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转型:稀缺是商业的巨大动力
作者: 梁宁东方甄选的奇迹为何发生
大家对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关注,可能是从长着像兵马俑脸的董宇辉,一边举着一口方锅,一边用流利的双语带货开始的。董老师唾地成文、出口成章,滔滔才华带来万千流量。
东方甄选的粉丝从100万飙涨到2200万,新东方在线的股价也从2元飙升十几倍,这一切几乎成了励志的图腾。
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
东方甄选的诞生与成长
我知道东方甄选是在2021年八九月份,几个朋友打电话说,如果能见到俞敏洪老师,能不能劝劝他,别做直播带货的生意。
当时,新东方赖以生存的教培空间瓦解,那些在新东方学习过、工作过,或者和新东方有交集的人都对新东方要做什么充满了关注、同情和期许。
听说俞老师的选择之后,几个朋友的第一反应是,直播带货很卑微,无法想象一个知识分子日复一日在直播间里吆喝,卖的还是毛利率极低、品控极难的农产品,想一想都替俞老师心酸。
2021年10月,我和俞敏洪长谈了一次,被深深地被震撼了。
2021年11月7日,俞敏洪在抖音直播间对公众宣告,将会做农产品的直播带货。两天之后,2021年11月9日,俞敏洪把新东方的8万套桌椅捐给了乡村小学。一辆辆货车装满了崭新的桌椅,绝尘而去的场景感动了无数人。
2021年12月28日,东方甄选发布。从俞敏洪下决心要做这件事到公开发布,经历了一段时间。在东方甄选的抖音短视频中,可以看到这拨人早期的筹备和摸索,他们在艰难探求一条生路。
12月28日东方甄选发布当天,我在成都和朋友吃饭,我们去直播间给俞敏洪刷火箭,我才刷了2000多块钱就进了榜三。直播当天,东方甄选卖了460.4万元的货,收到了2万名粉丝。我有点伤心,为俞老师捐桌椅喝彩点赞的人那么多,真来捧人场、捧钱场的人却这么少。
2022年3月25日,东方甄选抖音粉丝量到了40万,双语知识带货模式才算正式成型。
2022年6月9日,东方甄选抖音粉丝量突破100万,在线达到1万人。与此同时,举着方锅的董宇辉在直播间登场,成为新一代顶流。第二天,他的这段两分钟短视频就刷屏了。大家基于各种复杂的情绪,传播着这一段视频。比如,转发给我的那位朋友,附加的文字是:唉,好想哭。
紧接着,一星期之内东方甄选的粉丝数从100万到1000万,新东方在线市值也达到了300亿港元。截至7月13日,粉丝数又翻一番到了2200万,市值回调了188亿港元。
东方甄选的营销波纹
任何一次爆火一定是情绪共振引发,东方甄选此次爆火是几个层次能量共振、层层放大的结果。
传统的传播理论是漏斗模型,社交媒体驱动的时代,传播模型变成了波纹模型。波纹模型与漏斗模型相反,就像在湖面丢下一粒石子,一定会带起涟漪。波纹是动力的传递,第一圈会带动第二圈,只要有动力可以一直传导下去。
东方甄选投射的最中心的那一粒小石子是双语知识带货,这个品类和形式在目前所有直播场景中是独一无二的,是“稀缺”的供给,而稀缺一定是商业的巨大动力。
第一圈涟漪:对新东方情感的投射与共鸣。
当稀缺内容投到市场,带起的第一圈涟漪是对新东方情感的投射与共鸣。董宇辉举锅的2分钟短视频被转发到朋友圈,引发山呼海啸般的传递,就是因为很多人的情感投射与共鸣。
新东方创业近30年,很多人与新东方有各种各样的交集,在新东方的故事里,大家可以投射很多情感。再加上3年疫情,每个人都感到生存不易。几乎在一瞬间,所有对新东方好奇的、有感情的人,在生活中感到压力、彷徨、失意的人,全都涌进了新东方的直播间。
第二圈涟漪:对才华和文化的审美。
上一波粉丝涌入之后,由于动力传导带来更大的外圈——一批为知识和才华赞叹的人。
中国人从来顶不住锦绣文章,对才子的爱与推崇是千年的文化基因,这一圈的波纹是对才华和文化的审美。
第三圈涟漪:抖音头部真空。
东方甄选横空出世,不但是粉丝需求,也是抖音生态丰富性的需求。
第一,抖音生态需要东方甄选团队提供知识内容及知识消费的场景。
很多人对抖音充满爱恨纠缠的情绪,因为刷它太浪费时间,会心生愧疚感。如何降低用户的愧疚情绪?在抖音的娱乐生态里加入一些泛知识,开心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适当地对冲了用户的愧疚感。
直播带货是抖音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和用户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新东方的老师们提供了知识内容,这是抖音极乐意看到的。抖音需要通过内容红利,激励更多能提供知识的人来到这个场景。
第二,抖音生态需要高品质且稳定的供给。
作为平台,无非是供给双边的撮合。一般人会觉得需求方更重要,实则供给方更重要。
需求是公共的,只有提供特殊的供给,网民才会选择你。如果你的供给和别人一样,网民为什么要迁移到你这里?所以优化和创新供给侧更重要,有新供给才有新需求。新东方不但有创新能力,还能保证稳定地一天直播14小时,是平台很可靠的合作伙伴。
第三,摆脱全网最低价模式。
我不是很认同前两年的带货主播,他们所提供的最大价值是头部主播代表用户让供应链打折,极力打压卖家的利润空间,好像厂家如果有利润,就是带货大哥的羞耻。明明所有人是协同起来服务用户,为什么要对立化?厂商没有利润空间,创新从何而来?这对供应链、厂商和制作方而言显然不是良性循环。
东方甄选的模式并不是以低价的方式来售卖,也不是打压供应链的利润空间。Intel、英伟达、微软在挣到高额利润之后,又投入巨额经费搞研发,领导全球产业标准。控制了产业标准就有了更高的定价权和产业链控制权,再回馈研发。
