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时候记住:人多的地方要小心危险
作者: 麦刚我被贴上“另类”的标签
1998年,我参与创办了上海浦东科创,之后留学美国,在UCLA读书期间获得创业大赛第一名,因此与硅谷创投界教父Tim Draper先生结缘进入硅谷创投行业。
2005年,中国VC行业风起云涌。这一年大批外资背景基金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其中包括高瓴、红杉中国、北极光创投等。当时,随着中国股改全流通的开启,项目退出渠道变得通畅,本土创投亦迎来新生,中国正式进入了VC大时代。
2005年,我正好出售了我第一次创业的公司亿友,身边有不少朋友来找我,讨论基金筹备,思来想去,我还是希望能和创业者在一起。基金所涉及的“募、投、管、退”四个环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投”,而我自己最大热情在于投资和创业,一心希望能够创建或投资一家伟大的公司。
因此,我放弃了成立基金的想法,2005年和硅谷创投界教父Tim Draper一起创办了创业工场VenturesLab,后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创业孵化器。这是我遵循自己内心热爱的选择,同年YC(Y Combinator)也在硅谷成立。
在创业工场成立之后的八年间,我与人共同创办了通卡、豆丁网、泰捷、OKcoin等多家公司,创业方向涉及不同领域。回过头来看,那几年可谓我的创业青春时代,创业工场在当时也成了带有我个人强烈色彩的“创业实验室”。
除了孵化企业外,我也以独立投资人的身份,按照自己的意愿、价值观、认知去选择和支持创业者。作为“非基金”的独立投资方,创业工场没有明确的限制和边界。我们的目标始终是:发掘优秀的创业者,创造伟大的公司。2014年后,我不再管理具体公司业务,创业工场成为一家纯粹的早期投资公司。
创业和投资这么多年,我切身体会到一个道理:放下自我、相互拥抱、做个好人。譬如我投资泡泡玛特,根本原因是我选择相信王宁。我很少关注投资条款,我们获得回报的根本都是因为支持了优秀的创业者。
2012年夏天,我在见到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五天后,就投资了这家公司。作为泡泡玛特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我见证了它从一间简陋的民宅出发一路走向上市。
回顾来看,泡泡玛特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投资机构看不懂也看不上,然而真正跑起来的时候,爆发速度非常快,公司也不再有对外融资的需求。
泡泡玛特在早期发展阶段融资非常艰难。当时O2O、互联网金融各种风口此起彼伏。尽管泡泡玛特与大部分知名投资机构都有过接触,但他们都没有出手投资。直至2019年泡泡玛特迅速爆发,成为炙手可热的项目后,知名的VC/PE通过老股转让,在上市最后阶段得以成为泡泡玛特的股东。
作为泡泡玛特的首位投资人,我曾以较低的价格,将相当比例的股份转让给创始团队。当时泡泡玛特需要一定的股权激励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对于基金这种纯商业机构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作为独立投资人,有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团队的感谢,同时也希望泡泡玛特做得越来越好。事实证明,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随着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泡泡玛特变得愈加强大。
天使投资是创投行业的最早期阶段,比较少出现VC、PE一堆机构抢项目的状况。因此,与人为好、与人为善非常重要。
在一次活动上,朋友给我介绍了从事废品回收的项目“绿巨能”。他愿意给我介绍项目,相信他认为我这个人很不错,是值得深交的好大哥。
当我接触了绿巨能这个项目后,与投资泡泡玛特的感受相似,我再一次“懵”住了——我发现鲜有投资机构关注这一领域。垃圾处理和废物回收是我们的环境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但它从来不是投资界的所谓“风口”,既没有大数据、也和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热点无缘。
当一个公司在坚定地、正确地解决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它就是有价值的。并且,绿巨能是一个罕见的能将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的案例。
我二十多年前入行创投行业,学到的基本功就是:1.你的公司解决了什么问题?2.谁是你的竞争对手?3.为什么你会赢?但后来这个行业的流行语变成了“风口”“烧钱圈地”“唯快不破”“投资接棒”。
我还投资了GlueUp,一个犯了投资圈很多“戒律”的项目。两位创始人是一对夫妻,其中一位是美国人,大多数投资人不看好这样的团队结构。GlueUp早期融资非常困难,然而经过多方努力,公司的业务逐步完善成型。目前其客户遍布在全球近百个国家,成为营销领域SaaS公司的佼佼者。
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对女性、外国人、夫妻创业者这些标签如此之忌讳,我反而认为女性创业者的平均素质不比男性差,因为能冒尖的女性创业者往往经过了更多艰难的考验。外国人在中国创业可能缺乏优势,但如果这是一家面向全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公司呢?创业合作伙伴的核心是职能分工和技能互补,是否夫妻并不是必然障碍。投资界的偏见往往会被优秀创业者的业绩打脸。
我是中国投资业界最早投资并大力普及比特币知识的布道者。2020年出席人大校友香港中环论坛,主持人问,投资圈也是金融领域英才辈出,为何你能够最早发现并抓住比特币这个重大机会?我坦言,投资行业有太多比我聪明很多的学霸,懂的比我多。比特币的本质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跨越网络、技术和金融多个领域,因此可能有些理解和认知的难度。
2013年,我因为讨论比特币,被请出了两个主流VC圈子的微信群。群内成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自认为自己的讲授方式很专业,但有人还是认为我在兜售什么东西。当时我的内心非常失落,毕竟作为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认同。
