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创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与人才耦合机理仿真研究
作者: 谢家平 董旗 古丽扎尔·艾赛提
[摘要]为实现新疆创新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试验区为案例,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构建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依据扎根研究结论总结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人才因素的耦合机理,分析因素间交互关系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流程图,进行政策组合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发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以人才和产业政策为驱动,资金、人才、环境相互配合,共同影响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与产业政策相比,人才政策对人才效能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与人才政策相比,产业政策对园区产业产值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营商环境在人才和产业政策对园区产业产值的影响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政策和产业两个层面揭示试验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试验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仿真;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
一、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重点已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移。当下,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2020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1。创新试验区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开始建设和发展创新试验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首个创新试验区是于1985年创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此后,诸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陆续开始了创新试验区建设。当下创新试验区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试验区已然成为高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同时,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表现,是实现2035年西部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访谈发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西部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东部地区发展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及其内部机制尚未明确;此外,不同地区在产业类型和政策层面差异较大,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不可一概而论。然而,总结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关于试验区效率的研究。陈洪转等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了试验区的投入产出效率[1];Huang等通过实践考察的方式对上海漕河泾创新试验区内能源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改造等减排贡献进行了评价[2];徐顽强总结了试验区自成立以来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试验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3]。其次,有关试验区今后发展趋势的探索的相关研究。陈文晖等对迄今为止国内外创新试验区发展阶段与特征进行思考与总结,并对当下试验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生态化发展是今后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4]。最后,有关试验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朱美光分析了我国试验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将试验区发展制度保障与环境纳入考虑,提出试验区发展与产业优化等政策建议[5]。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阐述。但是,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现有以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文献缺乏定性分析结合动态仿真的相关研究,学者们针对试验区研究所用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是采用定性分析或实证检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定性研究结合动态仿真的文献较少。第二,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现有研究大多是以东部某一地区的试验区或某一特定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缺少针对西部创新试验区的相关研究。第三,学者们主要从效率、可持续发展以及问题和对策三方面为切入点对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缺少从人才和产业耦合视角出发对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将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和人才的耦合视角切入,运用扎根研究方法探索其影响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影响逻辑的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人才与产业耦合对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推进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发展建议及理论参考。
二、 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内部机制分析
1.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对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扎根研究围绕园区高质量发展,通过查阅文本资料、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通过编码程序,对资料进行反复的归纳、比较、思考后形成概念,进而将无明显逻辑性的概念化资料以一种新的且符合逻辑的方式整合在一起[6]。基于研究者运用编码程序对概念重新进行符合现实逻辑的整合,建立一个无限接近实际、内容丰富且解释力强的理论。扎根研究多用于影响因素众多的理论研究,使其对涉及众多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7],因此,采用扎根理论来探索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机制十分适合。本文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经过反复的扎根程序处理,直至理论饱和,从而形成系统互动影响因素集合。编码过程如图1所示。
2. 数据来源
