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状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 李明贤 聂一哲

[摘要]基于技术溢出理论、梅特卡夫法则和里德法则,从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4个角度出发,探究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作用机理。以银行年度在各地级市网点数量为权重,对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处理,构建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并利用2011—2020年我国298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盈利水平,总体上显著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从非线性角度出发,随着地区金融科技分位数水平的提高,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主要以“竞争效应”为主,呈现出负向影响。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一、 引言

在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简称《规划》)1,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方向、任务和路径,指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4个基本原则,更加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如今,金融科技成为金融变革的重要动力,对金融业态、产品和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了冲击。

根据麦肯锡调查报告2,全球银行业的业绩出现了两极分化,2015年头部银行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为17.9%,尾部银行的ROE为3.2%;到2021年,头部银行的ROE提高到了32.4%,尾部银行的ROE降低到2.5%。麦肯锡将这一现象的原因归于头部银行卓越的运营,而关键性的因素则是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在过去的十年里,科技巨头逐渐介入支付领域,并对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产生了替代效应。调查发现,在美国,接近90%的人正在使用数字支付,30%左右的美国消费者喜欢将“先买后付(BNPL)”的消费金融服务与自身财务管理结合起来,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科技巨头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出兼具灵活性与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并提供便捷、快速的融资服务,迅速地与银行在金融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冲击着银行盈利状况。这一局面也在中国上演,新兴金融科技公司抢占了传统商业银行在存款和贷款市场的市场份额,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加剧银行的价格竞争,进而削弱了银行的业绩表现[1]。同时,考虑到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和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银行的运营和监管成本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被进一步削弱。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竞争格局,金融科技成为银行业新的转型方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聚焦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影响,探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其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

二、 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科技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广泛认可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的定义,即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所带来的金融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六大金融领域。有学者认为金融科技主要是一种去中介化的力量,是旨在与传统金融方式在金融服务交付上展开竞争的新技术[2]。也有学者把金融科技界定为在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下,由新兴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推动的、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新兴金融业态(金融科技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的、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改革的创新活动[3]。总而言之,金融科技是由先进的信息技术驱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并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

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之间关系的探讨。主流观点认为,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产生了“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第一类观点侧重于研究金融科技的竞争效应。在金融科技发展初期(业界一般认为2013年是我国金融科技元年),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在存款市场、信贷市场和支付领域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4]。首先,存款竞争降低了银行的吸储能力,并抬高了其付息成本[5]。另外,存款竞争使得银行越发依赖同业拆借等批发性资金,使得银行资金成本上升[6]。其次,金融科技事实上动摇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前期巨大的金融科技投入也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竞争环境的恶化使得银行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但前期高昂的投入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7]。同时银行对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配套软件的布设也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8]。总而言之,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竞争,从负债端抬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对银行盈利状况产生了消极的“竞争效应”[9-13]。

另一类观点认为,随着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科技将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产生净正向影响[14]。一方面,拥有先进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或被动或主动地传播自身技术和先进经验,对银行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产生了“联系效应”,使得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了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15]。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合关系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财务绩效[16]。银行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借助先进技术精准筛选出优质的贷款客户,提高了盈利水平[17]。另一方面,许多传统银行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立金融科技实验室,并增加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使得新兴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同时创新了业务模式,进而提高了自身盈利水平。金融科技通过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水平,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18]。商业银行进行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从优化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流程创新3个维度促进其中间业务创新,提高自身盈利水平[19]。总而言之,随着商业银行逐渐深化金融科技改革,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为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带来积极影响[20-22]。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呈现出倒“U”形关系,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的特征[23]。

总之,现有文献主要侧重于从竞争效应或者技术溢出效应层面探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较少有文献综合探究两种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整体影响如何?随着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是否会发生改变?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这种影响是否不同?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是否具有异质性?这些问题亟待厘清。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银行总部所在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来衡量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并未考虑到许多银行的网点遍布多个城市和银行网点数量的变化。