所以,要让大家接受正常的价格,让每个环节的人都有正常利润,有余力、有空间把所在环节的事情真正做好。
东方甄选为抖音生态提供了三重价值:第一,知识内容和消费场景对冲用户刷娱乐的愧疚感,对用户的长期黏性有贡献;第二,提供了高质量和稳定的供给;第三,摆脱了从直播电商开始就依赖的主播砍价能力造成的恶性循环。
第四圈涟漪: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的行动纲领,抖音扶持一家带货农产品的企业,在大方向上是没有错的。
东方甄选潜行半年乏人问,一朝爆红天下知。这种爆火其实是五重波纹一起共振的结果,才会有粉丝狂涌和股价狂飙的局面。
稀缺内容、情感投射、用户内心对其文化和才华的审美和认同、抖音头部真空、抖音生态健康的需要、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大政方针,一起造就了东方甄选的奇迹。
东方甄选靠何生存?竞争力与空间
爱因斯坦说:把事情变复杂,人人都有能力;但是把事情变得简单,是少数人的能力。所以我一直努力尝试把复杂的情况用简单的概念来解释。比如,所有企业的生存发展用两个词就可以概括判断:竞争力和空间。
一个小区的面馆,它的空间是小区的社区环境;它的竞争力体现在,只要社区的人能接受它的手艺和价格,就可以活下去。如果想在城市里多开几家面馆,就要看你的手艺是街坊对你的照顾,还是普遍适配这个城市的口味。
如果要开一家全国连锁店,一碗面要让北京人爱吃,扬州人爱吃,重庆人爱吃,广东人也爱吃就难多了。当你在一个更大空间生存的时候,对你竞争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全球180个国家同时做呢?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做到了。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中国餐饮企业可以做到这一点。
对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用竞争力和空间来判断:第一,它在哪个空间生存;第二,它在空间里是无敌竞争力、超级竞争力,还是具备竞争力或者没有竞争力。
东方甄选在抖音直播的空间里涅槃重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奇迹。在这个空间里长期生存,前方还有三大挑战:
挑战一:坟包曲线
坟包曲线是指,一个爆品从爆发到顶点再到疲弱的曲线过程。当我们看到爆发增量见顶,就知道需要筹备新内容了。
能爆发一次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因为更多的内容是爬行式增长,即在没有到破局点之前,只能像虫子那样依赖自己的力量向前爬。如果有一个内容是稀缺的,又恰好被用户接受,这就到了破局点。
当然,有上涨就有衰落,这是规律。对于所有做内容、做新品类的人,都会面临怎么飙升上去,就会怎么平淡下来的坟包曲线的客观现实。
挑战二:供应链和基本盘
东方甄选的模式从外部来看,依然是通过做内容吸引流量然后变现。
我先讲一个正新鸡排的例子,来看其背后的模式特征。正新鸡排在中国有2万余家店。去年,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要做一个比正新鸡排更好的鸡排,他认为正新鸡排没创新,口味也只有几款,包装很普通,完全可以从口味和包装上进行创新突破,比如做芝士口味,换二次元包装,店面装修再来个火烈鸟。把网红三件套全用上,打造一个新的网红鸡排。
我问他:你知道正新鸡排的本质是什么?
正新鸡排全国拥有2万家店,大概有4000家直营店,16000家加盟店。一块鸡胸能炸两块鸡排,如果一天一家店卖掉200块鸡排,就要消耗100只鸡,这意味着2万家店一天消耗200万只鸡。
供应链要稳定、平滑地保证每天200万只鸡的供应,要抗住多少波动与风险?它背后的那条供应链才是正新鸡排的核心能力。
鸡排本质是蛋白质、油炸、高热量、重口味,这是人类生长发育到一个年龄段,身体天生需要的东西,夜市的小吃本质上都是这类。几乎可以从人口经济学来选择店址,你可以统计有多少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会固定经过这样的地方,只要把这样的产品放到这样的流量口,就会有匹配的转化率。
而所谓的优化口味、包装、店面等都是在流量获取端的微创新,这对于生意的本质影响其实并不大。
所以,东方甄选有了双语直播这样一个特别的流量口,流量转化效率优于其他同类对手。但真正决定其胜负的,其实还是背后的供应链。
我和朋友讨论的时候,用了脉冲和基本盘的模型。
脉冲有两个环节:破局点和加杠杆。
破局点是市场切口,有用户有需求,但市场供给不充分,可以通过冲击波冲出来。一旦找到了切口就可以加杠杆,如市场营销、信用背书、广告投放等一切杠杆。

大量企业不断发新品,通过拉起脉冲拼营业额,它的背后还是靠基本盘。东方甄选这一波目前是一个完美脉冲,还在向上的曲线中,远远没有到顶。但奠定东方甄选价值的是基本盘,尤其是背后的农业产业升级,这是俞敏洪需要打的硬仗。
挑战三:定价权
定价权可能是所有中国企业家要上的一节新课。过去我们把很多问题归因为疫情或者其他原因,但可能我们归因错了。
过去40年,中国市场一直处在匮乏红利中(匮乏红利是指什么都短缺),所以中国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是提供规模化的供给。一个企业能把规模拉上去还不崩盘,就是那个时代的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