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一本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 杜世星关于读书,鲁迅先生曾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升学、老师讲课,诸如此类;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关于第二种读书,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我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那么,这第二种读书应该怎样读?
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如果有人把读书当作一件难事,那便可以选择先易后难。先从自己接受度高的书读起,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建立了,自然涉猎的图书也会越来越丰富。如袁中郎所言,“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很多人也许就是从读漫画、小人书或者武侠小说开始的,但这也丝毫不会影响他们以后读更高深的书籍。
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在广读中寻找兴趣、培养兴趣,从而在自己的兴趣当中精读、深读。当这一个兴趣点读透了,可以再去找下一个兴趣点,也可以几个兴趣点并行推进。如蜜蜂采蜜般,全由读者的兴趣而定。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事贵有恒,坚持是最大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写过一句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读书需要培养兴趣,但不能仅凭一时兴起,而是贵在坚持。《精神控制论》一书中写道:“一个旧的形象消散,一个新的形象形成,至少需要21天。”所以很多人开始把21天看成是培养一个新习惯需要的时间。现在流行的读书打卡21天活动,就是在培养人们阅读习惯的一种。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事业,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坚持。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体责任,持续投入与不懈推动;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多方力量,调动群众热情广泛参与。最终,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实现让“阅读之花”开遍大街小巷。
书海浩瀚,多读经典是捷径。新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卷帙浩繁,如何才能“书海捞珍”?捷径便是读经典。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应是我们读书学习的首选。叔本华说:“所谓经典,就是各民族中那些最出类拔萃的大脑,耗尽毕生心力思考,凝结而成的精华。”冯友兰也说过:“‘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经典流传百年、千年后所蕴含的智慧光芒,依然能穿越时空,为我们照亮前行之路。
读书不在多,而是选得精、读得透,切忌贪多求快。少读如果彻底,也能读有所悟、学有所成;多读而不求甚解,必如狗熊掰棒子,空手而归。
与书同行,有所读即有所得。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有所读,即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行,而得趣味、得知识、得感悟,得其一者,也是有所得。
读书可以让人在喧嚣中获得宁静,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虚弱中获取力量,在低落中重新振作,在挫折中蜕变成长。如南宋诗人尤袤所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从“怀揣书房梦的环卫工人”到“方舱医院读书的清流哥”,再到“坚持打卡图书馆的八旬老人”……那些平凡但不寻常的读书人,既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知行合一,读书要注重结合实践。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要与实践结合,一方面是取之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书中所书;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用书来指导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鲁迅先生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有些书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不一定读得懂,就像杨绛先生所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同一本书,不同的年龄读起来,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遥想革命战争年代,读书是一件极奢侈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如今,我们生逢和平年代,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似乎,只需要我们在读与不读之间做出选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总会在那里默默的等待着你,当你捧起它,一场“灵魂的壮游”便自此开启。
作者单位: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