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新”背景下推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

作者: 陈松信

摘要: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也在大力推动阅读,但学校的阅读推进步履维艰,大多数小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通过系统分析“整本书阅读”的落实困境,本文提出积极营造“三位一体”全员式阅读氛围、构建“一轴四翼”场域式阅读环境、创新“三减法”沉浸式阅读条件、建立“双向联动”督促式推动机制,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落地,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落实困境  突破策略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学校普遍重视阅读,但很难将阅读这一件大事落到实处。在新课标、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背景下,学校应当系统分析“整本书阅读”的落实困境,积极探索建构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突破策略,切实推进“整本书阅读”落地,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

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开始投入使用。新教材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习惯的培养。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每册增设了“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课外的事,而是课内和课外的结合。这就是要求语文老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的分内事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与2011版课标相比,新课标在“附录二”增加了“课内读物”,将2011版课标“附录二”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调整为“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强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相互推荐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新课标还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在“课程理念”上提出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对于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新课标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用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2]“只读教材远远不够”,“整本书阅读”旨在弥补“节选”先天的不足,它要求超越定编教材“节选”的界限,向上延伸,向下拓展,实现对文学名著的整体观览。[3]可见,“整本书阅读”是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提升语文能力的要求。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4]阅读量不足,则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如果学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范围内,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没办法真正打开。诚如新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指出的:“文选式的学习有好处,涉及面广,但坏处是阅读量不够。而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因此,推进“整本书阅读”,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主动与阅读材料碰撞,主动挑战阅读材料,在此过程中获得阅读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2023年高考是基于新课标、使用新教材、落地新高考的第一年,高考语文命题多位专家表示,2023年的试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高考语文试题释放出了强烈的改革信号: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将越来越小。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说:“高考语文试卷既考核了知识,更考核了能力……要想提高语文能力,要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在“双新”背景下,学生没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欠佳,他们的理解水平、做题速度等自然而然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如果学生不阅读,没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国家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落实困境

教师意识不强,穿新鞋走老路。阅读是一种慢的艺术,是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或许正因为如此,虽然统编版教材设置了“快乐读书吧”,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语文老师对教材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阅读的态度就像叶公好龙,口头上重视,却不舍得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推动阅读工作。一些教师对阅读效益存在偏见,简单地认为阅读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事情,还不如让学生背诵一首诗、分析一道阅读题。教师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即使强调大力推进阅读,也往往是停留在教辅类方面的书籍,导致各班级的阅读情况参差不齐,“整本书阅读”无法得到切实的推进。

阅读内容设限,妨碍工作推进。据了解,学生的阅读书籍种类单一,这主要源于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进行了图书种类的限制。有的教师结合语文教科书“快乐读书吧”开出书单让学生阅读,有的要求学生只读文学方面的书刊,还有的要求小学生只阅读儿童类书籍,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只阅读教辅方面的书刊。教师限制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导致学生对军事、科技和人文社科类等方面书籍无暇问津,学生阅读也普遍存在浅表化现象。限制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多维度、多向性选择,遮住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妨碍了“整本书阅读”的推进。

图书资源不足,制约习惯养成。在调查中有教师指出,有的学生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较难获取自己喜欢的书籍。比如偏爱阅读科技类或者是军事类等某一方面图书的学生,因学校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图书种类有限,难以保持持续性阅读。因此,图书种类与学生兴趣发生冲突,图书资源供应不足,也牵制了“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制约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学校单兵作战,缺乏持续动力。在调查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反映,由于图书资源所限,因此要求家长购买或者借阅“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必读书目,但许多家长敷衍应对,对学生的阅读缺乏重视。学校推动阅读是在单兵作战,没有家长的有效配合,缺乏持续动力,学校教师深感孤掌难鸣、力不从心。为此,学校除了制订系统性、制度性的阅读规划外,还要建立健全推动学生阅读的家校联动机制,多方“协同作战”,共同推动学生阅读,让家庭成为学校阅读的延伸和孵化基地,从而真正推进学生阅读的持续性。

