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深合區舞台引金融“活水”助“琴澳共舞”

作者: 海潮

借深合區舞台引金融“活水”助“琴澳共舞”0

國家高度重視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將支持澳門發展現代金融業作為重中之重。可以說,隨著中央各種支持政策的落實,澳門金融業發展方向愈加明確,內容愈加具體。支持澳門發展現代金融,充分利用要素自由流動的自由港政策,推動內地與澳門金融合作率先破題,有利於放大澳門價值和激活澳門潛力,強化澳門服務國家的獨特功能。

國家為澳門現代金融助力加油

首先,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促進澳門經濟發展”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新形勢下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化粵澳金融合作、支持澳門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空間。其次,《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將“發展現代金融產業”列為深合區打造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新平台的四大重點產業之一,未來一段時間內也是琴澳合作的主線。另外,特區政府也是充分考慮到澳門金融市場的特點,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錯位發展。根據施政報告,澳門金融主攻方向是債券、財富管理、綠色金融、融資租賃等,有側重地推進澳門現代金融業發展思路。

在中央支持下,澳門債券市場的規模穩步擴大、債券品類逐步豐富。近期中央財政部在澳門發行30億人民幣國債,是首筆經澳門中央證券託管結算系統登記、清算、交割、託管的主權債券。一經發行,受到貨幣當局、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基金公司各類投資者踴躍認購,拓展了投資者範圍,為“疫後”的澳門經濟提振市場信心,增加澳門債券市場的吸引力。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在澳門發行債券,可吸引大量外地投資機構和投資者關注澳門本地市場,提升澳門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鞏固消費者對澳門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和認可度。有利於提升澳門金融業整體現代化水準、增加產業規模,使其成為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撐之一,促進經濟發展適度多元。

特色金融向現代金融合理轉換

澳門作為自由港在發展金融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金融體系穩定、監管環境良好,擁有極低稅收政策以及無外匯管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逐步形成與澳門高度融合的金融市場,有利於在更高起點推進金融領域的開放,進一步發揮金融業資金稟賦和附加值大的屬性,真正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我認為,未來澳門堅持“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發揮澳門所長、配合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所需,加強與大灣區證券市場形成有效互補。自2016年澳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提出要“發展澳門特色金融產業”以來,澳門金融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對於金融發展的理解和認識逐漸清晰和深化。銀行和保險兩大行業和構築起澳門金融業發展的本體,其中銀行業資產佔金融總資產規模的95%以上,銀行業和保險業吸納就業人口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根據現代社會和金融發展需要,澳門在原有“特色金融”的基礎上拓展增加債券和其他現代金融產品和服務。

當前,澳門金融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色:一是金融產品和服務豐富。新型基金、債券、衍生金融產品種類豐富,且獨立設計適合澳門本地需求的金融投資類創新產品。服務渠道從傳統店面式轉向網絡店面式,獨立開發網上銀行、流動銀行等多種服務渠道;二是外向型服務特徵明顯。跨境人民幣業務近年快速增長,成為澳門銀行業業務新亮點;三是澳門金融業資產結構具有高度國際化的特點,各項金融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並與國際接軌;四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金融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2021年年底出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支持企業赴澳門發行公司債券專項扶持辦法(暫行)》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外商投資股權投資類企業試點辦法(暫行)》,這兩項專項政策將更好地培育琴澳兩地的債券市場和服務生態,打通跨境資產管理渠道,為澳門資本參與內地創投領域發揮“以投促引”提供了新路徑。通過澳門資本落地的項目產業化去服務實體經濟,將進一步反哺金融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以“聯絡”“窗口”角色拓人民幣跨境業務

澳門特區政府在《二○二一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就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債券市場,積極發展財富管理業務、推進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心建設是現代金融業發展的重點”。還強調“支持離岸人民幣業務、鼓勵內地金融保險機構以澳門為區域總部,拓展葡語國家市場業務,落實跨境雙向‘理財通’試點”。澳門在人民幣國際化業務進程中主要承擔以下重要角色:

一是“聯絡角色”,錯位發展以人民幣結算的證券市場,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拓展豐富金融工具,也為提升金融市場層次做準備。根據“深合區”商事服務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合作區成立以來新設立企業4298戶,其中澳資企業新增705戶,較合作區成立時增長8.3%,累計已突破5000戶。未來,澳門通過深合區,開闢全方位面向中小企業境外融資渠道,為本地、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企業提供服務。

