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宜洗“燥”谈到“上火”,我们究竟在怕什么?
作者: 游星“上火”是我们最熟悉的中医术语之一,但凡出现眼部红肿、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牙齿疼痛等症状,大多数人便会自然而然将它们与“上火”联系起来。然而,这个我们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概念却很难在现代医学里找到明确对应的病理名称和理化指标。那么,“上火”这个概念真的是国人特有吗?“上火”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医和西医里有哪些理论能够加以解读?要远离上火,抚平秋燥,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
典籍里的“上火”之辨
“上火”是中医里特有的名词,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中医术语之一。我们通常将临床上常见的病位在头面部且具有内热亢盛之象的一类病症俗称为“上火”,主要表现为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咽喉干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症状。
尽管我们在生活中使用“上火”一词已经习以为常,很难引起误解,但在医学领域,“上火”却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没有清晰明确的病理定义,也没有能够精确对应的病名和生理检查指标。这就意味着,我们很难跟一个不了解中医语境的人说清楚“上火”的内涵是什么,也很难从西医中找到完全匹配的解释,以至于某些时候“上火”被认为是中医特有的病症,甚至被误解为经验主义之下形成的“伪”概念。然而,我们却又时常切身受到种种上火症状的困扰,这些症状无法在一板一眼的西医里寻找到合适的解答。
那么,“上火”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去追溯这一概念在中医典籍中的源流。按照中医的阴阳学说,健康的人体应当处于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时,疾病便从人体内部生发而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中已经出现了“火”的概念。所谓病机十九条,即是古代医学总结的十九条致病机理,其中涉及“火”的就占了五条,分别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浮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可见“火”这种看上去有些虚无缥缈的属性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便已被纳入中医病理学的范畴。

《黄帝内经》还辨析了壮火、少火、君火、相火的不同。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所著《内经·阴阳类》中指出:“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能够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因此也被称为“命门之火”,是阳的象征。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格致余论》提到“阳有余便是火”,当这种阳超过一定限度,“火虽不为病,但病从气来”,便有可能遭受外部的侵袭,导致一系列与内热有关的病症发作。
到了宋元时期,“火”的内涵又有了新发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是“火热论”的代表人物,提出“六气皆能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五志化火”等著名论断。同为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则认为“五志之动,各有火起”,五志即为中医五行学说的“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刘宗厚在此基础上指出:“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有君火,自焚则死矣。”可见,在中医理论中,不同脏腑对应的“火”各有差异。
明代《本草蒙筌》中大黄条目下有关于“上火疮”的记载,而“上火”第一次明确作为医学术语被提出,则要等到清代李冠仙在《知医必读》中论述头疼头晕的病理机制:“若其人并无所制,而善于动怒,性不平和,愈怒愈甚,以致肝气肆横,胀痛交作,不时上火”。至于对上火症候的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若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火为要”,若“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与《黄帝内经》里所说“热者寒之”“火郁发之”不谋而合。
在中医理论中,上火根据性质有虚实之分:实火多由于外感六淫之邪引起,根据刘完素“六气皆能化火”的说法,“风、寒、暑、湿、燥、火”作为外感“六淫”侵袭人体,可能会导致上火,这种情况往往症状重、来势猛,突然暴发;虚火多由于饮食不节以及劳累过度等引起,症状轻、来势缓,持续时间长且反复。此外,也可以依据部位的不同划分为上焦火、中焦火和下焦火,有学者以中医理论里的三焦气化失常来解释上火的病因,三焦被中医认为是生理之火和全身行气的通道:上焦肺气不宣、心气不收;中焦肝气不舒、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下焦肾气不藏、元气虚越。三焦之火作用于不同的脏腑部位,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心火、胃火、肺火、肝火、肾火,等等。
总的来说,中医理论中所称的“上火”,一方面指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气血阴阳失衡,也可称为“内热”或“热气”;另一方面,是民间对身体出现较为轻微的异常热象的俗称,是一种全身不适的复杂热证表现,类似于临床上的亚健康状态,而非明确的疾病。

用现代医学解读古老概念
现代医学的标志之一就是接受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即“遵循证据的医学”。中医学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辨证,逐渐融入到循证医学的趋势之中。对于“上火”这一概念古老概念用现代医学加以翻译,对于我们寻找行之有效的降火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对上火的临床表现与诱因进行探索,学者们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200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回顾性问卷调查显示,758名参与者中有91%都有过上火的经历,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是主要诱因,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上火,尤其是老年女性,上火的持续时间也较长,说明上火的症状与年龄、性别差异相关。2012年,汕头大学医学院通过对1051例在校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发现经常熬夜、嗜食辛辣食物、压力大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上火,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口腔溃疡和烦躁失眠。2015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杭州的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对照实验,指出饮食结构、饮水量、体育锻炼、心理压力、睡眠情况、忙碌程度都会影响上火的发生。