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路径

营造“三位一体”全员式阅读氛围。学校应当积极营造校长带头、教师示范、学生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全员式阅读氛围。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教师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之一,不仅仅意味着他自己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他要成为阅读的榜样,因为读书需要感染,如果没有教师对书的理解,他不可能把孩子带到图书的世界里去。”阅读是教师身边最好的也是最为实在的教育培训,是简单、直接而有效的成长路径。校长应当率先垂范坚持阅读,同时要求教师一起读名作,提升涵养,减负提质;读课标,把握尺寸,精准落地;读教材,理清脉络,领会意图;读报刊,破解疑惑,与时俱进。倡导语文教师每天午读时间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阅读,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每月一次阅读分享”,和学生一起分享书中的故事和自己的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校长带动和教师的榜样示范,积极营造“三位一体”全员式阅读氛围,引领学生投入阅读,切实保证“整本书阅读”工作向前推进,确保学校的阅读行动健康运行。

创设“一轴四翼”场域式阅读环境。为了确保学生有书可读,学校应当积极创设“一轴四翼”场域式阅读环境。“一轴”即以学校为中心,建立图书馆、阅览室并不断优化阅读服务,逐年丰富图书种类。“四翼”,一是规范班级图书角建设。每个班级每学期可以从图书馆领取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且通过鼓励学生将自己读过的课外书籍拿到班级与同学共享等“自给自足”的图书补充方式,丰富图书角书籍种类和数量,让每个班级都成为一个小型图书室。二是加强家庭图书角建设。通过评选“最美家庭图书角”“书香家庭”和开展“我和图书比身高”等活动,增强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责任意识,推动家庭图书角建设。三是与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共建,由学校定期向社区推荐书目,社区不断充实图书室图书,供学生随时到社区图书室阅读。四是与学校当地的图书馆联系,引导学生办理图书阅读卡,让当地图书馆成为孩子们周末或节假日的好去处。如此一来,形成以学校为轴心,辐射班级、家庭、社区、区域这样一个“一轴四翼”场域式阅读环境,能切实解决学生阅读的图书供应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有书可读、想读就读、畅快阅读。

创新“三减法”沉浸式阅读条件。阅读评价上,给阅读松绑。学校在推动阅读时附加了许多条件,使得阅读失去了本色,学生无法畅快阅读,学生的阅读在负重前行。因此,学校应给阅读松绑,摒弃单一的摘抄好词好句的任务式阅读及评价方式,而是根据学段、学生年龄以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菜单式”选择,让学生纯净阅读、纯粹阅读、愉悦阅读。图书选择上,给阅读解锁。美国学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强调:“阅读行为本身便会提升阅读的兴趣。”我们应该从阅读本身出发,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给阅读解锁,还阅读本色。除了“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目外,不设定和限制学生的其他阅读书目,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好书,不规定什么年级阅读什么书籍,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喜好,让学生有多元化、多向性的自由选择。“兴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只要学生能够把一本书捧起来、读进去,逐步爱上阅读经典名著、逐渐养成阅读习惯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阅读时间上,给阅读减负。学生要养成阅读习惯,首先要有时间的保障。推进“整本书阅读”,学校和教师应当给阅读减负。一方面让阅读进课表,另一方面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求老师创新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家庭作业的时间,中午不布置家庭作业,留出大量时间让孩子用于阅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选定每天最适合的时间点阅读。多数学生中午吃完饭后能安排半小时的阅读时间,有的甚至更多。晚上鼓励学生8点前完成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看书,给阅读减负,从而做到让学生畅快阅读。学校在“阅读评价”“图书选择”和“阅读时间”等三个方面做好“减法”,学生就有时间可读,能做到畅快阅读、沉浸式阅读。

建立“双向联动”督促式推动机制。首先,建立阅读联动机制。推动阅读的出发点在学校,学校责无旁贷要成为首要推动者,但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与之形成合力。为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与学校共同探讨制订阅读行动方案,与学校“协同作战”,共同推动学生阅读。家长要正确看待家校责任边界问题,围绕阅读行动规划,在为孩子选书购书、进行阅读记录、创造阅读空间等方面给予帮助,督促阅读规划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其次,成立阅读督促机制。实践证明,即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阅读行动规划,若是学校和家长两者中有一方未尽到责任,双方参与度参差不齐,阅读生态就会遭受严重破坏,阅读行动也将以失败告终。为此,学校应建立家、校双向督促机制,校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监督小组,班级以班级家委为单位组成监督小组,督促指导阅读行动规划按计划扎实开展。定期召开总结会,诊断分析阅读规划实施情况,不断完善阅读行动方案。通过建立双向督促机制,确保阅读行动健康运行。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第五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竺洪波,张硕.基于《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谈文学何以树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0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