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是城市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态的缩影
作者: 唐汉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书对个人成长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围绕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中国作出重要指示。这不仅仅是对阅读行为的有力倡导,更承载着对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书店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载体,在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人们求知的道路,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伴随着时代脚步的不断前进,实体书店、大书城、独立书店正以崭新的面貌适应和满足着读者的精神需求。深圳书城的前身是深圳市新华书店,作为全国新华系统的一员,其起源与新华书店的改革和转型一脉相承。1978年8月,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了一幅《用望远镜在书店选书》的漫画,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开架售书成为新华书店首要的改革举措全面推开。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出版业空前繁荣,仅有数百平方米的深圳市新华书店难以承载深圳拓荒者蓬勃的求知欲。为解决市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圳书城罗湖城(以下简称“罗湖书城”)选址定在了深南中路边的商业黄金地段。作为第七届全国书市的举办地,罗湖书城于1996年11月8日正式开业,成为全国第一座以“书城”命名的新华书店,并一举创造了“第一次在省会城市以外举办全国书市”“第一次免收出版社摊位费”“第一次展会图书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等7项全国第一的历史纪录。
罗湖书城的开业,在全国引发了“书城现象”。随后5年间,全国陆续有数十家新华书店大书城面世,开启了行业大书城发展的新时代。深圳书城也因应时代发展,不断升级迭代,历经了从文化Mall(深圳书城南山城)到体验式书城(深圳书城中心城)、创意书城(深圳书城宝安城)、智能书城(深圳书城龙岗城),再到美学书城(深圳书城龙华城)的自我革新之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深圳书城湾区城,全新品牌案名已确定为“湾区之眼”,是湾区文化发展的着眼之处和点睛之笔,将实现对传统书城的颠覆创新与彻底超越。
回首深圳书城的发展历程,书城在不断自我更新和迭代中,打破了多重边界,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为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重焕生机开创了崭新局面,为实体书店之于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谱写了全新答卷。
在大书城成为地标式的文化建筑的同时,我们发现,众多小而美的实体书店也在其间星光闪耀。城市公共空间为实体书店发展提供了丰富载体,通过跨系统的资源联动,实体书店与公园绿地、轨道交通、社区楼宇、地标商业等公共空间走向有机融合,阅读服务网络从“大书城”扩展到“小书吧”,从“大空间”蔓延至“小社区”,创造着“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条件。这些融合了阅读、创意、旅游、休闲、社交等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和引领者。
实体书店是城市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态的缩影,不仅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还通过不断创新和升级,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在第25届深圳读书月期间,第二届“书·城市·生活”书店人大会成功举办,邀请到北京、上海、长沙、成都、天津、包头等全国22个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32家实体书店主理人集聚深圳,与深圳书店业同仁一起,共赴城市的雅集。书·城市·生活,承载了我们对实体书店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殷切期望。希望通过搭建平台凝聚共识、互惠共享,激发更多有关书店与城市、书店与生活、书店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进而挖掘书店在新时代中的更多发展可能性。
(作者系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
深圳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