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结构视角的城市经济韧性动力机制研究

作者: 周旺 毛琦梁

职业结构视角的城市经济韧性动力机制研究0

[摘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上,探究其动力机制对提高城市经济韧性进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任务的方法构建任务连通度指数来刻画地区在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依赖度方面的职业结构特征,并探索其对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任务连通度对经济复苏前和复苏中以及状态转变的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职业结构是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高任务连通度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低任务连通度却对城市经济韧性不显著,这意味着具有复杂型任务属性的职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而具有标准型任务属性的职业结构不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具有不同任务属性的职业结构是影响城市间经济韧性差异的重要诱因。基于以上结论,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以提高经济韧性,应对城市未来发展。

[关键词]职业结构;任务属性;任务连通度;城市经济韧性

一、 引言

中国区域间呈现显著的多样化不均衡发展路径。改革开放之后,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的倾斜政策迅速崛起,逐渐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与此同时,南方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前进,尤其东南沿海一带发展活力得到迅速提升,与北方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国城镇化也在改革开放之后加速推进。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入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加速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方集聚,而东北、西北以及其他一些中小城市人口流失严重,出现“城市收缩”现象。时至今日,一方面,中西部与东北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塌陷、资源型城市转型乏力的困局;另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却在信息化、自动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下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充满活力的创业氛围,走上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因此,什么样的地区更具有经济发展的韧性值得深入思考。

韧性作为一种分析性概念被引入经济地理学领域,用于解释不同经济主体在遭受冲击的影响下抵御冲击并恢复能力的差异[1]。尽管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或城市经济韧性的概念争论了一段时间,但对其定义仍没有达成共识。在工程领域,韧性是指区域或城市系统在受到不稳定冲击时恢复到平衡路径的能力[2]。在生态学领域,韧性被定义为区域或城市系统在保持现有结构的同时,通过移动到新的稳态平衡来应对冲击的能力[3]。相反,经济地理学领域学者提出了一种演化方法,将韧性与地方经济系统通过短期适应和长期发展新的增长路径吸收外部冲击的能力联系起来[4]。基于演化韧性,主要考虑到重大的社会挑战和危机引发的激进系统重构的可能性,转型韧性的概念被提出[5]。专注于结构变化和长期经济复苏,韧性的均衡概念被放弃,而是将冲击与地区发展新增长路径能力的决定因素联系起来[6]。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区域或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从政府政策、技能禀赋及其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7-8]。但是,区域或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与产业结构有重要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中产业结构变迁差异成为造成南北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9]。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被认为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由此也导致经济增速相对落后于南方[10]。单方面来看,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的重化工业价值链的北方经济缺乏韧性,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且难以恢复[11]。在国外,最具韧性的地区具有非常多样化的产业结构[8]。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多样化韧性就越强,经济多样化的地区在社会经济方面比经济基础狭窄的地方更具韧性[12]。而且,经济活动的多样性降低了风险的集中度,增强了对经济冲击的抵御能力[13]。总之,城市经济韧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多样化工业基础的结果[14],由于某些类型的多元化制造业更具韧性,从而塑造了当地经济的命运[15]。

已有研究对区域或城市经济韧性差异的由来也从产业结构角度给出了很多答案。韧性作为区域固有属性蕴含在区域演化的过程中,是区域历史遗产和外界环境影响而不断自我强化表现出的历史路径依赖。这种历史路径依赖包括长期演化形成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组织等[6]。产业多样性、专业化、模块化以及相关性等产业结构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韧性的主要原因[16]。其中,产业结构多样化被视为重要因素[17]。一方面,多样化具有自动稳定器特征,可以减轻特定部门遭受冲击的风险,帮助区域实现快速的自我修复[18]。另一方面,依据Jacobs外部性理论,多样化所缔结的“经济关联”和“知识关联”是促进部门间技术溢出的重要原因,而由技术溢出所引发的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路径的更新和资源重组都至关重要[19]。更具创新性的经济体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不仅能够经受住更加波动的负面影响,还能更快地作出适应性调整,表现出更强的经济韧性[20]。Frenken等[21]进一步将多样化分解为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他认为只有相关多样化才会增强知识溢出并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起到促进作用。相反,由于行业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差异和认知距离,无关多样化不会如相关多样化一样推动技术溢出。因此,无关多样化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很可能只局限于避免特定行业的冲击[22]。

总结而言,已有研究均认同地区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对研究区域或城市经济韧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还有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考察地区经济韧性是基于产业或行业等相对宏观的视角,缺乏基于产业内部构成职业更加微观的任务视角。职业代表的是劳动力从事的经济活动,反映了他们拥有的能力和知识,且产业内的职业可以是相关的也可以是非相关的,这取决于他们需要的技能。因此,职业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从行业内部的多样化角度来理解城市的知识和能力,对相关性的看法与产业也有所不同,对其量化也能够更直接和准确地捕捉到城市能力和知识的本质[23]。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职业的任务在空间上被重新分配,在不同任务特征的作用下城市呈现不同的发展结果,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经济韧性。常规化任务(如重复性和自动化的任务)增加了空间工资在城市地区中的不平等[24]。这是因为在成本较高的地点的新产业主要受益于知识溢出,而更成熟的产业则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方,进而生产流程变得更加标准化[25]。