这是我第一次有种被VC圈“抛弃”的感觉,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圈层,以及个体认知差别。
从不以基金模式做投资,到讨论比特币被请出群,再到投资泡泡玛特最终上市证明自身的判断……我逐渐被贴上“另类”的标签。当然,我还曾经是个长发青年。
对于所取得的成绩,我并不认为是因为自己有多聪明,事实上很多时候我常常发觉自己没有别人反应快。但我相信“笨鸟慢飞”,始终坚持最终也能够抵达终点。
创投行业的最佳运作模式:“作坊型”打法
VC行业变得愈发人多钱多,常常出现拉帮结派、“群殴”的场面。作为行业老兵,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不认为规模化基金有利于GP(普通合伙人)和LP(有限合伙人),对于基金而言,规模就是一个“门槛甚至是诅咒”。
在我看来,创投行业的最佳运作模式是一个小团队采取“作坊型”打法——由一个老大带着三五个精兵,深耕细作,投资二十个项目,最终有三五个项目能跑出来就很优秀了。
现在有些大基金,为了提高投资命中率,开启“撒钱模式”,直接“拿钱砸”。需要注意的是,基金砸的大多都是LP的钱,这种行为的代价往往是直接降低了LP的回报率。有些基金利用巨大的资金所带来的势能,节省了自身在深度思考以及帮助和支持创业者方面的投入。如果一个基金能在规模和收益两难的情况下获得成功,可以称得上业界楷模了,可惜很少有基金能够做到。
作为LP,我过去十多年在一级市场投资了一些基金。可能我运气不好,基金业绩不是很理想。我最深的体会是,很多基金的老大还在,但一线的执行合伙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基金募了一期又一期。有限合伙基金是创投业界通行模式,但这样的架构模式潜藏着很多利益冲突。
我明确号召,一级二级投资基金应免除年度管理费,提高分成比例,从过去的2/20模式变成0/25模式(管理费/分成百分比),这个机制更有利于GP和LP的利益一致性。同时,基金管理人也应该有创业者心态,像大多数创业者一样过清苦的日子。为什么多数基金的办公室都设在最豪华的写字楼,而不搬到创业者的聚集地?
一期基金通常会设置一至三年的投资期,要求基金在规定时间内将所募集的资金都投出去。但在此过程中,风口也在变化。这相当于LP投资了一个“盲盒基金”。当一个基金募集了大量资金,大概率他们最终的产出并不高。因为一级市场上优质项目本身就少,产出的回报就更少了。行业中盛行的项目基金模式更容易在GP和LP间直接产生利益输送和利益冲突。
对于小而专的基金而言,至少不存在哪个风口热,就一定要出手投资进行卡位的问题。“钱多就手松”“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做大基金规模就可以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小基金在投资时则只能精挑细选,钱必须用在刀刃上。因此,基金一定要“控制规模”,小而专的基金形态才是VC行业应该有的主流形态。
此外,很多投资人投资了一个项目后,老是盼着下一轮融资哪家基金来接盘,什么时候高瓴或者红杉会关注这一赛道……这太可怕,也太愚蠢了。作为投资人,就应该踏踏实实筛选最优秀的创业者,扶持和帮助被投企业,而不是去玩投资接力棒游戏。而作为创业者,大多数客户不知道也不关心你的投资人是谁,客户关心的是你公司的产品。
投资行业生态非常多元,肯定会有大象、老虎、狮子和蚂蚁。而所有的大基金都是从小而美基金逐步成长起来的,从蚂蚁逐渐演变为大象。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行业中存在“规模悖论”——投资市场中“低垂的果实”太少,容不下太多大象。因此,很多大基金会面临着巨额资产管理规模带来的压力。
在投资行业这个既充满未来,又挤满竞争的行业,一个基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面对大象,可能感到害怕的是狮子,蚂蚁不会害怕。对于小基金而言,我认为不必为成为不了狮子和大象而自怨自艾。
当大基金不得不考虑募资评奖、忙着品牌营销和团队管理时,小而专的基金则有大把时间深度思考,高效战斗在一线。小而专的基金要甘心低头做扫地僧,而不是到处飞舞的花蝴蝶。当大基金买下整个赛道时,小基金可以集中精力发现赛道里最明亮的星。
我进入中国创投行业二十多年,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创业和投资领域。我看到很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进入创投行业,有些因为不够优秀被淘汰,有些则因为没有在大机构而倍感压力。我希望能给他们力量,小机构更应该做出优秀的业绩,就如同非名校毕业也可以有美满人生,野百合也会有山花浪漫的春天。我甘做“蚂蚁”,虽然渺小,却同样可以过得自由独立且富足快乐。
创投界从业者的根本职责和价值是:发现和支持优秀创业者,管理规模不是这个行业成功的唯一路径,就如同人生的幸福不应该只有一个模板,更不是只一味追求财富。
泡泡玛特站在了自己开创的风口上
在投资领域,新风口不断涌现。当一个风口兴起时,立马会出现大量模式雷同的企业。
譬如O2O、P2P、共享经济风口兴起时,出现了很多伪需求和to VC的创业者。在这些风口中,最终的赢家往往需要等VC都杀红眼、烧光融资后才能胜出。美国并没有这样的过度竞争现象。是因为美国没有创业人才和资金吗?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我看来,面对风口,创业者和投资人更应该关注机会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公司和团队有机会抓住行业本质并脚踏实地践行,而不是追赶风口。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风停了,跌下来的还是猪。
泡泡玛特在早期发展阶段融资很艰难,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命悬一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的经历对于创业者也是一种历练,促使团队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泡泡玛特在早期没有获得大规模融资,没有过多媒体曝光,也从来没有成为风口上的企业。然而今天,泡泡玛特站在了自己开创的风口上。
一个风口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背后具有系统性的大机会,只是风口起来后,沾点边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会一股脑儿涌进来,行业开始出现过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