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股份制银行治理的“中国方案”,要从这五个方面发力
作者: 史昕 刘纯一直以来,金融行业被誉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企业,一旦内部存在问题,便会对整个银行业产生极强的破坏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了保障金融领域的稳定发展,股份制银行内部的治理制度创新和安全运行极为重要。通过健全股份制银行内部管理机制,有利于遏制银行业趋于扩大的金融风险,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强化股份制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稳定性的同时,需要从决策力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对股份制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使其更好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金融发展的实际。
当前,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制度存在以下问题,我们试图进行分析并给出创新变革策略。
针对党建制度
缺失问题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股份制银行内部普遍存在党建缺失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了完善,重点搭建“党委核心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高管层执行落实、监事会依法监督”四位一体的股份制银行内部管理机制,旨在发挥党委“把方向、谋战略、抓改革、促发展、控风险”的核心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党对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的领导,使得股份制银行内部管理人员能够自觉以政治高度、大局意识认识和解决银行内部管理问题。
然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存在党建缺失问题,需要加强银行内部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企业文化建设指引方向,以党建丰富银行企业文化,使股份制银行内部形成党风廉洁的建设理念、金融廉洁的文化建设以及稳健审慎的风险文化等,从而使银行内部治理制度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
针对股权关系
不规范问题的创新
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股权关系和股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使得股份制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常常存在股权虚化、违规干预经营决策、不当交易等问题,部分股份制银行内部甚至存在隐性股东或股东代持的情况,导致股东标准一再降低。股东的不规范行为,也使得银行内部在管理和决策问题上存在很大争议,有的股东并未履行其自身股东职责,使得股权虚化的问题盛行;有的股东则会违规干涉股份制银行的经营决策,导致股份制银行内部决策权无法得到有效分化。除此之外,股东行为不规范还表现在直接插手信贷审批问题上,这种违规干预银行经营和人事任免的情况,给股份制银行内部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良风气,制约着股份制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一系列内部治理问题,需要通过健全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架构的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修订企业内部章程,明确党在其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结合企业内部发展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治理架构,在股份制银行内部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使其相互制约和监督,起到良好的制衡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股东的不规范行为。与此同时,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需要明确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和市场化监督体系,实现内部治理规范化和透明化。
针对权力制衡和内控机制
虚化问题的创新
在股份制银行运营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权力边界模糊和职责不清晰的问题,“三会一层”权力边界模糊,无法起到较好的权力制衡作用,个别股份制银行甚至存在“家长制”“一言堂”的情况,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制衡目的难以达到,银行内部治理常常有章不循、有规不依,导致股份制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形同虚设。
为了有效解决权力失衡和内控机制虚化问题,股份制银行可以专门成立监管部门负责企业治理监管。通过对银行内部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功能进行监管,并根据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企业治理监管的制度文件,在全面监管各管理主体行为的同时,明确“三会一层”权责问题,不仅能够避免无人问责的情况,还能起到各治理层相互制约、权力制衡的效果,推动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针对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
定位偏离问题的创新
股份制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就企业内部发展明确战略规划并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但是现阶段股份制银行在进行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定位偏离的问题,片面追求银行建设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过度重视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等的建设,导致银行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出现资源配错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股份制银行需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此缓解各类金融风险,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银行却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这一定位,将部分重心倾向于金融“伪创新”,通过理财和结构性工具将银行金融风向外化,使得金融风险出现较大敞口,极易造成金融乱象。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不断优化经营发展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优化股份制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使得银行能够回归本源,解决定位偏离问题,专注服务于银行的主要业务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在调整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济风险后,对资本回报率进行重用。与此同时做好风险管理转型工作,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形成相互制约的前中后台“三道防线”内部运行模式,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业务流程等,使得股份制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针对内部绩效考核机制
不科学问题的创新
