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能力培育与经济韧性

作者: 惠献波

[摘要]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分析创新能力培育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增强经济韧性,这一结论在经过安慰剂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这一政策效应在行政级别高、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及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中表现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创新能力培育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应,探寻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经济韧性;多期DID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先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等多次外部冲击,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持续冲击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仍能够抵御数次的强烈冲击,保持稳步发展,强大韧性无疑是从容应对外部多变环境的重要原因。经济韧性为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空间,使中国更有底气应对外部冲击。因此,如何增强抵御风险、驾驭危机的系统性能力,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更是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点。城市作为创新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区域,城市创新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能力。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其中,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尤为引发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中国创新驱动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系统工程。为探索差异化的城市创新发展路径,2008年深圳获批成为中国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已实施15年,试点城市陆续增加,截至2023年,已有103个城市,遍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然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否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如果该效应得以验证,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回答上述问题对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既有文献从创新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3个角度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效果展开了分析。首先,创新效应方面,李政等[1]认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且政策效果呈现非对称倒“V”形态势[2]。其次,生态效应方面,现有文献分别从城市碳排放绩效[3]、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4]、城市绿色创新[5]等方面肯定了试点政策对于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学者们认为,与非试点城市相比,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全面激发地区创新活力、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6]。最后,经济效应方面,陈晨等[7]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区域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而提升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时效性,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聂飞等[8]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回路效应”显著提升了中国FDI(外国直接投资)质量,且“回路效应”对中国FDI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一年之后显现并持续存在。

已有关于经济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韧性的测度与影响因素两方面。首先,经济韧性测度方面,学者们认为,韧性是指系统或个体在遭遇外部冲击时,能够重新回到原有状态的能力[9],是系统抵抗市场、竞争与环境等冲击扰动的能力[10]。其次,经济韧性影响方面。现有文献从宏观层面出发,探究了产业结构状况[11]、产业政策[12]、经济集聚[13]与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从制造业[14]、海洋业[15]、金融业[16]等视角,对特定产业与经济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城市经济韧性、国家创新城市建设两大主题展开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但相关研究仍存在如下拓展空间:一是关于国家创新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作用仍未引起重视,相关领域研究仍有留白。二是仅有部分文献关注创新能力在增强城市经济韧性中的重要性,鲜有学者将国家创新城市建设、创新能力培育与经济韧性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基于创新能力培育视角,探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为:第一,以创新能力培育为视角,实证探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因果关系,丰富并深化现有文献。第二,选取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的政策效应及其影响机理,同时使用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以有效避免内生性问题,提高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效应评估的精度。第三,基于增强经济韧性的现实需求,分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效应的异质性,为各地区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经验证据。

二、 理论分析

1.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经济韧性

(1)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人才集聚增加城市经济韧性。第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了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流动性和交互性,为知识的获取、共享和整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传播成本、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使区域产业内部的知识存量不断增加,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积累性和互补性为知识溢出创造了条件,行业间知识溢出能够激励整个产业知识创新,从而诱发“突破性创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因地理邻近性,科技人才能够快速获得信息,近距离沟通交流,有助于快速构建“知识池”,为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智力储备。

(2)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提高创新成果质量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关键之处在于充分吸收创新研究成果,破除系统中因外部冲击而形成的中长期固化效应。创新成果集聚隐含大量识别、转化、开发机会,有助于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进而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2.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能力培育与经济韧性

(1)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创新能力培育。第一,技术效应。一方面,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着力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城市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因此,试点城市会围绕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创新培育环境,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创新型城市是以知识、人力资本及文化体制为核心创新驱动要素并通过创新驱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相较于非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潜能。

第二,集聚效应。一方面,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试点城市会广泛与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主体展开交流与合作,为创新要素集聚营造了良好环境,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能够加深区域间研发合作,多维度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和能力。另一方面,在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试点城市会利用地域特色、区位优势,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经济集聚度,从而倒逼创业者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最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2)创新能力培育与经济韧性。首先,城市创新力培育能够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增强经济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第一,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的运作模式,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降低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从而增强城市经济的抵御能力。第二,创新能力培育能够加速推动分工的专业化,使管理能力更加严密,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终促进城市经济提质增效。第三,城市创新能力培育能够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将优质资源配置到高效率的企业,积蓄经济新动能,推动城市经济韧性持续上升。

其次,城市创新力培育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多元化和高级化。创新力培育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比如,某项技术的突破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能够通过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从而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

最后,城市创新能力能够强化人力资本的积累,继而强化城市经济韧性。第一,城市创新能力培育有助于提高产业识别与外部性溢出效率,为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当城市遭遇外部剧烈冲击时,释放出的劳动力资源能够精确找到合适企业,极大地缓解了劳动力需求波动[17]。第二,高素质劳动力往往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与购买能力,在遭遇金融危机、疫情、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时,有助于通过释放内部消费活力减轻面临的冲击。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创新能力培育对增强经济韧性产生间接性影响。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设定

2008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在深圳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1。2010年中央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批准大连、青岛、厦门等16个城市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名单2,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2016年,《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正式出台,将前期批准的创新型城市(区)进行整合,推出61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名单3。2018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明确支持吉林市等17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4,此后,试点城市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已有103个城市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名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分期设立的,基于此,本文选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实证模型如下:

[CRit=β0+β1Inno_Policyit+β2controlit+CityFE+YearFE+εit] (1)

其中,[CRit]表示城市i在第t时期经济韧性水平,[Inno_Policy]表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虚拟变量。[controlit]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规模等系列控制变量;[CityFE]、[YearFE]分别表示城市固定效应及年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系数[β1]表示经济韧性水平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冲击前后的平均差异。

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韧性指数([CR])

借鉴郭爱君等[18]、卢现祥等[19]的做法,本文选择抵御能力、止损能力、恢复能力3个二级及6个三级指标体系来测度经济韧性水平(表1)5。

表1  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测度 指标属性 城市经济韧性 抵御能力 经济多样性 第三产业占比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 + 抗风险能力 城市GDP增长率 + 失业人数占比 – 止损能力 经济活力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存款 + Ln(固定资产投资) + 市场消费潜力 Ln(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 + Ln(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恢复能力 企业发展能力 Ln(企业利润总额) + Ln(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 + 创新能力 科研人数占比 + 科学技术公共财政支出占比 + ]

(2)核心解释变量:国家创新城市建设([Inno_Policy])

本文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如果城市i在年份t属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则[ Inno_Policy=1],否则[Inno_Policy=0。]

(3)中介变量:创新力培育(Ti)

本文基于创新绩效视角,选用DEA方法测算城市创新力培育水平(Ti),其中,投入变量为研发人员当量和科研经费存量,产出变量用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

(4)控制变量

考虑到城市基本特征可能对经济韧性产生影响,为缓解遗漏变量引致的内生性问题,根据已有文献,本文还控制了以下变量:产业结构(Ind),[Ind=i=13φii],其中,[φi]表示第i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0];金融发展规模(Finance),用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两者之和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Open),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干预(Gov),用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Gap),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来衡量;城市化水平(Urban),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