通过引入生物病理和细胞学研究,医学界正在积极探索不同的上火症状的成因。总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上火所表现出来的诸如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等症状,与现代医学炎症急性反应期所呈现出来的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功能失调相类似。从机理上看,上火与情志应激以及内分泌和代谢波动密切相关,上火时体内的多种炎症因子都处于活跃状态。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者对“上火”的内涵进行了文献梳理,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实火”的生物学机制在于炎症、神经内分泌网络和能量代谢失衡。而“虚火”又称阴虚上火,在临床上以口腔炎性反应反复发作为主要标志,其生物学基础体现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功能紊乱。浙江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研究所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通过设置大鼠阴虚模型,揭示了阴虚上火可能是一种机体对天然免疫和自身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处于细胞免疫紊乱状态下发生的组织损伤,此时机体参与炎性反应防御反应的血管抗炎因子与凝血活性物质均处于低水平状态。
不同的上火症状有不同的病理成因,基本都围绕能量与免疫展开。中医古典理论认为,上火的病因可以概括为六淫侵袭、七情妄动、饮食不当、劳逸失度,等等,而现代医学则为此找到了生物学层面的支撑。
具体而言,上火的重要病因之一是炎症反应。
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生存机制。炎症发生时机体会出现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协同失调,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局部表现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快等症状。此外,机体若是处在应激反应中也会产生与上火相类似的表现。应激反应是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缺氧、饥饿、受创)时,下丘脑会发出指令促使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猛增,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在应激状态下,机体需要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来调节内环境稳定,其外在表现与上火一致。除前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上火的症状与能量代谢紊乱及黏膜免疫失调相关。肠道菌群参与机体内部的能量产生、转化、储存与利用,肠道的微生态失衡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而肠黏膜免疫功能下降则会使肠道处于炎症状态。
抚平秋燥:我们如何“降火气”
对“上火”这一概念有所了解之后,我们最关心的是应当如何行之有效地“降火”,尤其是在天干物燥的秋冬时节,“上火”简直是如影随形的大敌。中医主张“热自外受,火自内生”。常言道:“心静自然凉。”但降火气也并非是简简单单多喝点凉茶就能解决的问题。既然已经知道了上火的表现与成因,那么根据症状和病因有的放矢,才能更加精准有效地预防与治疗上火。
首先,上火主要的症状之一是眼睛红肿。造成眼睛红肿的成因主要是过敏和食物造成的人体炎症反应。若是过敏造成的眼睛红肿,也可以区分是季节性过敏(如花粉症)和食物过敏,远离过敏原或者服用抗过敏药物对缓解症状很有效果,多喝凉茶则收效甚微。而食用红肉、加工类肉制品、烘焙食品、油炸食品、高糖食物、含糖饮料等容易造成人体的炎症反应。这是由于这些食物里的脂肪和钠含量都很高,尤其是炒制类的食物在制作过程中自由水与结合水丢失,氢键被破坏,摄入之后自由水与结合水与体内的水分子形成氢键恢复结构,释放大量能量;同时,口腔黏膜表面的钠泵(一种镶嵌在细胞膜中的大分子蛋白)活性增大,能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吃完烧烤和炒货之后往往觉得口干舌燥。此外,牛乳也是“食源性”上火的主要诱因之一。牛乳与人乳的营养成分存在很大差异,人体内酶在消化牛乳时可能会过度产热,导致上火。


其二,上火往往会伴有出鼻血的症状。这可能是因为摄入太多含有抗凝效果的食物。比如含有水杨酸和水杨酸盐的酒类、含有姜黄色素的辛辣食物、含有可可碱的巧克力以及含有Omega的三文鱼和鱼油等。同时,鼻腔附近的毛细血管密集易破,在秋冬季节可以在鼻腔内部涂抹一些凡士林进行预防。
其三,上火可能会导致口唇起泡、牙疼和咽喉疼痛。口唇起泡主要是因为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感染,据统计,全世界有67%以上的人群感染这种病毒,且这种病毒无法被人体消灭,只能通过免疫力来抑制。当压力、失眠、情绪剧烈波动等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就会复发。所幸这种病毒的危害程度不大,只要好好休息、补充营养、调节心态,通常一到两周内可以实现自愈。至于牙疼和咽喉疼痛,需要考虑物理性损伤、化合物刺激以及生物性失衡多种原因,若是吃完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导致口腔酸碱度和菌体平衡被打破,可以坚持用盐水漱口,尽快恢复口腔内部菌体平衡。
最后,上火也可能会导致泌尿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尿液发黄。一方面,可能是高盐、高糖、高蛋白饮食造成的缺水,可以通过补水来缓解;另一方面,可能是过度摄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A造成的补品反应,比如人参、桂枝等药材都可能造成尿液变黄,可以根据情况调整相应补品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