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问题,往往会给股份制银行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据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股份制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大多过于注重短期利润,热衷于赚外快,而对于内部风险管控问题却没有采取明显的优化措施,一味追求利益至上原则,使得公共利益、经济市场秩序和民众利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一些违规违法、隐瞒风险的问题更是屡屡发生,使得股份制银行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扭转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忽视内控风险的绩效考核机制,在物质激励手段完善的基础上构建精神文明激励体制,与IC同时改革股份制银行的薪酬体系,尽可能保证效率和公平兼顾,业务发展和风险合规并重,短期业绩和长期利益平衡,实现股份制银行内部绩效考核机制的科学有效治理,使得在激励约束机制的持续完善和建设过程中,促进我国股份制银行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创造价值,实现资本节约。
随着我国对股份制银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在创新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将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问题放在变革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对以上五大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更好推动我国金融领域朝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P172 含糖饮料市场如何布局?这份青年消费者分析报告给您答案
文/徐洋怡 徐芷菲 江南大学
随着工业的发展,含糖饮料渗透人们的生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软饮料市场之一,2019年软饮料市场规模达到9914亿元,2014—2019年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9%。与此同时,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及消费升级等因素推动,近年来中国饮料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2021年上半年,全国饮料行业零售额绝对量达1354亿元,同比增长29.2%。
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B)是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添加了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或麦芽糖等单糖或双糖,含糖量超过5%的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以及咖啡饮料等多种类型。含糖饮料中的糖分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
青年消费者(含糖饮料消费主要群体之一)对饮品消费多元化的诉求同样也促进了饮料行业的蓬勃发展。《青年“新健康”饮品观调研报告》运用大数据与精准样本分析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出在青年日常饮品中碳酸饮料占据第一位。同时,“饮料续命”已成了诸多年轻人餐饮习惯的个性标签。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地处中国东部江苏苏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作为含糖饮料消费者的主要群体之一,其消费行为空间一定程度可以显示其消费习惯,这对进一步了解青年消费者对于含糖饮料的消费行为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含糖饮料的消费文献
历年来对含糖饮料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和调查主要集中在含糖饮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上。由哈佛医学院和塔弗兹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喝含糖饮料的人6年后平均增加852mc内脏脂肪,比从来不喝含糖饮料的人多30%。2020年5月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一篇前瞻性研究文献表明:含糖饮料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营养素》杂志2021年刊登的一项最新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含糖和人工甜味剂饮料摄入过量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全因死亡风险。可见过度摄入含糖饮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于含糖饮料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很多学者选择了特定人群进行分析调查。沈莹(2020)在《关于高校学生含糖饮料知识及消费行为的研究》一文中,以皖南医学院为例,发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饮料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不排除是因为选取对象是医学院学生的原因。另外,年级数越高其饮料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越好;不同程度掌握饮料知识的学生,在饮料的选择和购买上也存在差异。这证明了大学生对含糖饮料认知差异会导致其对含糖饮料的不同消费行为,也意味着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其购买行为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从而实现有效降低含糖饮料摄入的可能性。
含糖饮料,越饮越上瘾。1998年,我国城市青年消费者人均日饮用饮料329mc;至2008年,青年消费者日饮用饮料增至715mc。总体看,青年消费者的含糖饮料消费量在不断增长。其原因引起学者众说纷纭,但大体上是对青年消费者对含糖饮料的认知进行研究调查,尚未从消费行为角度进行分析。
关于消费行为研究,2006年上海同济大学罗念安以西安各高校校园商业空间规划布局为主要研究对象,归纳了高校商业空间与校园整体布局的相关性。2008年太原理工大学曹艳霞以大学校园的商业空间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证明了大学校园商业空间属于校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高磊选取武汉高校商业服务空间进行调研,提出高校商业服务空间不仅要向商品消费空间,更要向生活服务空间发展。
综上可得,有关校园空间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整体布局规划,在校园消费空间方面对大学生日常行为活动的研究较少;对于消费空间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居住区规划方面,缺少消费行为与实体空间的相关性应用。
调查结果分析
含糖饮料消费群体特征
本文选取大学学生为消费者样本,采取分层抽样,抽取江南大学4个年级不同专业的274名在校生。其中男生119名,女生155名;一年级学生65名,二年级学生75名,三年级学生70名,四年级学生33名,研究生31名。获得有效个人含糖饮料消费空间行为日志样本60份,学校南区31份,北区29份。本次调查发放问卷数量基本满足研究需要。
调查样本中女生占比56.57%,男生占比43.43%;调查对象来自51个不同专业的各年级学生。根据样本数据,大学生对含糖饮料消费金额在1000元以下占比最小;含糖饮料消费金额在1000—1500元及1500—2000元的占据主要比例,分别为31.39%和40.88%,其中消费金额为1500—2000元的人数最多;消费金额为2000元以上的相对于1000元以下金额的占比较多。由此推测,青年消费者对于含糖饮料的消费量较大。
在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调查发现约2/3的青年消费者都有熬夜的习惯,同时喜欢吃宵夜的人占据总人数的30.65%。青年消费者都喜爱牛奶等乳制品,喜欢新鲜水果和蔬菜,与此同时也喜欢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由此得出,青年消费者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结合访谈所得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消费者选择在中午和晚上购买含糖饮料,各占总购买人数的40.96%和34.94%,在中午达到了峰值。这说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课程及规章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