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最是书香能致远

作者: 周丽娜

天一阁:最是书香能致远0

2023年6月29日,天一阁,第六届在甬外国人汉语大赛现场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6日,小暑节气,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孩子和家长们正在体验古老的“掐丝”“点蓝”技艺,在扇面上“绘”出天一阁“阁主大大”主题的掐丝珐琅画。

在“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作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历经了4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仅是中华传统文脉的象征,更是守护文明火种的一座灯塔。

如今,天一阁已从昔日神秘的私家藏书楼,发展成为一座以藏书文化为核心,融古籍文物的征集、保护、修复、整理、编目、出版、研究、展示、利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博物馆。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天一阁早已是宁波最具辨识度的城市风景和文化地标。

“‘万卷当年宜子孙,从今广泽到群生。’天一阁典籍中的先贤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通过创造性‘翻译’,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方式,走进千家万户,惠养当今社会。如此,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明必将在这个时代发光,给予我们力量,滋养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院分批对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加工,目前已完成334 万筒子页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并建立天一阁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

现代科技守护古籍

“月湖深处凌高阁”。月湖西畔,粉墙黛瓦,虽是细雨沥沥的江南梅雨季节,天一阁也挤满了中外游客。古籍阅览室的每一台电脑前都坐满了读者,他们正在免费查阅古籍。

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作为登上天一阁的第一个外姓人,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他在开篇中写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中国人自古有爱书、读书的传统,故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藏书楼,然而时至今日大都烟消云散,仅留下一抹淡淡的记忆,供后人凭吊与遐想。天一阁自建阁起,历朝代更迭、乱世战火、家道中落、风雨侵蚀等万千磨难,仍薪火相传而不衰,实属万幸,实在不易。

庄立臻说:“天一阁的藏书精神首先源于对典籍的敬畏与爱惜,正如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所言‘世世子孙如护目睛’。这份发自内心的珍视与认同是藏书的内在动力,催生出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代代守护传承。守护成果中不仅有古籍、文物,还有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以及历史积淀下来百折不挠守护文明火种的藏书精神。正是这些物质和精神基础,使得天一阁能够化私为公,成为惠及万民的文化宝库。”

天一阁现藏古籍30万余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出版是使珍贵孤本古籍化身千万、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天一阁古籍出版影印达1000余种,最具特色的科举文献、地方志两大系列古籍均已整理出版。比如,由国图出版社出版的《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收录方志跨度500余年,共计515种,合计850册。

构建古籍数字资源库,推动古籍阅读的数字化进程,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一种必然趋势和迫切需求。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院分批对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加工,目前已完成334万筒子页古籍的数字化扫描,并建立天一阁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430万人次。

在古籍保护方面,天一阁博物院引入了高光谱检测技术,使得古籍纸张的无损检测与分析成为可能,为揭示古籍材料、印刷工艺及保存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古籍研究方面,天一阁博物院自主研发的古籍图文智能转换技术以及全流程数字化采集平台,不仅实现了从图像查看到文字阅读的转变,更以高达95%的文字识别准确率,确保了古籍信息检索的精准性与便利性。读者可对古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全文检索,拓宽了研究素材的获取渠道,丰富了阅读体验。同时,全流程数字化采集平台的建立,通过深度数字化改造传统工作流程,显著提高了古籍数字化的效率与质量。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优化了古籍保护与研究的工作流程,还降低了古籍数字化的成本,体现了科技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庄立臻表示。

家谱助力寻根问祖

“当前文献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纸本和金石文献发展到数字化文献、结构化数据和智慧化数据,再到元宇宙和智能问答技术的应用。文献形态的变化,让文献与生活越来越贴近,数据化让古代文献能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永明在天一阁书院·国学堂的“文史大数据建设的现状及远景”主题讲座上表示。

近些年,天一阁快速壮大的一类特色馆藏——家谱,正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百姓生活。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天一阁所藏的早期420多种老家谱中,75%是聚居宁波市区和鄞县(现鄞州区)的氏族家谱,其中不乏“世界船王”包玉刚、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名人家谱。当前,天一阁正以其巨大的学术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老家谱,年入藏量涨幅已超过50%。

