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说好的“长大成人”呢?
作者: 崔力文“最近,真的有点透支了。”
“怎么说?”
“天天熬到晚上十点,领导不走我们也没法走,但许多时候总感觉在做无用功,也不知道疯狂加班有什么用,身体真的有点扛不住了。”
“没办法,整个行业都在极度内卷。”
张文(化名),身为某新势力造车市场营销部的一员,强度颇高的工作节奏,令其深深感受到了心力憔悴。开篇的一段对话,则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他与我的交谈中。
类似的吐槽或者抱怨,在这半年可以说屡见不鲜。当然,言语背后,无不深刻反映出今天文章主角的处境。
新势力造车,作为电动化浪潮席卷中国车市所催生出的时代产物,历经不断的洗牌、迭代与发展,本以为会在2024年迎来彻彻底底的蜕变。然而,就目前各自的现状来看,好似只能用“不及预期”来形容。说好的“长大成人”,依旧遥遥无期。
相反,大多数品牌在整个大盘惨烈的厮杀之下,纷纷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痛点,甚至不乏被虐得惨叫连连者。此刻,它们俨然又走到了关乎生死的十字路口。
销量永远是最佳“度量衡”
5月21日,小鹏发布了一季度财报。
仔细研究这份令人稍感“意外”的成绩单,虽然整体走势并不算好,但在一些关键数据上,譬如毛利率上,却出现了利好信号。
在之后的电话会议上,何小鹏更是火力全开,试图用提前剧透,来为这家新势力造车提振低迷的信心。
可在我眼中,他的一句话存在着争议。他说:“小鹏的战略将不会像以前一样仅仅着眼于销量增长,更追求在这么卷的市场中,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使我们的长板更长且没有短板,把小鹏打造成多边形战士。”
乍一看,他说的没什么问题,也变得愈发理性。但我们必须知晓的是,何小鹏之所以说出上述观点,最底层的掣肘不还是因为上半年小鹏在销量层面的遇阻?

除了定位纯电高端MPV的X9之外,小鹏的产品矩阵没有其他有生力量加入,其他几款主销产品所处价格区间的竞争太过严酷,都是其陷入泥潭的推手。
由此将视角放大,对所有新势力造车而言,无论接受与否,眼下销量仍然是外界评判其活得如何的最直观的“度量衡”——销量好,证明势头正盛;销量差,证明问题重重。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每逢专访,但凡听到各家新势力高管,讲出什么“我们不追求绝对销量”的观点,都应该瞬间听懂该品牌真正想要隐藏的顽疾在哪儿。
顺势,反观上半年的终端成绩单,明晃晃的数字不会说谎,根据相关统计,各个梯队已经划分得十分清晰。
首先,最耀眼的肯定是鸿蒙智行与理想之间的“神仙”打架。依托增程与纯电,背靠足够庞大的用户群,加之产品与品牌本身的实力与光环足够耀眼,都成了二者能够从整个大盘脱颖而出,将其他新势力造车远远甩在身后的关键。
紧接着,则是以极氪、蔚来、零跑、深蓝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前两家在高端纯电市场已经无疑牢牢站稳了脚跟,即便付出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最终结果还是令其欣慰的。后两家则主要深耕20万元以下的板块,并且凭借纯电+增程两条腿走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至于第三梯队,哪吒、小鹏位列其中。虽然二者的主攻方向各不相同,但颇为类似的是,它们都遇到了高层人事大洗牌等较为棘手的麻烦。好在,经过持续不断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第四梯队,则是岚图等剩余选手。只不过,其中的小米完全不需要担心,毕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它,很快便会冲向更高的位置。
相比之下,即使已经能够看到三位“国家队”成员的改变,可想要在充满荆棘的丛林中抢肉吃,依旧十分地危险。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笔者依然还是抱持此前多次抛出的那个结论:“任何一家新势力造车,单月稳态交付1万辆就是及格线,单月稳态交付2万辆则为枯荣线。”
上半年,各家车企是否达标,欢迎对号入座。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参照之前各家新势力造车给出野心勃勃的全年目标,赛程过半完成率可以说都非常尴尬。反观整个大盘,新能源车无论累计销量还是渗透率,明明都在实现更大的绽放。
这俨然也在印证,随着传统车企尤其是如比亚迪般的巨头开始全力收割,新势力造车固守的阵地正在遭受着波及。
加之价格战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在综合成本与体系效率的抗衡中,今天文章的主角同样没有太大的优势。
反正,想要追求更高的销量,绝没有什么轻松可言,而为了留在赛道上,又不得不拼尽全力去争取。
牌桌上留不下那么多人
“因为一些不可抗力,我又离职了,从上一家的爱驰,到现在的高合,不知道为什么职业选择能这么差,不是说新势力造车都踩在风口上吗?”

1月,李旭(化名)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了上述一段语音。对他的遭遇,我只能深表遗憾,劝他重新振作起来。令人未曾料到的是,就在李旭离开后不久,高合突然爆雷、轰然倒塌。面对如此局面,又不禁为他当时的选择感到一丝庆幸。
之后的剧情,则已被外界熟知。
即便在这家新势力造车的官方层面,包括“掌舵者”丁磊,都曾向外界传递试图起死回生的信心,表示正在想尽办法进行自救,但结合整个大盘的残酷至极的现状,以及该公司所存在的顽疾,只能说希望愈发渺茫。
由此不禁想起2023年的威马、爱驰,2024年步了他们后尘的高合,再次成为大家口中调侃的“失败者联盟”中的一员。
当然,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家新势力造车为何入场,背后的原因本就特别复杂。看似需求繁多,实则暗潮涌动的中国车市,根本容不下目的不纯、眼高手低的投机者。而经历了上半年的洗礼,很负责任地说:“高合的失败,绝不会是个例。”
至于下一家离开牌桌的新势力造车又会是谁?相信沉默不语的时间,很快便会给出确切的答案。
而之所以敢做出上述判断,还是因为新能源车领域所蕴含的红利虽然还在越变越大,但真正能够从中受益、填饱肚子、赚得盆满钵满的主机厂,实际上就那么几家。大多弱势品牌始终只能无可奈何地扮演着“陪跑者”的角色。而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潜在消费者的认知变得渐渐成熟与固化,每一个价位区间能够进入消费者视野的明星产品就那么几款。与之对应的是,很多新入局的选手甚至连他们的备选清单都无法入选。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愈发坚定地认为中国车市将会变得赢者通吃。如此趋势,对本就风险抵御能力不强的很多新势力造车来说,更像是晴天霹雳。

那么,新的疑问再次产生:想要一直留在牌桌上,究竟需要做些什么?
我的看法是,必须保持时刻的清醒自知。无论技术落地层面、产品规划层面,还是品牌营销层面和用户服务层面,甚至创始人本身的输出,新势力造车的容错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很多时候都讲究精准一击。
可是在上半年,整个行业的离谱操作仍然不断。
譬如,在宣传智驾智舱时总是货不对版;譬如,在推出新车时总是过分自信;譬如,在叙述故事时总是“爹味”十足;譬如,在与车主沟通时总是高高在上;再譬如,老板走向台前时总像是完成任务……
总之,在这苦斗的上半年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令效果大打折扣,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势力造车的“稚嫩”。
稍感庆幸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部分“领跑者”,从蹒跚学步过渡到了小步快跑,进入到了所谓的正向循环之中。
相信随着它们持续不断的努力与输出,终有一天会挺起胸膛,为中国车市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