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驱动机制及其模式研究
作者: 宋银银
[摘要]我国正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举措,以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为探究创业行为驱动因素,剖析不同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能力需要提出相关假设,解析企业家创业行为驱动机制,并比较分析创业模式驱动机制的异质性特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创业行为受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能力需要驱动机制的作用,其中经济自主需要及价值实现需要的影响最为显著。(2)创业驱动机制的结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创业模式,即当自主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会生成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当归属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会生成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当能力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会生成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政府应实施异质性创业政策,以促进创新创业。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驱动机制;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一、 引言
创业是缓和就业压力、推进创新活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继“双创”战略举措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的规划1,旨在推动创新创业,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伴随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我国国民的创业热情高涨,创业活动处于活跃状态。2020年我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735.4万家,同比增长12.8%,平均每天新增约7.5万家。2019—2020年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报告数据表明,我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8.7%,高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成年人口的创业倾向比例高达17.3%。
随着国民创业倾向意愿的增强,我国的创业活动主体愈加多样,涌现出多元化的创业模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个体的创业驱动机制,解析驱动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因素,并解析异质性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以帮助政府根据创业模式特征制定异质性的创业政策。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初步探讨了创业因素来源[1],也有研究结合创业实践零散地提出了创业模式的类型,但并未深入探讨创业行为的驱动机制与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关于创业因素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内外部环境视角将创业因素分为外部激励、内部激励、独立自主、家庭保障[2]。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曾照英和王重鸣[3]从创业目标角度提出事业成就型和生存需求型创业因素;而颜春晓则聚焦于激励理论,从企业家特质出发,认为创业因素包括保障因素和成就因素[4]。
现有研究对创业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经济等外部直接因素,忽视了内在因素的影响,尤其缺乏对内在需求因素的研究,更未深入研讨上述因素对创业行为的驱动机制。仅初步从创业动机视角将创业模式区分为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创新驱动型[5],但上述分类并未结合创业因素,深入研讨各种创业模式的异质性驱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前人研究,借助自我决定理论,从内在需求视角探寻个体创业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而解析创业驱动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的驱动机制的异质性特征,解析不同创业模式的生成机制,旨在为我国个体的创业行为决策及我国创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2. 创业驱动机制的解析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内部需求的满足能激发稳定的内部动力源,从而驱使行为的产生[6]。由此指出,个体具有自主、归属、能力三类需要,且其需求层次依次升高,成为创业行为的驱动力。鉴于此,本文从三类需要出发探讨创业行为,首先提出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能力需要三类驱动机制,并探寻其驱动机制的构成,进而提出研究假设,解析创业驱动机制。
(1)自主需要驱动机制
自主需要指个体在充分认知自身需要及周围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决定行为活动的需要[7]。鉴于个体面临的环境主要为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故而其自主需要体现为经济自主需要和工作自主需要。
经济自主需要指个体创造财富以降低经济约束,并且期待更多财富的积累以实现财富自由的需求。首先,经济自主会激发个体对财富的占有欲,进而推动其产生创造财富的愿望,从而驱动其产生创业意愿。通常,个体的经济自主诉求越高,越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越可能选择创业来满足这一动机[8]。尤其对于以脱离贫困为首要目标的生存型创业者来说,对经济自主的需求更高,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创造更多的财富[9]。其次,经济自主还意味着财富自由,不仅可实现个体的自主消费动机,而且能满足其旅游、休闲、投资等行为的需要,从而激励个体产生较强烈的创业积极性。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经济自主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工作自主需要指个体在所处组织环境中获取自主权的需要,诸如职业自主规划权、工作决策自主权等。首先,个体对工作自主的追求会推动个体自主规划职业,进而激发个体的创业意愿,诱发其创业倾向[10],从而驱使其实施具有自主导向的创业行为[11]。其次,工作自主需要会驱动个体更注重工作决策的自主,自主探索创业机会,发挥创业潜能。在受雇佣的情况下,个体受上级或同事团队决策的制衡,致使很多工作无法自主决定,以致其决策自由度较低;故而,个体会倾向于摆脱就业的束缚,积极开展具有自我雇佣特点的创业行为,即自主选择并决定工作方式、时间安排、工作节奏等[12]。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工作自主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2)归属需要驱动机制
归属需要指个体期望获得社会网络关系的理解和支持的需求[7],是个体对社会网络支持所带来的安全感及稳定感的追求,主要来源于关系网络与社会认可。