因此,本文从地区职业结构及其任务属性的视角出发,并基于构成职业的细分任务更加深入地考察城市经济韧性,以期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原因解释做出边际上的贡献。本文采用基于任务的方法记录和解释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韧性。基于任务方法的主要好处是可以分析城市间的经济韧性差异是如何由工作任务和集聚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理解这一机制对于解释为什么一些城市表现良好而另一些城市却在衰落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更加微观的职业及其构成任务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探究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职业结构原因;二是对职业结构及其任务属性特征,基于复杂型任务空间集聚生产和标准型任务跨地区生产的特点研究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三是不同于用GDP或就业变化的指标来测度城市经济韧性[4],本文使用人口规模变化指标来测度城市经济韧性。

二、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随着生产范式垂直一体化的解体,各个生产环节在不同地区集聚或跨地区进行基于功能的分工生产,地区之间再基于任务进行分工。但是,跨地区的任务分工取决于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权衡。跨地区的任务分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进行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但远距离提高协调成本,进而降低了与其他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带来的集聚效益。一方面,在不同地点执行不同任务在生产特定产品方面具有成本优势。分工的深化会在生产成本方面产生优势,即每项任务都可以由效率最高的工人、公司和最佳地点来完成。另一方面,任务之间的协调成本会随着跨地区分工的深化而提高,但任务空间集聚可以节约协调成本。在一个地点执行多样化任务即任务集聚可以节省运输、通信和其他协调成本,还可以享受由复杂、多样与关联性任务集聚带来的效益。除了货物和服务的实物分配,生产还需要协调、咨询和规划,空间邻近会更容易促进这类任务的完成。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隐性知识更容易通过“面对面”进行传递。“面对面”接触还有助于解决激励问题,促进学习和人力资本外部性[26]。因此,地区间基于任务进行分工取决于这些经济力量。

生产活动是大量任务组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些任务被分配给在特定地点为特定企业工作的劳动力。任务不是被孤立地执行,而是集合在经济活动的职业中。作为职业结构的重要构成以及支撑,职业的不同任务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而影响了城市的经济韧性。进一步来讲,基于协调成本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权衡对任务进行地区间分工,是与任务属性差异表征的职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任务属性差异表现为任务在空间上集聚的依赖性程度,体现了任务分离出去的可能性,这对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假设1:城市经济韧性受其职业结构的影响。

地区的职业结构任务属性决定了不同的集聚优势和成本优势之间的空间权衡,进而影响了地区间经济韧性的差异。不同的职业体现出差异性的任务属性,决定了地区在任务分工网络中的比较优势,由此形成不同性质的集聚经济,并因此影响地区未来的就业增长路径[27]。总体来看,任务可以划分为标准型任务和复杂型任务两种类型。标准型任务对地区资源的要求较为单一,被细化并固定到生产线的各个环节,很少需要劳动力之间的信息交互,主要需要能够从事重复性的、标准化任务的廉价劳动力,较少与其他任务关联集聚。而复杂型任务倾向于与其他任务关联集聚,需要地区拥有多样化、相关联的技能人才来完成,需要人才发挥灵活性与创造性,要求人们能够“面对面”地快速交流,从而产生更强的地理集聚特征。

标准型任务因其单一性和关联性较少的特点,在成本优势的作用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发生区位转移,从而导致职业结构以此类任务属性为主的地区容易失去比较优势。随着这些任务迁移到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而使原来的地区失去经济韧性,表现为就业减少、人口流失等。然而,复杂型任务却不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区位转移,进而可能在集聚优势的作用下促进就业增长与人口规模增大,经济韧性不断增强。技术变革不断推进集聚优势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权衡变化,影响着城市的集聚生产,致使一些具有隐性、不可编码等属性的复杂型任务更加倾向于集聚到一起进行生产,且不易分离,从而导致具有此类任务属性的地方在复杂、多样与关联性任务集聚的作用下,吸引更多的劳动要素流入,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经济韧性得到加强。Michaels等[28]的经验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其越来越强调人际互动的重要作用。事实也表明,被视为“最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复杂、多样与关联的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对区域人口集聚与就业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3]。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相较于标准型任务属性,具有复杂型任务属性的职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

三、 研究设计与特征事实

1. 研究设计

(1)职业结构、任务属性与任务连通度

一个城市由大量从业人员组成,这些从业人员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职业,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执行各种任务(表1)。不同任务的属性差别较大,有些复杂型任务需要关联其他任务来执行,这类任务倾向于在地理上集聚,而有些标准型任务因其标准化生产特性,较少需要与其他任务发生关联,可以分散布局。一项职业可以视为由41个任务所构成,但每个任务在不同职业上的重要性差异较大。有的职业复杂型任务在其中较为重要;有的职业标准型任务在其中较为重要;有的职业介于两者之间。因此,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性在本质上是内含任务的属性差异。由此,一个地区的职业结构特征事实上是任务属性的体现,地区间职业结构的差异是任务属性差异的体现。不同的职业因其任务属性差异而导致空间集聚依赖性的不同。究其原因,任务属性引发的不同任务之间的空间关系成为关键。

为了评价不同任务空间集聚的需要或者依赖性,本文参考Kok等[27]的方法构建任务连通度指标。每一项职业由相同的41个任务构成,任务评分依据职业不同在1(根本不重要)到5(极其重要)之间给出1。计算公式如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