二是“窗口角色”,推動人民幣計價體系形成,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澳門與葡語國家在經濟、貿易等方面有比較深入的合作,在推進“中葡”間貿易、投資使用人民幣結算這一問題上起到樞紐作用。例如,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與巴西中央銀行簽署了中巴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018年澳門金管局與葡萄牙銀行簽訂了協議深化合作,這都有利於人民幣在雙邊貿易中作為結算貨幣的進程。

下一步,澳門著力深化在岸和離岸人民幣業務可從以下方面發力。一是借助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契機,拓展金融業的跨境人民幣業務空間。以以往合作基礎較深的葡萄牙、巴西、莫桑比克及安哥拉擴展至歐盟、拉美、非洲市場,聚集優質國際金融資源。

二是在“深合區”拓展財富管理等相關業務。金融市場離岸、在岸一體化互聯互通不斷加速,“深合區”匯聚越來越多的資本要素和市場要素。一方面,因應越來越多企業赴澳門發債的顯示需求,提升和強化澳門財富管理機構的跨境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的資產配置方案。通過設計特色產品、資產管理計劃等金融產品,推動澳門與橫琴深合區共同打造珠江西岸財富管理中心。一方面,支持澳門國際銀行等澳門財富管理機構在橫琴深合區設立分支機構,在研究分析葡語國家居民的財富結構、偏好等的基礎上,個性化設計財富管理產品,搭建平台,發展離岸財富管理,比如離岸信託業務。

清醒認識自身短板與不足

當然也必須客觀地看到,澳門在發展現代金融業中存在著一些短板或不足之處,表現在一是產業結構單一,市場規模偏小。澳門金融主要是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沒有中央銀行,缺乏證券、金融期貨、商品期貨交易所等現代意義上的非銀行類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品種比較稀缺。

二是金融從業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存在較大增長空間。根據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委託澳門科技大學開展《2020-2022年澳門金融業未來人才需求調研報告》顯示,澳門金融業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僅為3%,完成高等教育學位課程的從業人員約為49.7%。預計未來保險業和銀行業人才缺口約為1500人。目前澳門金融從業人員以金融產品銷售人員和服務人員為主,缺乏具備較高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國際金融人才。

三是與內地金融合作機制需進一步理順。內地與澳門之間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涉及到不同的貨幣、不同的匯率形成機制、不同的資本管制政策、不同的金融體制等。受制於不同的社會制度、法律體系、金融體系,粵澳之間的資金融通存在較多障礙。目前澳門和內地推出較多金融合作政策措施,但是大多屬於“散點式”改革,缺乏系統性和有序性,部分政策存在相互掣肘、難以落地的現象。

四是區域金融輻射能力有限。澳門的經濟體量與經濟實力與大灣區的香港、深圳、廣州存在較大差距,現階段珠江口西岸地區經濟體量有待壯大,發展水平有待提升,難以對澳門金融發展形成支撐。

在探索中豐富澳門金融發展內涵

從“特色金融”到“現代金融”,澳門在金融領域的發展從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是根據現實情況對金融發展的內涵、範疇和實務以及適應性方面不斷探索。未來澳門應在以下兩個方面提升金融發展潛力和影響力。

一是借助“深合區”舞台,金融“活水”助力“琴澳共舞”。澳門作為內地企業對外投資提供外匯、清算、信貸服務的首選地,發揮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地理上的優勢,讓更多企業通過澳門這個國際化窗口“出海”,探索“琴澳共建-橫琴研發-澳門註冊-橫琴生產”的業務閉環。在跨境業務方面,推動跨境電商等新型國際貿易結算便利化,創新外債管理體制,開展跨境機動車保險、跨境商業醫療保險、信用證保險等業務。

二是發揮澳門本身的優勢,“取長補短”實現錯位發展。澳門作為國際自由港,經濟運行模式、監管規則與國際接軌,沒有資本管制,稅率極低。這些優勢在當前國際形勢變動的情況下,更為資本所看中倚重。澳門如何取長補短,把握機遇窗口尤為重要。

三是彌合金融人才缺口是澳門金融發展面臨的重大考題。金融發展離不開要素的融合和集聚,專業化的人才引流、培育是未來一段時間澳門金融發展需要著重考量的因素。建議澳門為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拓展更多的發展空間,制定完善金融人才引進專項政策,持續培養和引入更多國際性人才,加強本地金融人才培育,壯大多層次人才梯對,以良好的人才支撐提升澳門債券市場的國際認可度,以便更好地服務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