关系网络需要指个体构建人际关系网的需求。个体对关系网络的诉求能够驱动其主动构建人际关系网,进而形成商业信息资源链;并促使个体借助广阔的信息交流边界主动开发嵌入于网络中的商业机会。与就业形成的关系网络相比,创业会推动个体积极扩展社会网络关系,驱动其重视社会网络关系的边界和紧密度。这不仅可以增强个体与团队成员的信任关系,还能促进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接触更多的合作关系网络、客户关系网络、政治关联网络等[13],增强个体与各网络的情感联系,以获得更多创业资源。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关系网络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社会认可需要指个体期望获得社会尊重或认同的需要。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会趋于追求社会认可。通常,当个体具有较高社会尊重和认可诉求,并且对自身创业能力的感知度较高时,会积极识别外部的创业环境,进而积极主动地搜索市场机会[14],组建创业团队。据统计,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比例由65.94%增长到70.3%,且创业倾向比例由19.52%增长到21.30%。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
假设4:社会认可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3)能力需要驱动机制
能力需要指个体在所从事的行为活动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能力价值,从而获得成就的需要[8],主要包括能力提升需要和价值实现需要。
能力提升需要指个体挑战自我并提升自我能力的需要。首先,能力提升需要会激发个体产生挑战自我的心理,从而提升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驱动其产生创业意愿[15]。创业的内在目标即为挑战自我[11],这种目标的设定会诱发个体产生活跃的思维,并发挥其创造能力,从而积极开发新产品或开辟新市场。其次,能力提升需要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发挥潜在的创业技能,伴随创业过程的发展,创业者的能力会不断提升[16]。尤其是在创业之初,由于创业资源匮乏、创业团队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创业者不仅扮演着管理者角色,可能还需担任技术员、业务员等执行层面的工作。故而,创业者能够在创业实践中提高其创业胜任力,诸如心理胜任力、认知胜任力、职能胜任力、社会胜任力等[17]。由此,本文提出假设5。
假设5:能力提升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价值实现需要指个体实现自我和获得成就感的需求。首先,价值实现需要能够诱发个体为证明自己而产生创业热情和毅力,同时提升对创业机会及创业技能的感知。价值实现需要越强烈的个体感知商机的敏锐性也越强,并会依靠先前的行业经验更有效地识别开发机会[18],整合创业所需资源,以便更迅速地开展创业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其次,价值实现需要较高的个体,其成就需求较为明显,同时具有较高的创业自信和风险承担能力,更倾向于从事具有先动性、冒险性、创新性的创业行为。由此提出假设6。
假设6:价值实现需要越强的个体越有可能创业。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创业驱动机制由自主需要驱动机制、归属需要驱动机制、能力需要驱动机制共同构成。其中,自主需要驱动机制反映企业家受经济及工作的影响而实施自主创业行为,是个体保障生活的基础需要;归属需要驱动机制反映企业家受社会价值的影响而采取创业行为,是个体构建关系网络及获得社会认同的较高层次需要;能力需要驱动机制反映企业家为追求能力提升和价值实现而实施创业行为,是个体在满足自主和归属需要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要。因此,本文根据需要的结构层次关系,构建了企业家创业驱动机制的金字塔模型(图1)。
在金字塔模型中,3类需要的结构关系为:当个体较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会产生更高层次需要[19],从而驱动机制变化。具体而言,个体自主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企业家保障基本生活,进而引发企业家寻求稳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引发更高层次归属需要驱动机制的作用。归属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企业家形成创业资源链,激发创业自我效能,进而诱发其对能力需要的追求,形成以能力需要为主导驱动机制的创业行为。能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提升企业家的创业胜任力,实现自身能力价值,是企业家实施创业行为的高层次目标。
3. 异质性创业模式生成机制的解析
创业驱动机制结构的差异会产生异质性的创业模式。由此,本文进一步探讨生存推动型、机会拉动型、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的驱动机制差异,进而解析异质性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1)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生存推动型创业指的是个体对现有就业状态存在不满或暂无其他就业选择而被迫创业的行为。该类创业者呈现经济匮乏、工作被动性的特征,主要受自主需要驱动。当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和经济约束时,其自主需要较强烈,往往选择创业来创造并积累物质财富以解决生存压力[20]。通常该类创业者属于初次创业者,往往存在创业经验不足、资源信息渠道狭窄等问题,在面临生存压力时,个体主要受自主需要驱动,追求经济自主及工作自主,表现为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
假设7:自主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更偏向于选择生存推动型创业模式。
(2)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机会拉动型创业源于个体对机会的把控,指个体感知到商业机会并主动开发机会的创业活动[5]。该类创业者善于主动挖掘市场环境的潜在商机,注重从关系网络中搜寻机会,主要受归属需要的主导驱动。该类个体通常拥有较稳定的经济基础,或具有在熟悉或擅长的领域工作多年的经历,已积累丰富的关系资源,因而倾向开发已拥有的创业资源,敏锐捕捉商机[21],主动开发新市场机会,其创业活动表现为典型的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
假设8:归属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更偏向于选择机会拉动型创业模式。
(3)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生成机制
创新驱动型创业指创业者开创新兴技术或推动新商业模式的变革,进而促进产业新业态形成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创业活动[6]。该类创业者具有较强的知识探索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追求创新变革,主要受能力需要的主导驱动。该类个体创造机会、组建团队和开创新兴市场的能力较强,因而倾向于采取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
假设9:能力需要驱动机制起主导作用时,创业者会更偏向于选择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
综上所述,不同驱动机制所生成的三种创业模式及其创业行为特征差异(表1)。
三、 研究设计
1. 变量测量
借鉴曾照英及黄永春等相关研究中的量表[3,5],并邀请部分代表性创业者修改量表,由此设计出企业家创业驱动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体基本特征、是否实施或参与创业行为,以及创业驱动因素、创业模式选择等模块;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表示1—5分,具体测量指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