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 张炜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能力培养模式,主要从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能力发展现状、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以期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提供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

引言

2021年6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202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1]中提出,要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2022年,《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明确指出,围绕四川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战略部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加快推动智慧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四川省教育中的应用和示范,打造典型智慧教育应用场景[3]。

各级教育专家和学者也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应用,从智慧教育平台等教育资源建设到智慧课堂建设等教学过程化管理,从教师队伍建设到专业群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教师能力培养的研究比较少[4]。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人才来源单一、专职教师授课方式传统、学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优秀教师流动性强、教师自我发展懈怠等现象[5]。基于这个重要问题,本文积极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而为人工智能技术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6-7]。

1. 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能力发展现状

1.1 师资队伍人才来源单一

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师资队伍人才来源相对单一。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毕业于本校或者同类高职院校,少部分教师来自其他院校的硕士应届毕业生和企业跨行工程师,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够多样化,教师自身的能力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需求。这种单一的人才来源既限制了学生接触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机会,也限制了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2 教学水平普遍不高

基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学历相对较低、学术经验不足等问题,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比较传统,学生培养方式都是基于自己学生时代的亲身经验,或者参考本科类院校的教师教学方法,没有立足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特色,教师自身更不具备灵活教学的经验和信息化手段的充分利用能力,无法做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引导。

1.3 职业素养水平偏低

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和道德规范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这些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求缺乏关注,甚至存在不当的行为或态度,无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无法培养出具备较高职业操作水平的大国工匠。

1.4 软硬件教学资源匮乏

软件教学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教学软件的更新滞后、应用软件的数量有限、教学平台的不完善等方面。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硬件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挑战,如实验设备不足、计算机和网络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实践教学和实验课程的开展。

2. 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2.1 教学资源的智能化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学习环境。首先,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智能化的教学平台越来越多,包括智慧教育、职教云等。这些云平台的共同点是具有精准教学、资源推送、线上互动、智能测评等功能,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其次,依托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也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多以网络资源为主,形式上包括微课、电子文档、富文本等。凭借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平台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分专业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最后,在课堂教学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各种智能技术来辅助教学。例如,在签到环节,可以运用职教云平台的签到系统,扫码签到或手势签到,只需1秒钟就可完成,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

2.2 教学环境的智能化

智慧教室是智能化教学环境的一个主要应用。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新型教室,包括有形的物理空间和无形的数字空间,通过各类智能装备辅助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实现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智慧教室旨在为教学活动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互动空间。其通过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结合、本地与远程的结合,改善人与学习环境的关系,在学习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自然交互,促进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教学过程的智能化

在人工智能环境下,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平台进行备课,提前布置好预习任务;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讨论、问卷调查等互动方式与学生有效交流,给学生答疑解惑;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在云平台布置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从原来教室里的课堂学习方式变为借用互联网工具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可以通过智能分析技术学习到本门课程之外其他老师的教学资源,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也通过大数据分析的各种统计结果得出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授课调整。

2.4 教学评价的智能化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可以更快速、精准、及时,进而可以多元化地考虑各种角色的评价结果,如远程的家长评价、行业专家评价等结果,而不受地域限制、计算方法误差或者信息沟通不畅的影响,把不同角色的评价结果进行融合分析,及时、快速、准确地给出最终反馈,得到一个全面、精准的评价结果。

3.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教学认知能力的提升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等方面的能力。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认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工具。

首先,定期培训和企业锻炼。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定期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职业素养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认知水平和能力。

其次,深入挖掘教学设计。职业院校教师应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职业学生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不断思考适合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丰富教学环节,多样化课堂管理方式,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最后,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职业院校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教改课题等各种教学研究项目,及时关注国家和行业的最新政策法规,主动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和分享,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多吸取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良好经验。

3.2 教学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能力。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的应用。

首先,学习教学技术。教师应熟悉并掌握各类教学技术,如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仿真实训中心、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创造更丰富、更互动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在线学习平台和专业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技术知识,学习如何灵活地应用这些技术来支持教学。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已经不适用,教师可以尝试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教学方法的相关文献、参观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与同事交流等方式,不断积累和分享教学方法的经验。

最后,采用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例如,通过学习分析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反馈;利用智能教育软件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进行智能化的学习计划安排。这种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3 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

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需要借助智能化评价工具和技术,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评价。

首先,多样化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评价主体考虑企业、教师、学生等多维度参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可以与作业、项目、小组讨论等形式相结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可以采用口头答辩、实践操作、自主学习报告等形式,以多样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智能化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评价工具来提高评价效率和准确性。自动评分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快速评估客观题答案的正确性,减轻教师个人的评价负担。学习分析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数据,生成学习报告和个性化学习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及时进行反馈与指导。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通过及时地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师可以采用书面反馈、口头反馈、个别会谈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4.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4.1 职业院校软硬件环境不达标

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的软硬件环境可能存在不达标的问题,这包括教学设备的更新、网络带宽的扩展、教育软件的完善等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较高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如果软硬件环境不达标,可能会限制教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能力培养。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改善软硬件环境,以满足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能力培养的需求。

4.2 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隐患

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学生和教师的个人数据和隐私,若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如果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的教学记录、个人的私人信息等数据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和管理,极有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和数据安全问题。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和安全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合法和安全使用。

4.3 教学评估与反馈的改进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能力培养中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教学评估和反馈,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评估方式和工具,对于一些传统的评估方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其次,教师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解读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评估结果,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最后,教师还需要解决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估结果与其他评估方式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评估与反馈改进。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能力培养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作为职业高校,更需要紧跟技术风向和教育发展趋势。但是如何真正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高校的教学环节,让职业院校教师真正驾驭新技术,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添砖加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不仅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色有关,也与职业院校自身的条件和专业发展有关,更与职业院校所处的本地环境和行业需求有关,需要不同职业院校在自己的环境下不断实践研究、论证和改进。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能力培养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通过提升职业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认知、加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努力,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为职业教育优质大国工匠人才输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昆.关于202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EB/OL].(2021-06-07)[2024-03-19]. 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106/t20210607_311750.html.

[2]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8-25)[2024-03-19].https://www.cdsme.com/page.aspx?id=18121&classid=173.

[3]罗南林,邓舒文.信息化向数字化变革背景下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我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23,7(23):127-131.

[4]黄慧婷.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演变与实践回顾[J].当代职业教育,2023(4):27-36.

[5]林崟,刘镜璇.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定向帮扶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12):129-131.

[6]孙帅帅.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教学影响的风险及其应对[J].职教论文,2022,38(2):68-74.

[7]叶州.守正与创新:论人工智能视阈下的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2, 42(9):51-56.

作者简介:张炜,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课题——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编号:DSJ20221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