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建设优化

作者: 郭星星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建设优化 0

2023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而农家书屋惠民工程的实施可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基础上,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但随着环境的快速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农家书屋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农家书屋建设并使其获得长效发展,对于健全乡村文化公共服务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建设的现实意义

农家书屋以优质内容供给丰富农民日常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并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和实用技术,培养面向农村的高素质人才、高质量干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此外,农家书屋在传播思想、引导乡风、弘扬正气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首先,农家书屋建设可以繁荣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让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农家书屋属于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自2005年试点、2007年推广以来,在繁荣乡村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改善了农村地区文化供给较为薄弱的现状。一方面,农家书屋能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方便农民群众学习先进文化、了解前沿知识,进而与外界接轨;另一方面,农家书屋可以弘扬乡土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激发农民群众文化自信、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和归属感。

其次,农家书屋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予以支撑,而农家书屋建设在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农家书屋建设可有助于开阔农民知识视野、拓展农民创业发展思路,满足农民求知欲、丰富农民知识储备。例如,通过阅读农家书屋中的农业专业书籍,可学习掌握先进的农业相关技术,实现个人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作为最贴近农民群众的学习空间,农家书屋可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农家书屋建设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农家书屋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农家书屋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旨在解决农民“买书难”的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追求。但实际上,农家书屋建设可提高农民收入、振兴乡村经济。其一,农家书屋承担着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在农村企业与个人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其二,农家书屋可丰富农民群众知识储备、提升农民群众知识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种植技术与养殖技术等,且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与对外沟通能力也可获得显著提升,从而增加个人农业收入。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2005年,农家书屋推行试点;2007—2009年,新闻出版部门开始大规模推行农家书屋;直至2012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获得大丰收。现阶段,农家书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要求农家书屋发挥更大作用,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首先,书屋藏书同质化。当前,书屋建设千村一面是农家书屋建设中的问题之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农家书屋需配备图书1500册,品种不得少于500种,出版物主要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定期进行重点推荐,且除了规定数量的1500册之外,可由当地村干部或区域领导自由配置。但在农家书屋建设和推广过程中,部分职能部门阅读推广工作定位模糊,陷入同质化困境。

其次,部分书屋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是部分农家书屋现存的普遍现象。其一,农家书屋现有资源配置与现实需求失衡。调查发现,当前农家书屋图书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农业、养殖等,但由于各行政村在农业、养殖业方面具有差异化需求,丰富及特色的图书资源才能吸引提高新时代农民的阅读兴趣。其二,图书资源配置更新速度缓慢。受地理位置、资金来源等因素制约,偏远地区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更新缓慢,难以充分满足农民阅读需求。

再次,书屋数字化建设滞后。数字化建设滞后是一些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亟待改进的问题之一。其一,农家书屋数字化资源数量不足。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已覆盖大部分农村,农民阅读习惯逐渐从纸质阅读向数字化阅读转变。当前,大部分农家书屋资源配置以纸质图书为主,音像制品相对较少,网络阅读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农民个性化阅读需求。其二,农家书屋缺乏现代化电子阅读设备。部分农家书屋的书籍借阅登记、书目馆藏信息等靠人工纸质记录,且农民读者难以高效搜索与检查信息,影响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部分农家书屋虽已配置电子借阅设备、搭建数字化平台,但更新速度缓慢甚至不更新,数字化平台运用成效欠佳。

最后,书屋管理员能力有待提升。据统计,现有农家书屋管理员90%以上皆由行政村的村干部兼任,属于义务管理。村干部由于本身工作繁忙,在管理农家书屋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导致农家书屋开放时间短、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出现。尽管部分行政村为农家书屋配置了专职管理员,但专职管理员专业程度不高,未接受过专业性、系统性培训,对图书分类、图书编目和排架方法的了解不够深入,且未能依托农家书屋组织特色阅读、知识普及等活动,影响农民阅读体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建设优化的有效路径