对于众多家族而言,能够将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送入天一阁珍藏,已成为一种期盼与荣耀。这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天一阁作为文化守护者的信任与敬仰。

2021年,河北王氏家族的代表王伟凯向天一阁捐赠了一件清代光绪年间的布悬谱,也称“家布”。这件特殊的家谱文物已传承了136年。他说:“天一阁是大名鼎鼎的文物收藏机构,它有着完善规范的藏品管理制度,把宝贝放在天一阁,放心!特别感谢天一阁为我们的老家布提供了一个永久归宿。”

天一阁已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家族文化数据库,全国各地的游客凭身份证,可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即时查询相关的家谱信息。

这些新增的家谱,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江海,不断丰富着天一阁的馆藏资源,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截至目前,天一阁已荟聚家谱资源共计2384部,总计13177册,涵盖204个姓氏,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家族文化数据库。全国各地的游客凭身份证,可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即时查询相关的家谱信息。

与此同时,天一阁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家族文化传承领域的应用。未来,用户只需简单输入姓氏、地名或关键字,系统便能迅速响应,精准定位家族根源,让寻根问祖之路变得既快捷又充满乐趣,也将为家族文化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创新推广修复技艺

天一阁不仅保存了珍稀古籍,还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古籍修复技艺。天一阁的古籍修复伴随着书楼的诞生而产生,在几百年的藏书、护书过程中,基于江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经过历代修复师不断地积累、创新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守护着这缕穿越数百年的书香绵延至今。

今年62岁的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级传习导师王金玉,从17岁起就在天一阁工作。她介绍:“古籍修复技艺复杂精细,有10多道流程工序。目前天一阁仅用于修复的手工纸样就有500多种,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中。”

2009年,天一阁获评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20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入列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一阁博物院传习所挂牌。

“妙手补千年、全在一指间”。围绕古籍修复技艺保护与传承,天一阁博物院不仅制作教学视频、出版书籍、打造非遗文化特色品牌活动,还开直播。2020年6月12日,天一阁推出“云围观: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直播,带领网友“云游”神秘的古籍修复室,一睹古籍修复师的“指尖功夫”。据统计,该直播全网在线观看量超100万人次。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首家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校园传承基地在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正式挂牌。针对该校学生年龄特点,天一阁博物院专门制定教学计划,融合语文、历史、艺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研发可迭代、可持续、可复制的特色课程,选派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并授课,还为此开发了修复文创套装。目前,该课程已试教一学期,受到师生欢迎,将于今年秋季学期正式开课。

“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要把握好三个‘气’:首先是扬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是文化活动的灵魂所在;其次是传文气,以书育人,以文化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如春雨般滋养人心,这是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功能;第三是接地气,文化活动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反映人民心声,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真正实现文化惠民的目的。”庄立臻认为。

为向全世界讲好书香故事、中国故事,天一阁博物院创办了国际文化对话节目“Tianyi Talk”,与世界各国的藏书楼和文化机构开展深度交流,促进文明互鉴;连续六年举办在甬(宁波的简称)外国人汉语大赛,为常居宁波的外国友人搭建平台学汉语,读中国书,展示茶道、琴技等才艺;推出“四海书香·海外街采”系列短视频,带领观众在米兰、伦敦、奥克兰等10座海外城市“行走”,向外国友人推介中国文化。今年5月,天一阁入列“2023年文物古迹类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十强榜单”。

庄立臻说:“在天一阁工作久了,会让人产生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个体的存在相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渺小而短暂,我们的所作所为,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同时,这份工作也让我对文化遗产充满了敬畏感。面对这些历经千百年风霜洗礼,依然熠熠生辉的珍贵文物,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每个人都应当竭尽全力跑好时代交予我们的这一棒,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它们继续绽放璀璨的光芒。”

上一篇: 红帮裁缝:匠心裁剪岁月华章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