以直接开到寺院下面的停车场。和大部分安岳石刻为唐宋时期的不同,这是一处明代古迹,原名佛胜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8

登上台阶,一座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出现在面前,这座三叠斗拱大寺殿则是万历年间修建的。门楣上有“无际禅师之塔亭” 楷书匾额,门额饰“二龙抢宝”图案。如果不是文保员的介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檐下装饰的柱头铺作及铺间斗拱竟然都是石制的。殿内尚有两块大石碑,一为《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碑,一为《西蜀东普无际禅师塔铭》碑,刻记木门寺兴建及无际禅师生平事迹。

这“无际禅师”是何许人呢?乃明代国师,俗姓莫氏,又名了悟,法号无际,系安岳人。二十岁出家,曾云游四方参谒善知识。后回安岳狮子山建道林寺,弘法四十年,形成四川禅宗。

明正统十一年(1446)圆寂于北京,明英宗特地下诏礼部护送灵柩回蜀,建石塔安葬于木门寺。为防风雨,明英宗又敕建一石亭覆盖舍利塔,这“介”字亭为全石雕仿木结构,仅两扇门用木料制作,木门寺由此得名。

再绕到建筑的后面,可以清楚看到单檐四角攒尖式亭盖,飞檐挑角,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顶雕刻待放的莲蕾,象征佛家的圣洁。这种集殿、亭、塔三种建筑式样于一体,殿中有亭,亭中有塔,层层保护的结构果然很特别,据说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塔坡,佛的微笑

沿着石头阶梯来到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塔坡大佛寺。由于不对外开放,这里没有任何游客,十分清静。来之前网上的资料说,塔坡拥有安岳石刻最美的宋代造像,到底如何呢?

塔坡的文保员不太好说话,并不答应我们入内参观的请求,只好透过门栏往内窥探。

当眼睛慢慢适应了黑暗的光线之后,主尊毗卢遮那佛的面容逐渐清晰起来。低眉慈目,面容安详,原本作为神明存在的佛显示出人性的光辉。

这座寺院依岩壁而建,此殿供为华严三圣。对应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主尊正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从不同角度看过去,造像流畅的线条中透着温婉,眉眼与鼻梁间尽显悲悯。

佛的面容塑造俗称“开脸”,是一尊雕塑成败的关键。这两尊造像的面容栩栩如生,代表宋代石刻的最高水平。

佛体察众生的俯首下视,苦难的众生获得短暂的心理安慰,这就是佛像存在的最大现实意义吧。虽是受供奉的神,却像世俗的人,亲切温暖。即使时光流转,放到今日来看,依旧闪烁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四川安岳,神隐之地9
塔坡大佛寺华严三圣

半边寺的拈花佛

抵达半边寺需要穿过一片柠檬果园,四月,柠檬花挂满枝头,沿着乡间小路来到一座不大的山寺,龛窟赫然出现一尊侧身大佛。

上一篇: 天地可量
下一篇: 全球最美沙漠酒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