农家书屋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为响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召、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高效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要想克服农家书屋的现存问题、建设新型农家书屋,就要将农家书屋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以人为本,从农民阅读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首先,要优化农家书屋资源。第一,保障农家书屋资源精准化。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对农业图书资源需求量较大,且所需农业图书资源涉及最新农业信息与相关技术指导等方面,以助力农民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阵地,理应承担起相应责任,精准投放涉农图书资源,根据农民种植物种类的不同提供相应读物,以满足农民求知欲和学习需求,改善农村信息滞后问题,助力新型农业发展。第二,保障农家书屋资源多元化。根据《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除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推荐的书目外,各行政村可自由调整配置图书资源。对此,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地区人口结构,选择投放不同年龄段的适龄读物,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例如,随着农村人口逐渐流失,农村老龄化现象加剧,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则应更加重视老年人文化建设工作,加大老年读物投放力度,满足老年人的阅读需求,且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老年读物应偏向音像制品,适当降低纸质图书资源比例。第三,保障农家书屋资源数字化。一方面,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应适当引入数字化资源,随着社会发展,电子阅读资源以其便携性、即时性优势逐渐被农民群众所接受。对此,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应将书屋内的纸质资源及时转化为数字资源并上传到云端,方便农民下载阅读,推动农家书屋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应充分借助现代化电子借阅系统,提升用户检索资料的便捷性。在同一区域内,不同行政村之间的数字平台应实现互联互通,并与运营商建立连接,实现更广范围的数字资源共享。

其次,要激发农家书屋活力。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就农家书屋推广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行政村虽已建设完成农家书屋,但由于部分村民对阅读兴趣不高,甚至不清楚农家书屋的具体位置。为此,各地方政府领导与村干部应借助自媒体或短视频平台,不断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逐渐使农民群众意识到农家书屋的存在价值,激发农民群众对农家书屋的探索欲。比如,黑龙江省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在抖音平台发布农家书屋logo设计大赛、农家书屋志愿者上门视频,在当地取得良好宣传效果。第二,定期举办活动。一方面,开展培训类活动。村干部或相关政府部门可依托农家书屋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健康知识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农民群众阅读兴趣,鼓励农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开展特色活动。根据不同行政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将农家书屋打造为“农家书屋+”模式,与农民娱乐、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如“农家书屋+红色文化”活动,以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农家书屋+电商”活动,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第三,联动其他机构。行政村应联动学校与公共图书馆成立“农家书屋联盟”,在补充农家书屋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农家书屋之间的图书资源调配,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与此同时,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应加强村校联合,既可争取教育机构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可补充文献资源,形成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比如,中共沈阳市和平区前进委员会与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雷锋班联合开展“农家书屋村校共建”活动,由高校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最后,要完善农家书屋机制。第一,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农家书屋工程属于长期性建设工程,需要强有力的运行机制予以保障。一方面,合理分配权责。政府应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规范化管理农家书屋。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除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外,村干部与区域领导应积极争取社会组织的资金投入,以保障农家书屋管理经费充足。第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农家书屋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较高文化素养、专业管理能力的专职管理人员,需要其掌握图书分类、编号、排架等专业知识,并能够及时解答读者疑问。与此同时,村干部与区域领导应注重对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通过协助其组织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增强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使农家书屋“活起来”。第三,完善科学的监督机制。农家书屋建设需要科学的监督机制予以支撑。在政府内部,应建立针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机制,保证公职人员在其位谋其政,为农家书屋建设出力。在政府外部,公众媒体应承担监督责任,及时帮助农家书屋调整建设方向。与此同时,可以考虑将农家书屋建设成果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项目之一,有力推动农家书屋建设优化。

结语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农家书屋建设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而建设农家书屋,除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投入外,需要更多社会力量与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助力农家书屋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讲师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河南红色文化涵养党员领导干部初心使命研究”(项目编号:2023CDJ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