基于此,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

一是从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3个方面厘清金融科技影响银行盈利水平的作用机理。并建立计量模型,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整体影响。

二是从非线性的角度探究随着地区金融科技分位数水平的变化,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水平究竟呈现出何种影响。

三是完善金融科技水平衡量指标。将银行每年度在各地级市的网点数量作为权重,计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加权平均值用以衡量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同时对地区经济指标进行同样的加权处理,使得结论更加精细化。

四是将银行划分为四类,探究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异质性影响,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实证结果进行合理解读,提出针对性建议,给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以启迪。

三、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1.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整体影响

金融科技加剧了商业银行外部市场的竞争,进而冲击银行的盈利水平。这种竞争既是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也是银行之间的竞争。首先,金融科技公司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创新,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进而挤压银行的业务空间,最终对银行的盈利水平带来冲击,其次,率先运用金融科技的银行必然对其他银行产生挤出效应。

从存款市场的角度出发,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开发了大量理财产品,与传统银行在存款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财富管理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具有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等特征,满足了客户关于财富管理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开发的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受到用户的青睐,在存款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恶化了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使得银行更加依赖于同业资金,显著地提高了银行整体的资金成本。为应对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一些银行采取了激进的理财产品定价策略,使得存款大量流失[5]。整体来看,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

从贷款市场的角度出发,银行更加青睐于大中型优质企业,而忽视小微企业等尾部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相较于传统金融,金融科技可以更好地收集客户的软信息,而不过分依赖硬信息,对于缺乏抵押品和信息相对不透明的小微企业,金融科技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根据长尾理论,金融科技公司先进的征信技术和风控技术,缓解了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抢夺了许多优质的长尾客户。特别是在消费金融领域,蚂蚁金服开发出的“花呗+借呗”和京东开发出的“白条”,与线上交易平台“淘宝”“京东”实现了金融与消费场景的镶嵌,实质上造成银行贷款客户的分流。对于银行而言,损失的这部分优质客户使得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速放缓,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从中间业务市场的角度出发,基于风险考虑,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且不用占用太多的经济资本,因此发展前景良好的非利息业务成了银行转型的方向。然而,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金融科技的出现动摇了传统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加速了金融脱媒,挤压了银行的中介业务空间,减少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特别是微信、支付宝通过不同的方式转账汇款、扫码支付、支付水电煤费用等,分流了原本属于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总的来说,金融科技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中介地位产生了替代效应,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带来冲击。

从表外业务市场的角度出发,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公司对产业供应链的结构、流程有了长足的了解,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挖掘出供应链某一环节的资金信息和风险状况,根据具体的供应链运营活动和场景,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京东物流,以资金流为担保,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获取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物流信息,并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ABS等融资服务,冲击了银行的应收账款融资、票仓单质押、票据承兑及保理业务,进而给银行盈利水平带来冲击[24]。

2. 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水平的非线性影响

技术溢出理论认为,先进的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拥有先进信息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与银行的业务竞争,将促进银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对外合作的银行提高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促进了自身的技术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在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与银行开展合作对于缺乏金融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是一种补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新的金融业态下,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和里德法则,网络的价值和对应的用户群体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即客户数量的增长对应网络价值幂指数的变化。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言,其金融科技布局在前期产生了巨大的投入成本,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扭亏为盈,但是当金融科技的发展达到一定门槛时,金融科技赋能银行的收益将覆盖其投入成本和竞争带来的损失,使得银行的盈利呈现出正向变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的盈利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因此,金融科技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金融科技的门槛效应会超越竞争效应,最终对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正外部性。

现实中,在最早一批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里,平安银行旗下的金融壹账通2020年亏损了13.54亿元1,兴业银行旗下的兴业数金2019年上半年净亏损1.67亿元2,可见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仍然以竞争效应为主。故本文认为:当下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以竞争效应为主,主要呈现出负向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