2021年6月到9月,研究组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对乌鲁木齐市的新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米东区、克拉玛依创新园、哈密创新园等园区中诸多企业展开两次调研访谈,经研究组整理访谈资料,共获得14份访谈资料。研究组随机挑出10份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研究,剩余4份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3. 资料编码与检验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访谈资料中可以编码的语句或录音贴标签,形成概念进而形成副范畴。研究组在编码过程中充分讨论,通过增加调研访谈次数补充访谈资料以避免由编码者的主观因素对编码结果的影响。通过开放式编码,笔者从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中抽象概括出50个概念,形成15个副范畴,如表1所示。
(2)主轴编码
经开放式编码,将访谈资料分解、抽象,三组专家背对背归类达成共识,归纳出15个副范畴。副范畴间相互独立,其内在联系并未得到深入讨论与分析。为此,本研究通过主轴编码建立副范畴间的关系脉络,以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在主轴编码过程中发现15个副范畴间存在一定内在逻辑,依据其内在逻辑,最终归纳出5个主范畴,如表1所示。
(3)选择性编码
研究组对主范畴进行多轮比较、分析、考量,结合试验区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反复研究访谈录音,最终确定各个范畴间逻辑关系。本文将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范畴,政策模块、产业模块、人才模块、环境模块、资金模块5个主范畴围绕核心范畴构建人才与产业互动的内部作用机制,限于篇幅将其影响因素及内部机制合并,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人才政策通过“选—育—用—留—去”的作用机制使试验区内人才数量和人才效能不断提升,进而促进试验区内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政策通过税收、补贴和环境规制等方式,从资金和环境等方面对试验区内产业进行引导,如环境规制(如知识产权保护)可引导企业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改善试验区内营商环境,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可见,两种政策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4)理论饱和度检验
对剩下的4份调研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研究,并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也未提出概念间的关系解释,说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内部逻辑已被充分挖掘,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 试验区人才与产业政策互动系统模型构建
以扎根研究结果为理论基础,研究组通过文献梳理、调研访谈,并结合试验区的现实情况分析因素间交互关系,构建试验区人才与产业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从前文可知,人才与产业互动系统是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复杂网络系统。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不仅能将多主体和要素涵盖入模型中,还能借助计算机软件反映系统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结果。此外,本文后半部分属于预测仿真研究,而系统动力学仿真可通过改变相应的约束条件来预测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见,系统动力学最为适合本文的研究内容。
1. 系统划分与界定
前文应用扎根理论归纳了创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机制,为确定模型边界作了相应的准备工作,但要素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为清晰描述系统,研究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试验区产业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结合本文的切入视角和研究主题,故将整个系统动力学模型划分为人才子系统和产业子系统。其中,产业子系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人才子系统直接受人才政策的影响,产业子系统直接受产业政策的影响;同时,两个子系统相互影响。
2. 人才与产业子系统的关系回路
根据扎根研究结果及其系统边界结合试验区的现实情况,构建试验区人才与产业政策互动系统因果反馈回路,如图3所示1。
试验区人才与产业互动系统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反映了系统中人才政策、产业政策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当人才子系统作为动力系统时:一方面,人才总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园区的人才效能提高,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才总量的增加使园区职工数量增加,试验区内外部市场需求增加,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产业子系统作为动力系统时:试验区内产业发展使园区企业质量不断提升,职工人均收入不断上升,进而增加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长此以往又使园区人才数量增加。
四、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函数关系
1. 分析工具及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构建试验区人才与产业政策互动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数据来源于历年《乌鲁木齐统计年鉴》《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才政策汇编》等资料。
2. 系统流量图
基于试验区人才与产业互动系统自身特点结合扎根研究结果,明确表示变量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展示系统的控制规律与反馈形式,并在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的基础上明晰变量的性质,通过引入水平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应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 7.3.5构建试验区人才与产业政策互动的系统存量流量模型图,如图3所示。模型中共包括55个变量,其中4个水平变量,5个速率变量,若干辅助变量和常量。模拟仿真周期为20年,步长为1年,即INITIAL TIME=2015,FINAL TIME=2035,TIME STEP=1。
3. 变量间函数关系
本研究对于部分统计年鉴中缺失的数据则是采用回归方程法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获得。其中,对于有线性相关的数据则是通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的方式补充缺失数据;对于一些从宏观经济数据中无法获得的数据,则是根据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调研相关企业的方式予以获得;此外,由于模型设计的函数、数据及公式等关系众多,本文仅列出模型运行初始值和重要的变量的函数设置,方程的设置主要借鉴了梁林等人的研究[8-9]。此外,研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模型方程进行了多次调整[10-13],最终形成如下方程:
薪酬福利因子=(1.365+0.0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才引入机制
人才吸引力=住房安置+家属安置+职位晋升规划+薪酬福利因子
人才增长量=人才内生增长量+(人才引入率[×]人才总量)[×]10000
人才总量=INTEG[(人才增长量/10000)-人才流失量,6.8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0.045[×]产品价值产出+0.13[×]税收优惠+19.89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09.39]
现代服务业产业增加值=0.0114[×]产品价值产出+0.034[×]税收优惠-5.17447
现代服务业产值=[(现代服务业产业增加值),165.21]
模拟仿真系统中的初始值:人才总量、普通职工总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现代服务业产值,如表2所示。
五、 人才与产业政策仿真模拟
1. 模型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